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作者有感于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枯燥,遂嘗試了游戲教學的方式,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以下,僅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和大家分享一下,還望能對其他教師有所啟發。
關鍵詞:小學;品德與社會;游戲教學;激情;明理;導行
道德最經不起說教。但在以往的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正是這種說教式的教學,將現成的答案、種種道德的信條統統灌輸給學生,殊不知這種方式對人道德教育的實際效果是極其微小的。所以,我們應該改變這種說教式的教學方式。筆者認為,小學生仍處在一個天真的年齡階段,愛玩游戲幾乎是所有小學生的天性,如果能夠在《品德與社會》的課堂中開展游戲教學,勢必能充分地激發出小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打破沉悶的、無聊的、乏味的課堂氣氛,使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面貌煥然一新。學生親身參與進游戲教學中,在收獲歡樂的同時,也能在游戲中得到真知。以下,筆者就根據自己的研究和實踐,簡要地談一談如何在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通過游戲對學生進行教育,還望能對其他教師有所啟發。
一、 在游戲中激發學生的情感
“心非木石,豈能無感。”人是具有復雜情感的動物,這些復雜的情感包括好的、對人的身心發展有益的情感,也包括不好的、對人的身心發展有害的情感。而《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培養學生成為一個具有良好的情感的人。以往的《品德與社會》中的情感教育缺乏能動的情感體驗,如同一潭死水,無法使學生情感得到感染、受到教育。所以,筆者在教學中采用了游戲教學的方式,充分地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例如,在筆者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球村”時,就做了這樣一個小游戲——筆者讓學生每人準備了一幅世界地圖,并且筆者給學生打印好了小型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形狀圖。將這些形狀圖發放給學生,可以每人發一組,或是幾個人發一組,讓學生自己或是結組合作將手中七大洲、四大洋的形狀圖與世界地圖上的七大洲、四大洋對應到一起,找到后把大洲、或大洋的名字寫在打印的形狀圖上,看看誰或是那個小組找得最快、最準確。通過這個游戲,首先使學生快樂地學到了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知識,其次在這一過程中,使得學生對于生活的地球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激發了學生對于地球這一全人類的家園的熱愛之情,樹立了學生地球公民的意識和情感。
二、 在游戲中讓學生明白規則
俗話說:“燈不撥不亮,理不辯不明。”這句話告訴我們,道理如果僅靠單方面地說,是很難令人信服的,應該通過其他方式加以佐證。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避免扮演一個說教者的角色,單純地向學生灌輸道理,這樣講出來的道理是空泛的、無聊的,時間一久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感到厭倦,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筆者在教學時采用游戲的方式,去向學生講述一些道理,并使他們明白。
例如,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在公共汽車上”,這一單元的教學目的在于使學生明白在不同的公共場所所需要遵守的一些公共規則。于是,筆者給學生們設計了這樣一個小游戲——首先將小學生經常去的一些公共場所以學生看得懂的圖畫的方式打印出來,像商場、廣場、動物園、公共廁所、電梯、各種公共交通,等等,然后將在這些公共場所需要遵守的規則以文字的形式寫在小卡片上,像不大聲喧嘩、不亂扔垃圾、不在噴水池邊玩水、隨手沖廁所、勿投食物,等等。最后將寫有文字的卡片發放到學生的手里,讓學生根據卡片上所寫的內容,貼到對應的公共場所圖片上,并且讓學生說說為什么。比如,為什么不能在公共交通上扔垃圾,學生答不上來的,筆者會進行及時補充。這樣一來,學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將這些需要遵守的規則以及為什么要遵守深深地記在了心理。
三、 在游戲中讓學生懂得孝道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百善孝為先。”中華民族歷來是尊崇孝道的,在古代,父母身亡,子女需守喪三年。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孝道漸漸被淡漠了。如今的學生個個都是家里的寶,都是嬌生慣養長大的,哪里知道父母工作的辛勞,哪里曉得三餐、身上衣物得來得不易。培養學生的孝心,使學生成為一個孝敬父母的人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品德與社會》這一學科的一項重要的教學任務。即使所有人都淡忘了孝道,《品德與社會》的教師也應該牢記這一中國民族的美德,并將其傳承下去。但是俗話說:“不做父母不知道父母的辛酸”,子女與父母之間有著身份的差異,這就造成了孩子在理解父母時的困難。那么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筆者認為,角色扮演游戲是增進不同身份的人之間的理解的一個非常有效的手段,游戲活動時,可以根據課程目標內容的需要,讓學生在家中與父母互換角色,在表演中深化角色認知和體驗。
例如,筆者在教學完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時,就讓學生回到家中和父母進行互換角色的游戲,并且用文字記錄下過程。筆者在收上來的作業中看到一位女同學和她媽媽互換角色的過程——她做媽媽,媽媽做女兒。媽媽答應了,于是女兒開心極了,趾高氣揚地讓“女兒”做作業、畫畫兒。隨后,媽媽對女兒提出要求:“媽媽,我要喝牛奶。”“喝牛奶?”女兒立刻愣住了,然后跑到廚房轉了一圈,回來無奈地說:“媽媽,我不知道怎樣把牛奶煮熟,沒法兒給你牛奶喝,我們不換了。”于是媽媽趁機對她進行了一番勞動艱辛和感恩的教育。孩子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可以體驗不同的人物,從而理解身邊人對自己的關心和幫助,學會感激和關心別人。有過扮演家庭成員經驗的孩子更能對父母產生感謝,更愿意幫助爸爸媽媽。經常在角色游戲中扮演幫人者和被幫助者,會讓孩子更愿意去關心他人。因此,鼓勵孩子多進行角色游戲,并在游戲中指導孩子學會感激和幫助他人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
總而言之,經過筆者的實踐證明,在《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開展游戲教學的模式,對于學生情感、道德等的教育是極為有效的,使得學生在收獲游戲的同時,也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可謂是一舉兩得。在此,筆者希望諸位教師都能夠運用合理的游戲方式展開對學生的教育,使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學越來越好,培養更為出色的、德才兼備的學生。
參考文獻:
[1]張志鵬.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初探[N].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13(S2).
[2]王立菲.我國小學生道德情感發展研究述評與展望[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7(10).
作者簡介:
朱帥,江蘇省南通市,江蘇省南通市虹橋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