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教學體制改革的逐步推進,以前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和手段在教學過程中逐漸呈現(xiàn)出嚴重的問題,這就要有辦法來改進,從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其中小學數學的圖形與幾何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內容,該部分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概念和邏輯推理能力,但是在新課程改革的同時,圖形與幾何的教學中也呈現(xiàn)了一系列的問題,對小學數學教學工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學模式來達到小學數學的教育目標和完成高質量的教學呢?結合一些教學實踐,談談幾點建議和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育教學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在圖形與幾何的教學中,要幫助小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圖形與幾何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幾何直觀與推理能力。那么如何通過有效的教學手段和學生的活動來實現(xiàn)目標呢?
一、圖形與幾何的教學意義
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是小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也是小學生學習中的難點。小學生最先感知的是空間圖形。小學生認識周圍世界的事物需要描述事物的形狀,幾何圖形的性質能夠準確描述現(xiàn)實世界空間關系。因而圖形與幾何的教學價值能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積累多角度認識圖形和刻畫現(xiàn)實世界的經驗,同時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以及把握生存空間,此外還會加強應用數學的意識,還能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圖形與幾何的價值還在為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和動手操作活動提供了必備的工具,讓學生領悟數學的思想方法,感受數學推理的力量。
二、小學數學圖形與幾何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仍然占主導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要充分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主動獲取知識。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仍然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這樣一來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不僅難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同時還會讓學生對學習非常厭倦。
2.教學目標準確性不高
雖然我國在教育改革方面已經很多年,但是在教學方法中還是沒有擺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比如,在幾何圖形教學中,一味地讓學生背誦相關的公式,但是如果學生一旦遇到不規(guī)則的圖形,就完全不知道如何有效地解決。
3.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
雖然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有效地展開教學活動并注重師生間的互動,但是對學生學習中錯誤的想法沒有及時糾正也沒有加以分析,最后導致學生并不知道自己錯在哪里,而是一味地錯下去,這就是教師對學生的關注度不夠導致的。
三、圖形與幾何教學策略
明確了圖形與幾何的具體內容和目標,如何在教學中達到這些目標,這是我們必須思考和面對的課題。筆者也一直關注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一直在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學策略,通過多年的執(zhí)教經歷漸漸摸索出一些方法:發(fā)揮直觀經驗的作用,幫助學生建構概念;抓住幾何圖形特點,促進學生獲得概念;構建概念的網絡體系,實現(xiàn)概念的結構化和系統(tǒng)化,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以下幾個方面的策略。
策略一:導入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fā)探究欲望
當學習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越貼近,學生接納知識的程度越高。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小學生熟悉的事物中創(chuàng)設情景,引入教學。把生活中的原形抽象成幾何圖形的知識進行教學。從學生生活實際入手導入新課,不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無處不在,而且也增強了學生理解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同時又強有力地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策略二: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情景,回歸生活,讓學生在應用中體驗
小學生對圖形與空間方面的內容已有一定的認識,利用幾何知識解釋生活現(xiàn)象,讓數學回歸生活,使學生獲得學有所用的積極情感體驗,體驗到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所帶來的成功。幾何與圖形的教學更容易激起學生對數學的情感體驗。教學可以設置貼近學生現(xiàn)實生活的教學情境,使學生通過自主探索,逐步認識簡單圖形的形狀,通過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物體,辨認分析和推理等活動,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策略三:注重從生活情景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
在學習活動中,學生更愿意自己去經歷,去實踐。他們或許會相信你告訴他們的,但他們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經歷的事,這就是一種“體驗”。圖形與幾何的教學就應讓學生經歷從生活情景中抽象出幾何圖形的過程。
策略四: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推理能力
推理能力的發(fā)展應貫穿于整個數學學習活動中。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通過觀察、實驗,容易發(fā)現(xiàn)空間與圖形中的一些奧秘,經過提煉、合情推理得到數學猜想,然后再通過演繹推理證明猜想的正確性,由此,得到數學定理、法則、公式等。幾何為學習推理提供了素材,因此,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是幾何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策略五:動手實踐,促使學生融會貫通
空間觀念的形成,只靠觀察是不夠的,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進行操作實驗活動,讓小學生自己去比一比,拼一拼。通過運用已有概念解決相關問題,對所學概念進行重現(xiàn)、提煉,相互作用,融會貫通,達到舉一反三的作用。小學生學習中應鼓勵用數學的語言對其進行探索和思考。數學語言的交流不僅是讓小學生將自己的思考過程展現(xiàn)給大家,更重要的是讓小學生在表述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水平,只有在一起共同探討、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才能不斷提升。可見,動手實踐,促使學生融會貫通具有重要意義。
總之,小學數學中圖形與幾何的教學內容十分豐富,教學策略也靈活多變。除了以上幾種策略外,還可以讓學生試著去理解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真正滲透進空間思維,更有利于圖形與幾何的學習。不論采取哪種教學策略,只要我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結合學生的成長發(fā)展,學生自然會在小學數學幾何圖形的概念學習中收獲知識,關于圖形與幾何的教學也將日臻完善。
參考文獻:
[1]熊波.淺談小學數學幾何圖形教學的弊端與策略[J].文理導航,2013(2).
[2]陳靜,黃彬.談談如何進行小學數學中的“空間與圖形”教學[J].數學教研,2015(2).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