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海雁 王梅
【摘要】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對民族地區來說,城市化進程帶來很大機遇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民族問題,相對非民族地區來說更具特殊性,例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城市融入和社會適應問題;民族間文化沖突問題;少數民族文化變遷、傳承和保護問題等等。通過文獻法收集城市化進程中各種民族問題產生根源、現狀、解決措施等來發現我國現階段民族問題,并由此分析目前我國關于民族地區城市化研究的進展和不足,期望對后續的研究起到一定借鑒意義。
【關鍵詞】民族地區;城市化;民族問題;文獻綜述
一、引言
城市化是民族地區現代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歷史過程,加速城市化進程是民族地區實現跨越式發展的一條根本途徑。盡管城市化進程對民族地區經濟政治的發展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少數民族人口向城市或城鎮迅速集中的過程中,各種民族問題也隨之產生。少數民族在城市化進程中,不僅要面臨城鄉差異的問題還要面對各種文化沖突的問題,所以民族地區城市化發展更為特殊也更為復雜。
近些年,民族地區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問題得到了持續熱度的關注,除了圍繞民族地區城市規劃和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宏觀層面,也具體到研究民族地區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文化沖突與融合、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問題、少數民族社區建設等微觀層面。相關論文研究多達上千篇,著作相對較少,主要有林鈞昌先生的《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民族問題研究》、周大鳴先生的《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問題研究》等。筆者通過查閱大量文獻,對民族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分類和總結,下面通過幾個方面來闡述。
二、民族問題綜述
(一)民族流動人口
有關民族地區城市流動人口問題的研究最為廣泛,關注到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各個方面,包括產生原因、特點、帶來的影響、解決措施等內容,其中存在的問題有流動人口的文化適應、社會融人、流動人口的權益保障問題等。流動人口產生的原因:一是城鄉差別大,二是農村出現大量剩余勞動力。流動人口的特點主要為絕對數不大,從業集中,文化素質低,居住大分散、小聚居,流動性大,流向城市形式多樣化等。流動人口的影響,既有促進文化交流,繁榮城市經濟,方便市民生活等積極影響,也有增加城市管理難度、民族關系協調工作難度等方面的負面影響。
有關如何解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問題,大量學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林均昌認為要對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行“平等保護”,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提供良好的服務,引導和幫助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適應城市生活進而融入城市。張彰和李培廣認為解決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問題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問題重要性的認識、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的基礎教育和成人專業教育、積極發揮民族社團的作用等。陶斯文通過分析流動人口文化適應現狀、存在問題及其文化認同,提出應當加大扶持民族產業發展力度、完善流動人口管理、重視流動人口參與當地民族文化服務活動問題等來促進他們的文化適應。華彥龍認為,應當正確看待少數民族人口流動現象,發揮統戰部門的作用,做好民族工作。
(二)民族文化
城市化的進程除了對民族地區少數民族人口有影響,也對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遭遇到了很大的困難,文化沖突成了不可避免的存在。楊健吾在上個世紀就探討過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城市化作為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會對民族文化產生沖擊,要解決兩者的沖突,需要人的全面發展,這就有待于民族新文化的成熟與普及。范新提出一些具有民族傳統文化特點的建筑物因年代久遠成為危房而正在被拆毀,某些族群的民族文化正在消失,少數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習慣正在發生變化。李筱文就民族文化對城市發展的積極作用進行了探討,認為民族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基礎,城市文化是民族文化在城市發展的最終形式,城市要發展必須謙遜地、寬容地吸納各種不同特質的優秀的民族文化,以壯大自己的文化體系,使城市成為殷實、高雅、文明的世界大都會。民族特有文化和城市文化如何融合與共同發展成了應當關注的主題,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也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
(三)民族關系
隨著民族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多民族化程度加深,城市民族關系發生了急劇變化,許多學者對城市化進程中民族關系的特點、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在這里談及兩個民族關系中常見的問題,一是文化沖突,二是族際通婚。城市化進程促使民族間交往頻繁,是民族地區文化沖突的產生條件,進城民族成員在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倫理道德、社會習俗等方面與城市居民存在著較大的不同,這種民族間的頻繁交往也會導致不同文化之間發生摩擦與碰撞,城市文化的多元化造成了文化沖突,在很大程度上會導致民族地區產生民族矛盾與民族沖突,影響平等、互助、團結、和諧的民族關系,威脅著城市化進程中民族地區的社會穩定。城市異族通婚現象明顯增多,主要表現為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族際婚,說明在城市化加快過程中各民族之間的交往日趨密切,婚姻觀念也在不斷更新。民族關系悄然發生著改變,如何建立好有益的民族關系,維持社會秩序穩定和民族團結和諧的問題需要各方面的通力協作。
(四)民族社區
少數民族地區城市化進程中,曾經形成了某一民族集中居住于一地的居住格局,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富有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社區。民族社區問題研究主要涉及到民族社區的變遷、城市民族社區建設等方面。關于城市社區建設中的民族問題,有學者強調,充分照顧人口較少民族的利益,認真貫徹多元一體文化的政策,認真落實《城市民族工作條例》等法規,深入系統研究城市民族問題的特點和發生變化的規律,是解決城市社區建設中民族問題的主要對策。高永久、張杰指出,要建設好民族社區,就要以西北少數民族的需求和利益為根本,推動西北民族地區城鄉社區及社區民族關系問題治理模式的創新。新型民族社區的建設和社區關系的維護,對處理好民族問題也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三、小結
目前關于民族地區城市化進程中民族問題的相關研究很多,但是研究依舊存在一些問題,例如研究領域狹窄且不均衡、研究的理論深度不夠、研究視角和方法過于單一、民族志式的個案研究還不夠等等,基本上停留在對民族問題現象的描述、原因分析、解決措施的提出等方面,很少有進一步的研究深入系統理論方面,相應的對策建議大多停留在表層,很少能夠真正為解決民族地區城市化進程中所產生的民族問題提供到實際的作用。民族問題是城市化進程中無法避免的重大問題、民族問題的類型日益多樣化、城市社區將成為民族問題發展的基本單元等是城市化進程中民族問題發展的基本趨勢。
民族地區的城市化研究越來越受到各界的普遍關注,民族問題的研究領域還有大量沒有被涉及和被發掘的存在,所以后續的研究空間依然很大。民族地區的城市化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經濟問題,更是文化和社會的問題,所以研究要從多學科的學術視角出發,采用多種研究方法,特別是從民族學、人類學的文化視角進一步深化城市化進程中民族問題的研究,不斷運用相關學科的理論和學術話語,挖掘更為深層、典型的個案,提升城市化進程中民族問題的研究水平,拓寬研究領域、增強研究深度。此外,在研究重點和難點上應當加大投入,有深度有廣度地開展研究,在新時代背景下采取新思路新方法,結合不斷變化的實際情況做好問題的研究,做出有前瞻性、預測性的研究,不能止步不前,要更多地開拓研究視野,真正做好扎實的調查研究工作,能夠為解決民族問題提供有效的參考價值和研究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