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分析了應用型院校核心利益相關者的不同訴求,指出了政府、企業、應用型院校、師生等核心利益相關者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政府要從法律法規入手,強化監管;企業要從思想意識入手,提高自身優勢;應用型院校要從宣傳引資入手,強化自身實力;教師要大力開發相應課程,學生則要積極強化自身專業技能,以期校企合作取得最優化的教育成果,促進應用型院校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利益相關者 應用型院校 校企合作 發展戰略
[作者簡介]陳偉(1972- ),男,河南光山人,廣州工商學院,講師、工程師,碩士。(廣東 廣州 510850)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7年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課題“職業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模式與課程體系的研究”(課題編號:201609Y16)的子課題“應用型本科創新創業意識與工匠精神的教育培養探索研究”(課題編號:201609Y1613)、2016年度廣東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研究會立項課題“基于珠三角產業轉型升級的工商類應用型人才創新培養問題研究”(課題編號:GDGZ16Y151)和2017年廣州工商學院校級課題“校企合作──藍莓新品標準化種植技術開發及產業化”(課題編號:廣工商2017-0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8)20-0064-04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應用型院校的校企合作已取得諸多豐碩成果,但各核心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訴求卻難以得到有效調和,這勢必對校企合作發展戰略的進一步實施造成嚴重阻礙。因此,課題組基于政府、應用型院校、企業以及師生的不同層次訴求,深刻分析了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了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這對于促進應用型院校校企合作,深化應用型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應用型院校核心利益相關者的訴求
1.政府層面。政府作為公共服務機關,其職責是維護社會穩定,服務廣泛群眾,促進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協調發展。同時,各級政府也是應用型院校校企合作的主管單位、經費供給單位和服務購買者,其對于應用型院校的校企合作存在一定的利益訴求。第一,政府要提升勞動生產力,推動社會經濟發展。要提升勞動生產力,就需要提高人們利用生產工具與技術的能力,而應用型院校校企合作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學生對生產工具與技術的實踐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這不僅有利于社會成員整體素質的提升,也是加快社會發展速度的必要保證。第二,政府要促進文化的多元發展。我國政府向來關注文化建設,始終堅持強化社會文化底蘊,積極開展文化對外合作項目,提升群眾的文化生活品質,塑造優質的文化氛圍。應用型院校自身積淀了深厚的專業文化,企業則塑造了屬于自身的文化內涵,應用型院校的校企合作勢必能夠深化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的碰撞與結合,進而迸發出更加優質的全新文化,促進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2.企業層面。第一,企業需要吸納更多的高技能實用型人才來填補自身的用工缺口。隨著產業結構轉型加快,企業對應用型創新人才的需求出現變化,這使得企業難以從人才市場尋找到充足的適宜人才補充崗位缺口。企業與應用型院校進行校企合作,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滿足企業的用工需求。第二,企業需要獲得政府補貼,節約運營成本。我國政府推出了一系列鼓勵校企合作的相關政策,包括稅收優惠和資金補貼,應用型院校校企合作可以為參與企業帶來實質的利益。
3.應用型院校層面。第一,應用型院校要節約教育成本,提高教學質量和水平。在競爭形勢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中,唯有培養兼具高素質與高技能的創新型應用人才,才能適應社會需求,這往往需要依托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中,應用型院校希望共享企業高質量的實踐教學基地,使學生及時了解前沿科技信息;希望實踐經驗豐富的企業“師傅”為學生進行實踐教學,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與應用能力;希望自身與企業實現產學研用一體化,促進自身科研成果的轉化。第二,應用型院校要提高社會形象。優質的社會形象意味著源源不斷的生源,應用型院校與大型知名企業進行合作,不僅可以提升應用型院校的社會影響力,也能開拓生源渠道,爭取教育主管部門的項目經費或為購買服務提供加分項。
