摘 要:本文指出了高效課堂應該具有的三大特征——激、思、動。說明了三大特征的內涵,提出了實現激、思、動的方法。
關鍵詞:激勵;思考;行動
一個人從幾歲到二十多歲醒著的大部分時間是在課堂中度過的,如果課堂像沙漠一樣的死寂、像石頭一樣的生硬、像流水線一樣的機械、像嚼蠟一樣的無味……巨人從何而來?從某種意義上說,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從課堂開始。在課堂上種下創造的種子,在課堂上激起探索的渴望,在課堂上點燃思想的火花,在課堂上培養科學的精神,在課堂上鼓起攀登的勇氣,在課堂上學到思想的精髓……
總之,要讓課堂成為“真正的人”,乃至“未來巨人”成長的搖籃。我認為高效課堂應該具有“激、思、動”三大特征。要打造高效課堂,前提是學生必須以很濃的興趣、極大的熱情參與進來,并成為課堂的主人,這就需要教師去“激”。激——這里有兩個層面:教師對學生激發、激勵、激活;學生有激情。就是教師通過多種形式和手段去“激”。一方面,教師激發學生的腦、口、手,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探究欲,激發學習興趣;另一方面,學生始終處于激情狀態。總之,使每個學生、使整個課堂成為激發態。表面的活躍、膚淺的“說、笑、做”不是激活。要有深度的思考、方法的提煉、規律的尋找和能力的提高,這就需要“思”。思—— 全員思考,全程思考,課內思考,課外思考,不斷思考,深度思考。教給思維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喚醒沉睡大腦,引發腦力風暴。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學生提高能力,提高素質。根據信息傳輸規律、根據記憶規律、根據青少年認知規律,沒有學生的親自實踐是辦不到的,即要“動”。動——所有學生在整節課中動腦、動口、動手、動眼、動耳,必要時動腿。動中體驗、動中理解、動中記憶。動中增強素質、動中提高能力。
激、思、動是相輔相成的,互為因果,互為目的和手段,且有機地貫穿于課堂的整個過程中。
一、 怎樣激勵
(一) 激勵的分類
從時間上講,有引入激勵、課中激勵、結尾激勵、課后激勵;從載體上講,有語言激勵(幽默、生動、形象)、表情和肢體語言、生活素材(實物現象等)激勵、實驗激勵、多媒體激勵、問題(包括習題)激勵、物理學史(或者故事)激勵;從應用教育學和心理學有關規律上講,有評價激勵、競爭激勵、營造氛圍(或者設置情境)激勵。
(二) 幾種物理課堂中常見且重要的激勵方式
首先,素材激勵,可用于物理課堂激勵的素材是很多的。如:生活素材、實驗、多媒體(PPT、音頻、視頻)、物理學史或者物理故事等等。其次是競爭激勵,開展適當競賽,提高學習熱情。下課前留幾分鐘進行考試,評比。再次是習題激勵,習題激勵包括課后留的作業題、思考題,妙用題型,像板演題,規范解題格式投影題,培養學生互助合作;填空題,幫助學生回憶物理基礎知識選擇題,即時了解學生情況,證明題,使學生深刻領會物理公式的內涵;變式習題,可以鍛煉學生的發散思維,深化對物理知識的理解。
然后是評價激勵,美國著名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關心、激勵、喚醒、鼓舞。”教師的評價語言生動、真誠,可激發學生課堂學習的自信。教師適當運用體態語言,引發和學生的共鳴。給一個充滿希望的眼神,給一個贊許的點頭,給一個鼓勵的微笑,拍一拍學生的肩膀,來一個充滿善意的短暫沉默,學生就會獲得寬慰。來一次談話交流,適時鼓勵,學生就會興奮很長時間。書寫一段好的評語,可能會給學生以終身的鼓勵。最后是情境激勵,情境激勵大致有以下幾種:懸念性情境、虛擬性情境、操作性情境、生活性情境、和諧性情境等。
二、 引導學生思考
在哈佛大學師生中流傳著一句名言:“The one real object of education is to have a man in the condition of continually asking questions.”(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英國科學哲學家波普爾認為,科學的第一個特征就是“它始于問題,實踐及理論的問題”。他甚至認為,“科學和知識的增長永遠始于問題,終于問題——越來越深化的問題,越來越能啟發新問題的問題。”那么怎樣使學生思考起來?又怎樣培養問題意識呢?首先,要實施教育民主,才能讓學生思考起來,才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其次,要使教育過程充滿問題。比如,提倡探究型的預習,要求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講課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利用設問反問追問等問法,布置一些探究性的習題和思考題等等。
三、 促使學生“行動”
學習科學研究成果告訴我們:“You hear,You forget”(聽到的,忘得快)、“You see,You remember”(看到的,記得住)、“You do,You understand”(做過的,才能會)。問題的解決在于“做”,尤其是師生共“做”。課堂上一定要“做”好。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布魯納認為:“知識的獲得是一個主動的過程,學習者不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
因此,課前、課中、課后一定要想方設法讓學生做。教學中要杜絕教師包辦、重講輕練、學生只用眼耳學習等現象的發生。
作者簡介:
張臣,湖北省襄陽市,湖北襄陽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