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思想政治課實施情感教育的意義,提出思想政治課教師應盡可能深挖政治課本中的情感感化因素,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巧用多媒體,將對學生的日常關愛傾注到教學的整體環節當中,通過情感的催化和感染,讓學生在感性愉悅的課堂氛圍中接受政治教育。
【關鍵詞】思想政治課 情感教育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3B-0140-02
人的情感能夠推動其不斷探索與追求真理。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不僅僅是傳輸教材知識的認知過程,還是啟迪學生心靈的感性同化過程。情感在從認知過渡到實踐的轉換環節中,發揮著關鍵的中介功能。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就是融入知、情,滲透信、意、行眾多元素的教育活動,其中情感對學生的知識學習、行為舉止、信念與意志等都起到積極作用。思想政治課實施情感教育,需要教師創設良好的感化環境,并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論素養與人格魅力,構建新型的師生互動關系。
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過程中,應當創造適當的條件,有機統一好學生知識掌握、能力培養和覺悟提高三者之間的關系,逐步將思想政治的基本觀點和理論轉變與過渡為學生自覺的認知與行為。情感教育立足于積極的心理建設,在教學環節中適當滲透情感因素,加強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有效利用情感的教學作用,引導學生在強化知識掌握的前提下享受良好的思想體驗,以推動學生的主觀心態產生預期的轉變,完成認知、情感與行為辯證統一的目標和效能。
教學任務與項目本身就同情感和智慧相互滲透,追求文明、真理與至情。教育活動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情感因素的正確性和必要性。實踐表明,大部分成功的教學課程,和所有深受學生歡迎與喜愛的課堂教學,都蘊含著教師豐富熱忱的情感。思想政治課教學只有借助形象的演示、生動的語言和動人的情緒感染,去觸及、啟迪與激勵學生的心靈,推動其用切實行動捍衛真理,才可以堅定他們的信念,用道德教育的力量指引其走上正確的思想軌道。然而,目前思想政治課并未能合理科學地滲透情感教育,這成為思想政治教學中普遍出現的突出問題,也成為阻礙思想政治課獲得有效突破的制約瓶頸。單純的知識傳播層面或傳統記憶的模式完全陷入了“應試教育”的深淵,有悖如今德育工作和素質教育的基本途徑與主要宗旨,偏離了政治教學的初始目的,未能科學發揮出對于塑造青少年優秀的思想道德素質層面上本該有的作用。因此,教師必須改進思想政治課教學方式,注重情感教育的理性功能與意義,這是實現三位一體教學目標的最佳渠道。
青少年正處于自我意識覺醒和價值判斷的形成階段,若能充分發揮情感教育的功能,才可以促成學生健全人格與道德境界的培養和提升。在情感教學過程中應充分使用情境教學法讓學生體驗具體的生活場景,使學生形成具象的感知,例如借助圖片、詩歌、影像資料及角色扮演等形式,調動起學生豐富積極的情感,將枯燥的課本知識變成形象生動可感的故事,鼓舞學生愉快主動地學習思想政治課程,沉浸在教師創設的多樣化情境中。
(一)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熟練運用情感教育方式
思想政治課的情感教育應當進入學生的心靈世界,貼近他們的生活實際,將教材內容科學地結合青少年學生的成長需求與心理特征規律。青少年求知欲強,他們不善于處理理智與情感的關系,常常不能堅持正確的認識和理智的控制而成為情感的俘虜。青少年時期也屬于人生情感波動不定且較為起伏的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增添了情感色彩,他們的情緒調控和感情調節能力較弱。因此,教師應當依照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及規律,正確把握其思想脈搏,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為他們提供健康的學習心境,培養其積極樂觀的精神與情感。此外,教師要熟練運用暗示教學法、情緒調節法等,引導學生科學分析、正確理解與看待實際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實現理想和現實的有機統一。
(二)悉心鉆研課本,深入挖掘情感因素
當前的思想政治課程教材包含了許多情感元素,也為政治教師融入情感教育創造了有利條件。教師應當認真鉆研并熟悉課本內容,在教學中做到融會貫通,教會學生觸類旁通的學習思維,同時合理擴充和提煉課本知識,科學整合教學資源,擅長捕捉課本知識中的情感信息與線索,引發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情感共鳴。例如,在講授“中華民族大家庭”一節課時,可以發揮現代化的先進信息技術,淋漓盡致地描述全國各少數民族豐富多彩的生活形式,在使學生熟悉課本的主體內容基礎上,深刻感悟到全國各民族團結和睦的和諧局面,借助教師對課本內容的擴充和整合,通過藝術處理和加工潤色,讓學生在習得思政知識和認知信息的同時,也感受到情感與精神層面的陶冶,激發他們對少數民族的情感理解,提升民族團結與凝聚的社會責任感。