4.師生層面。第一,應用型院校專業教師和企業“師傅”都期待自身的付出能得到合理的回報,提升自身的生活質量。教師希望獲得進修名額或關注度,為自身的職業發展提供助力,并在校企合作中體現自身價值,肩負為社會發展而育人的職業使命。第二,學生希望在校企合作中獲得高質量的教育,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在頂崗實習階段得到合理薪酬,為自身生活提供基本的保障;也希望在就業過程中提升自身競爭力,獲得更優質的工作崗位。
二、利益相關者視域下應用型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
1.政府層面。第一,尚未建立針對校企合作的完善法律體系。首先,近些年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促進應用型院校校企合作的激勵政策,但部分地方政府卻遲遲不能深度落實,或落實步伐較為緩慢,以致激勵政策的效能未能得到充分發揮。其次,政府出臺的相關條例未能與區域特點實現有效結合,且校企合作缺乏立法保障。最后,校企合作辦學協議缺乏規范性,對于校企二者的權責劃分較為模糊,導致學生權益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第二,政府對校企合作的推動力度較小。政府對應用型院校校企合作的支持主要體現在對企業的稅收減免上,但減免力度較小,以致企業缺乏參與校企合作的興趣與熱情;而應用型院校因財政資金有限,也難以在校企合作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與物力。第三,校企合作缺乏專業的監管組織,相關政策在落實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監督,出現糾紛時難以得到及時協調。
2.企業層面。第一,企業的逐利性較強,社會責任感較為薄弱。對于企業而言,參與校企合作是一項社會服務工作,因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不強,其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同時,大部分應用型院校學歷層次不高,在社會上缺乏廣泛的認可度,這就使得許多企業輕視與應用型院校的合作。此外,應用型院校的實踐教學與企業需求存在矛盾,以致企業的合作熱情不高。第二,企業對校企合作的投入不高。大部分企業只顧眼前利益,不愿在校企合作中投入過多的經費,難以滿足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需要。
3.應用型院校層面。第一,應用型院校缺乏社會認可度。應用型院校辦學層次主要為專科層次,難以得到社會大眾的廣泛認可;與綜合型本科院校相比,在科研方面相對不具有優勢,而在職業能力培養方面又弱于中職教育。由于應用型院校學生的研究與實踐能力均不突出,以致企業在招聘過程中較少考慮應用型院校,難以調動企業的合作熱情。第二,應用型院校存在認知誤區,未能將校企合作視為實現自身辦學目標的手段,以致合作始終無法深入。第三,應用型院校因缺乏足夠的資金,難以為校企合作劃撥專門經費,以致校企合作的規模有限。第四,應用型院校不能根據校企合作及時調整課程體系,難以適應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的需求。第五,應用型院校戰略思維短淺,沒有成立專門機構負責合作項目,導致校企互動存在障礙。第六,應用型院校“雙師型”教師不足,難以有效開展校企合作教學項目。
4.師生層面。第一,教師層面的問題。一方面,教師的實踐教學經驗不足,難以將理論知識導入實踐教學,不能按照企業需求改進教學標準與目標,以致校企合作效能有限;另一方面,教師參與校企合作得不到合理回報,其參與動力嚴重不足。第二,學生方面的問題。應用型院校的學生高考成績普遍不高,其基礎較差且自主學習動力與能力不強,容易出現消極情緒,從而影響教育目標的實現。
三、利益相關者視域下應用型院校校企合作的發展戰略
1.政府層面。第一,完善法律法規。國家要出臺與校企合作相關的指導性法律;各級政府要基于應用型高等教育規律與現狀及地區特點,出臺引導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法律。相關法律法規要對校企雙方的權責利進行劃定,并對雙方行為進行約束,以保證學生權利得到充分保障。第二,出臺更加優惠的激勵政策。各級政府應及時關注地區社會經濟與應用型高等教育的聯系程度,制定合理的激勵政策,鼓勵企業參與應用型高等教育;政府還應加大應用型院校的財政補助,為其建立合作經費標準體系,使院校獲得必要的資金保障。第三,制定合理的懲戒辦法。政府要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強化監管,針對敷衍了事的企業進行嚴厲處罰,以促進校企之間的深化合作;針對部分具備參與條件而不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政府可以考慮對其加強稅收征繳力度。第四,成立專業的監督部門。監督部門要充分了解合作情況,嚴格遵循國家法律、協調各方資源、制定合作條例、規范合作內容和監督各方合作行為。
