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朝相
[摘 要]高中體育分類教學主要指的是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在一定的科學理論和教學理念的指導下,針對不同類別、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的學生制定的差別性的教學模式,通過這一模式能夠徹底摒棄傳統的大班教學的弊端,充分鍛煉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提升他們的體育學習熱情。本文研究了高中體育分類教學的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高中體育;分類教學;策略
高中階段的學生因為學習壓力、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興趣愛好以及體育課程內容等眾多因素的影響,直接影響和作用著教學效果。作為高中體育教師,我們在開展和實施教學和訓練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實施分類教學,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運動能力。
一、集中分組式的體育教學模式
采用集中分組式體育教學模式,主要充分考慮學生個體的身體素質差異。高中生正處在身體快速生長的階段,由于不同學生之間存在個體身體差異,所以,在體能表現上也千差萬別。因此,體育教師實施集中分組式體育教學方法,就是針對全班學生進行統一講課,詳細講解某一運動項目的操作要領,同時,在按照學生的體能不同,對其進行分組訓練。在分組的過程中,也可以根據不同的分類規則,包括學生參與的項目不同、學生身體承受能力的不同,選擇適合自身情況的體育項目和強度。務必超越自身能力承受極限,選擇不合適的活動。學生在能夠承受的訓練環境下,能夠快速融入體育運動,并且探索行之有效的鍛煉方法,從而提升了對體育項目的興趣,增強自身體質的目標。學生在完成初級階段的訓練后,可以適當增強體育運動的強度,從而進一步激發身體潛能,提升身體素質。另外,教師在學生的體育學習中也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當學生取得一定的進步時,要給予及時的鼓勵,并且鼓勵學生進一步的提高和發揮。這樣學生能夠增強對自己的認可,也培養了自己在體育運動中的信息,對學生的心理和生理成長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實施分類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增強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提高學生自覺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對體育課產生極大的熱愛。
二、班級組合式的體育教學模式
高中階段面對巨大的學習壓力,很多學生特別是女生,都會側重文化課的學習,而忽略了體育課程的學習。甚至,很多學生在體育課時間選擇逃課等,喪失了大量的體育鍛煉機會,也造成了學校體育資源的浪費,嚴重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效果。所以,體育教師要將教學的重點,從體育教學大綱的規定內容上,轉移到提升學生體育興趣上。同時,依照學生善于交友的特征,可以組織多個班級同時進行室外體育教學,讓更多的學生共同進行體育訓練。大量的學生在同一體育課堂中學習,就要進行合理的分組和分類,才能保證體育教學的秩序和效果。在對訓練方式進行分類時,要緊密結合學生的身體素質、興趣愛好等。對本身具有體育運動基礎和興趣的學生,可以根據其興趣項目進行分類,而對本身缺乏體育運動興趣的學生,可以安排他們進行集體的慢跑、打羽毛球、跳神等基礎性的梯云活動,以培養其對體育運動的興趣。通過班級組合式的體育教學模式,能夠讓每個學生都感受體育運動的魅力,得到適當的鍛煉。
三、個人分類式的體育教學模式
身體素質差、缺乏體育運動的學生,無法感受真實的體育活動,徒然增加了參與體育訓練的難度,難以適應班級整體的鍛煉進度,甚至在體育鍛煉過程中極易出現身體傷害。所以,體育教師要實施個人分類式的體育教學方法,對體能素質較差、體育運動底子薄弱的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根據他們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個別的指導方案。例如,在短跑訓練過程中,可以將體能素質較差的學生分為一組,進行低強度的訓練。同時,從基本動作的指導入手,讓學生能夠掌握正確的起跑姿勢,調整呼吸的方法,最后沖刺的技巧,以及在短跑運動中應該注意的事項。通過個別的指導,讓學生能夠快速掌握體育運動的正確方法,增強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從而更快的跟上全班的整體步伐。
另外,在高中體育教學中還可以適當融入競賽的元素,讓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增強競爭意識,從而激發學生的體質潛能,促進其自主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通過合適的體育競賽形式,能夠讓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默契,提高其的集體榮譽感,促進體育分類教學的深入實施。當然,在體育分類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要注重每個學生的心理變化,讓每個學生能享有獲勝的機會,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信心,推動分類教學模式的順利開展。
四、完善相應的考核體系
1.要讓考核系統中融入分類模式中的精細化內容。對于傳統體育考核系統來說,教師的任務相對較輕,僅僅完成既定的統一體育項目即可。應當承認,這樣的硬性與僵化考核模式有其優勢,而其劣勢也非常明顯,那就是讓學生因為考試的壓力而喪失原本很濃的體育活動內容參與興趣。細究其原因,重點在于統一化的考核內容會使有些學生勉強接受那些既不擅長又不感興趣的體育訓練內容,而自己的優勢與興趣所在則并未囊括到考核內容之內。比如,有些學生對于跳繩項目比較擅長,但是在跳遠方面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而考核時跳遠為主要項目,跳繩項目卻并沒有涉及。如此一來,學生因為跳遠成績偏弱,就會直接導致其對大部分體育運動項目疏離。也就是說,這樣以偏概全式的考核系統,對于很多高中生來講其實是不利的。因此,如果強調分類模式的融入,就一定要充分顧及學生的真實感受,可以考慮在基本考核項目以外,安排一些利于學生自主參與項目表達的內容,用這種方法將學生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
2.考核時間應與傳統教學模式有所區別。傳統模式下的體育考核時間均為統一規定,這樣的做法有利于管理卻對學生心理造成一定壓力。有些學生能夠在既定時間完成考核要求內容,而有些學生則不能順利完成,這樣會給無法順利完成的學生帶來心理壓力,難以起到用體育活動愉悅身心的效果。與傳統模式相比,分類模式更應該采取的是自定時間考核辦法,即規定只要學生能夠在一定的時間范圍之內,將必修加選修的考核項目完成即可。學生可以參考考核內容與自身完成任務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考核時間,教師隨時給予記錄。這種做法對于緩解學生壓力,增強分類模式應用效果兩個方面,都有極強的促進作用,值得在高中體育教學考核時提倡與推廣。
總之,分類教學的終極目的就是讓傳統體育課里的共性特征轉化為個性發展,讓每一個個性的獨體求同存異的結合,形成一個新的共性集體,讓個性在群體中得以發展,群體因個性的不同而去偽存真。但是,分類教學模式之下,針對同一個教學班學生有時需要制定好幾套教學計劃,這極大增加了備課量和授課壓力。同時,高中階段分類教學的時間不足也影響了最終的鍛煉效果。這些問題已經漸漸暴露出來,如何解決相關問題,更好地利用分類教學模式促進高中體育教學改革事業的全面發展,仍然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繼續展開研究。
參考文獻:
[1]肖健歡.推進高中體育分類教學模式實踐的途徑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4,(S3):156.
[2]公彥國,楊煥峰.分類教學模式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實踐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0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