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潔枝
摘 要:在小學階段,語文是重要的學科之一,而閱讀是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和發展,學校對小學閱讀越來越重視。而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創新,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求知欲望,而且還能增強學生的閱讀量,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在此對如何在教學中應用群文閱讀進行了簡要闡述,并提出了一些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群文閱讀的內涵
在小學教學中,閱讀至關重要,小學生只有學會閱讀才能更好地學習課文,豐富語文知識。而群文閱讀是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的有效途徑。所謂群文閱讀,顧名思義,就是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將主題相同的文章結合起來,引導學進行閱讀,從而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群文閱讀是在新課改的背景下提出來的,貫徹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是當前語文閱讀中重要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望,而且還能讓小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提自身的閱讀能力。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將群文閱讀與課堂相結合,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
二、小學生群文閱讀的重要意義
1.增加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伏爾泰曾經說過:“讀書使人心明眼亮?!弊x書可以讓人成為完善的人。而且在小學階段,多讀書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閱讀量,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為其以后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但在當前的語文閱讀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是以課本為依據引導學生進行閱讀,由于時間課堂時間有限,學生吸收的知識較少,這樣不能滿足學生的閱讀要求。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利用好每一節課,在講課過程中為學生引入幾篇與課堂相關的閱讀文章,讓其結合學習,這樣既能增加學生的閱讀量,拓寬學生的視野,還能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以及求知欲望,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更好地發揮群文閱讀的作用。
2.提升小學生的閱讀速度
社會生活千變萬化,信息技術已經廣泛運用于我們的生活之中,如果想要在信息的腳步中獲取知識,那就必須要增強自己的閱讀速度。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沒有關注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進行學習,一節課下來只能學習一篇課文,這樣的教學模式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將群文閱讀與課堂相結合,能夠調動學生參與課堂與閱讀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深入了解課文內涵,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提高小學生群文閱讀的有效策略
1.有結構地呈現文章,讓群文結合起來
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群文閱讀時,可以根據文章的特點就、結構等,讓學生利用反復閱讀文章、舉一反三等群文閱讀教學方式,將文章呈現出來,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例如,學習二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這一課時,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讓學生閱讀這篇課文,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小猴子最后一無所有?讓學生將文章中的情節結構圖劃出來。然后教師帶領學生閱讀《咕咚》《小壁虎借尾巴》《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等這一組文章內涵,引導學生畫一畫這些童話故事的情節結構圖,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這樣教師以一篇文章帶動多篇文章,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從而較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
2.強化小學生的閱讀技巧,提高教學效率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習技巧比獲取知識更重要。當你學習任何事物時,只有掌握學習技巧,才能達到想要的結果,閱讀亦是如此。所以,教師在語文閱讀中要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雖然在當前的語文課堂中,很多教師使用了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但教師還是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走,這樣讓給學生養成依賴的教師的習慣,沒有教師的引導學生不能獨立完成閱讀任務,這樣的群文閱讀沒有任何意義,導致學生閱讀水平不斷降低。為改變這現狀,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指導:一是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多篇文章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采用默讀、略讀、細讀等方法對這些文章進行選擇性的閱讀,讓學生邊讀邊做筆記,畫出重點詞句。這樣不僅能讓學生掌握閱讀技巧而且還能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二是引導學生學對文章進行分析探究,讓學生通過閱讀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學會比較文章的不同之處,讓學生根據根據這幾篇文章,從語言表達方式、作品風格、結構等角度出發,讓其談論分析,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生是祖國的花骨朵、未來的希望。小學生學會閱讀不僅能夠提高自身的表達能力,而且還能豐富自己的語文知識,對其以后的人生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要在語文教學中要將群文閱讀引入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掌握閱讀技巧,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除此之外,教師還要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為使群文閱讀更好地應用于小學語文閱讀中。
參考文獻:
[1]吳四亮.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江西教育,2017(15):48.
[2]王守敏.淺談群文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方法與意義[J].新課程(上),2016(2):15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