2.企業層面。第一,強化社會服務意義。企業是社會主體的關鍵一員,應找準自身定位,積極與應用型院校共同承擔育人責任,將育人工作與創收業務相結合,力圖在育人的同時為自身創造收益增長點。第二,要在校企合作的各個節點充分發揮企業價值。其一,企業應劃撥專項培訓資金,用于企業員工的在職培訓,并鼓勵員工進入應用型院校強化自身的專業知識;其二,企業應選派骨干員工與應用型院校教師共同開展教學工作,積極為應用型院校提供實踐教學基地;其三,企業與應用型院校共同開發課程、制訂培養計劃,并在課程與計劃中融入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第三,充分發揮企業的獨特優勢。其一,企業要及時觀察市場的需求變化,并對教學計劃進行調整;其二,企業應充分利用自身先進的軟、硬件優勢,安排學生的實踐教學;其三,企業在創收方面具有絕對優勢,資金較為充裕,應積極創造優質的教學條件。
3.應用型院校層面。第一,充分利用新媒體展示校企合作的卓越成效,使各級政府、大中企業以及廣大群眾能夠充分了解校企合作的價值,關注高技能實用型人才的教育工作,從而吸引大量優質企業進入教育領域,提升應用型高等教育的教學水平。第二,努力拓寬資金渠道。目前,應用型院校的校企合作經費主要來自國家財政專項資金、自身辦學經費和企業合作投入,資金來源渠道過于狹窄。為此,應用型院校應從校企合作的各大利益相關者入手,如社會、行業、杰出校友等,積極構建多元化資金渠道。第三,積極打造自身優勢。其一,應用型院校要打造核心專業,走精品路線,從而吸引優質企業與學校合作;其二,應用型院校要提升教學管理水平,優化人才培養計劃,開發特色課程;其三,應用型院校要加大科研投入,與企業共同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與應用,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第四,建立“雙師型”師資隊伍。其一,應用型院校要結合區域經濟形勢與自身實力,制定合理的“雙師型”教師評定、評價以及培養機制,切實提升“雙師型”教師的專業能力與素養;其二,應用型院校要制定激勵措施,合理改善“雙師型”教師的薪資與各項待遇,如優先提供進修資格,在職稱評定中給予加分優惠等。第五,建立專門的校企合作機構,其職能主要包括:其一,監察校企合作過程,制定利益協調機制,避免出現校企糾紛;其二,制定校企合作運作機制與標準,確保校企合作事務得到高效處理;其三,在相關法規指導下,基于校企各自特點,為校企生三方制定合作協議。第六,嘗試借鑒德國“雙元制”培養機制。應用型院校每半年對學生進行為期三個月的理論教學,企業則每半年對學生進行為期三個月的技能培訓,在期末成績考核時要綜合考慮院校教師與企業“師傅”的綜合評價。
4.師生層面。第一,教師要強化自身專業能力與素養。“雙師型”教師是應用型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基礎,目前應用型院校的“雙師型”師資數量極其有限,且部分教師僅通過“雙師”認證來提高薪資待遇,并不具有“雙師”素養。因此,應用型院校教師應持續強化自身專業能力,走進實踐教學基地,參與實踐活動,與企業“師傅”互相學習,從而真正具備“雙師”素養。第二,教師要積極參與合作課程開發工作。其一,教師應時刻掌握社會需求和企業特點,并據此調整教學目標;其二,教師要對專業培養的價值形成明確認知,并根據企業對職業能力的要求,優化課程體系;其三,教師要有精品意識,著力建設學校的核心課程與核心專業,并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學術水平。第三,學生要努力提高自身職業技能與素養。其一,學生要主動參與教學改革,積極參與實踐教學,持續擴充自身的知識儲備與技能儲備;其二,學生不僅要形成專業的優勢,還要關注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促使自身成長為高素質實用型人才;其三,學生要主動適應校企合作的教學變化,嚴格履行校企合作培養協議,對于企業或應用型院校對自身權益造成侵害的行為,要堅決反對并及時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反映情況,以切實維護自身權益。
[參考文獻]
[1]劉素貞,任逸懿,趙燕,等.現代學徒制背景下校企合作模式的創新與實踐——以溫州科技職業學院寵物類專業為例[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8(2).
[2]朱俊,李亭.競爭性合作與保護性約束:一個動態背景下的校企合作分析框架[J].教育與職業,2016(15).
[3]謝金樓.我國臺灣地區應用型高校工作室“學習共同體”的運行及啟示——基于校企合作的視角[J].中國成人教育,2017(10).
[4]孫杰,周桂瑾,徐安林,等.高職教育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機制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以無錫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
[5]王平.南京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深化校企合作 創新辦學模式 培養高質量人才[J].教育與職業,2014(31).
[6]陳偉.構建多維度滿意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國際化育人模式探究——以廣州工商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為例[J].高教學刊,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