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彩云
[摘 要] 本文以辨正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方法論為指導,探究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創新能力;培養策略
在習近平的執政思路中,“創新”始終占據著重要位置。他指出:無論是在推進改革中強調“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還是在經濟轉型中提出“科技發展的方向就是創新、創新、再創新”,《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從古至今,人類都是在創新中不斷地進步,尤其是當今社會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和國際競爭的日趨激烈,創新能力的培養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也必將成為21世紀中國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因為教育在培育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一句話,在實施素質教育的行動中,我們應該高舉起創新教育的旗幟。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已經成為擺在每個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課題之一。怎樣才能跟上時代改革的步伐,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筆者就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學習和教學工作實踐,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建立和諧平等師生關系
古語云:“親其師信其道”。試想,若師生關系不融洽,教學中,師生尷尬相對,學生根本沒心思學習,又怎能去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如果教師能民主、平等地對待學生,鼓動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動學生求新求異,正確對待學生的提問,不譏諷、不嘲弄,挖掘其可貴之處,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這就為創新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陽光、水分、適宜的土壤,使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二、設計精彩的導入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如果學生對學習語文不感興趣,老師怎么去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所以,培養孩子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節成功的課需要特色的導語來誘導。好的導語像磁石,能把學生分散的思維一下子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電光火石能給學生以啟迪,提高整個智力活動的積極性;好的導語猶如樂曲的前奏、戲劇的序幕,它會緊緊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許多課堂經驗告訴我,新穎獨特的導語是打開學生心靈,使學生產生興趣的最佳途徑。例如,在教學《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時,我先播放了一段因為環境破壞而被污染的小河的影像資料。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在剛才的影像中,你看到了什么?”孩子紛紛回答“死掉的魚兒”,“堆在河岸的垃圾”,“人們捂著鼻子在小河邊走過”,我進一步引導:“在你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例子呢?”孩子紛紛舉手表示自己的身邊的社區、花園、草坪等等許多地方因為種種原因發生了變化。“今天我們要了解的這個小村莊也發生了劇烈的變化,它身上發生過什么樣的故事呢?我們一起去看一看”。這樣的導語,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老師就能因勢利導的培養創新能力。
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任何創造發明都源于問題。創新思維所表現出的特征,往往是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揭示客觀事物的內在規律,從而產生新穎的、前所未有的思維成果,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創新思維品質是創新能力的重要標志。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創新思維品質呢?那就是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古希臘學者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因此,培養創新思維要從培養質疑問難開始。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巧設疑問,引導學生質疑,教會學生質疑。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大膽質疑的探索精神,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層面的思考問題,大膽提出問題,逐步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例如,在教學《拔苗助長》一課時,我組織學生學習,鼓勵他們發現問題。學生提出“秧苗很小,拔高一節,早就翻倒了。”“家里人趕快跑去,時間很短,秧苗可能萎了,不可能枯死。”孩子們憑著已有的經驗和對課文的理解,提出了一些值得探討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從而培養他們創新能力。
四、鼓勵學生標新立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敢于標新立異,這本身就是創新。標新立異即拋棄陳舊的或者普通的成分,創造新的成分,它是創新者把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新信息有機的溝通起來,喚起其感性認識,再進一步進行分析綜合、概括歸納、判斷推理等一系列邏輯思維加工,使感性認識向理性飛躍。在教學中,我們要從思想上引導學生樹立“異想天開”“敢為人先”的思想,運用求異思維,不依常軌,不受傳統方式的束縛,敢于尋求變異,從而引發新的思想、新的見解。例如,“狐假虎威”不好,但有學生卻認識到,狐“假”虎威對付老虎,保全性命難能可貴。除此以外,像“旁觀者未必清”“留得青山在,也怕沒柴燒”“開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滴水未必能穿石”“有文憑的人,不一定有水平”“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有出息”……諸如此類的觀點,也都是求異思維的典型例子。長期堅持訓練學生逆向思維,就能培養學生逆向思維,就能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五、組織開展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讓學生把從課本上學到的語文知識在生活實踐、社會實踐中運用,從而對語文學科加深感悟和體會。六年級小學語文教科書安排了一些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在實踐活動中接受磨煉。通過親身的操作、感受,積累直接經驗,體會科學的精神、體會學習方法、體會做人的道理,意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在生活中學語文。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比如,組織學生辦手抄報,教師只要把活動的計劃告訴學生,至于稿件的來源、版面的設計均由學生完成。這樣學生投身于整個活動之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有的學生給自己的小報起了“春芽”“浪花”等有意思的名字,這也是一種創新意識。評報也由學生相互交流,相互學習,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感受成就,增強自信心,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總之,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黨和國家賦予我們教室的歷史使命,也是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因此我們語文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探索和積累教學經驗,真正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通過對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指引和誘導,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讓今天的孩子的潛能得到更好的開發和發展,培養出更多的創新人才,創造更多的人間奇跡。使語文教學真正成為一片培植孩子創造思維的沃土、一塊培養孩子創新能力的天地。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
[2]《小學語文教學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
[3]周昌忠編譯.《創造心理學》[M].中國青年出版社,1985年5月.
[4]《略論小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談開去》[J].小學教學研究:理論版,2011(10).
[5]呂榮好.《論問題意識與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