政治課堂的情感與認知因素水乳交融,形成栩栩如生的課堂教學情境,優化了知情,相互促進并茂的靈動教學境界,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比如在“深深淺淺話友誼”這一課中,老師根據課本重要內容,提前讓學生準備一些交友的情景短劇或者讓學生結合課本中探究與分享中的提示去角色扮演,這樣在短劇表演中挖掘了課本的情感因素,不但可以讓學生對于課堂感興趣且能夠讓其全身心投入設定的教學環節中,更有利于學生在表演中將自身對于友誼的情感表達出來。表演結束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談談在中學第一次認識朋友的過程,在和朋友交往的過程中發生了哪些矛盾,都是如何處理的,然后引導學生討論,交朋友和經營友誼需要哪些條件。這樣聲情并茂、栩栩如生的教學氛圍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
(三)巧用名言警句、詩歌與多媒體,創設豐富的課堂情境
心理學研究顯示,青少年學生的形象思維通常占據主導地位,難以理解某些抽象的概念和觀點,需要教師利用多媒體來創設恰當的情境,烘托課堂氛圍,再現相關場景,啟迪學生的思維。比如“敬畏生命”這一課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就是培養學生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生命道德觀。在教學的過程中利用多媒體的獨特優勢,將可觀、直觀形象的視頻展示在學生面前,給予學生很強的視覺沖擊力與感染性。為了給學生說明生命的來之不易、短暫性、脆弱性等,筆者選取了電影《唐山大地震》的一些片段。學生看完無不震驚、畏懼、感嘆……這些不同的情緒感受反應就是對教育者教學意圖的情感上不同的反饋。這種反饋在一定的程度上就是對于影片中展示的內容情感認同,學生會在情感認同的前提下,來體悟出活著的價值與意義、生命的不容易,才知道生命是不可褻瀆的。
名言警句、歌謠或者詩歌的特征為句型完美、語言生動通俗,讀來朗朗上口,方便和容易記憶。在思想政治課程中,通過借鑒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學樣式,把政治理論知識和詩詞、歌賦、名言警句巧妙地滲透融合,不但有助于學生深入淺出地理解課本內容,強化背景知識記憶,而且能夠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政治教學的趣味性,增強感染力,為整堂課的教學前奏創造有利的切入點。詩歌、名言警句優美的意境、鏗鏘的韻律節奏、新奇多變的情境,可以吸引學生對講解的課題生發深入探究的求知欲,為教師傳授新知識創造和提供良好開端。比如,在上“享受學習”內容時,這一節主要是給學生講清楚享受學習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學會學習。學會學習的第一點就是要求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的培養與養成。這一點要給學生講清楚興趣的重要性,教育者可以引用《論語》中的一句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來論證其重要性,這兩句話有相通性,此中的“樂”就是興趣。此外,學會學習中比較重要的就是要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在講解這一點時,教育者可以通過詩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來論證,讓學生在感受詩詞的例證中明白學會學習也離不開“利器”,即科學的學習方法。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中提高政治課的人文情懷與教育價值,也促進了學生對政治課學習興趣,也可改變了政治課語言的空洞與乏力等。
思想政治課是德育工作的重點任務和關鍵渠道,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科學的政治意識與方向,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對其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具有導向作用。教師應當善于運用情感教育的方法,塑造并完善學生的思想觀念與行為習慣,培養其健康積極的精神風貌與情感狀態。
[1]廖桂云.對思想政治課實施情感教育的理性思考[D].沈陽:遼寧師范大學,2004
[2]張巨生.對思想政治課實施情感教育的理性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1(13)
[3]劉 楓.加強政治課情感教育促進學生自主發展[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4]黃崇峰.思想政治課如何實施情感教育[J].科技創新導報,2009(12)
【作者簡介】趙國雄(1961— ),甘肅省酒泉市第四中學政治高級教師。
(責編 劉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