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嬌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運用課后作業幫助學生鞏固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教師還可以利用課后作業幫助學生預習接下來所要學習的內容,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放矢,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地思考如何發揮作業的價值,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關鍵詞】小學數學 課后作業 價值發揮 思考建議
在現代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重視課后作業的價值。通過科學的發揮好作用的價值,更好地引導學生學習,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的放矢,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更好地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教師應該在實踐的過程中結合實際情況,不斷地進行總結和探索。
一、作業設計應有趣味性
前蘇聯的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漲、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所顯示的真理感到驚奇和震驚,在學習中意識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體會到創造的快樂,為人的意志和智慧的偉大而感到驕傲,這就是興趣。”因此,要喚起學生對作業的興趣,要從作業的設計入手,要讓作業變得生動起來,讓學生對作業產生內需,而不是為了應付差事。
例如,在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后,我設計了“一共有幾朵花”的作業:周末,小明去公園玩,花壇里種著許多美麗的鮮花,這些鮮花按照行列順序整齊的排好了,你能幫小明算出一共有多少朵花在花壇里嗎這樣就可以把枯燥的計算題融入情景小故事中,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下,可以輕松掌握計算的技能。
二、增強作業的生活性
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認為學習數學較為困難,導致做作業的興趣不高,對學習數學產生抵觸情緒。實際上,教學內容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將數學與生活相聯系,建立密切的關系,讓學生感受數學來自于身邊,來自于生活。筆者在教授學生學習年月日知識時,考慮學生的思維方式,以生日作為教學主體,首先由學生制作日歷,其次讓學生圈出父母和自己的生日,并算算一年有幾個月,看看自己的生日與父母的生日所在月份分別是多少天,來引入大月、小月的概念。
三、作業設計應有層次性
新課標中指出了這樣一個要求:“數學的課程要順應現階段義務教育的培養目標,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能適應不同學生個體自身個性發展的需求,讓每個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讓不同的學生能在不同的起跑線上都獲得良好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分層布置作業可以獲得良好的效果。分層布置作業不僅能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差異,還能有效幫助其提高自身的水平,正視自己能力上的不足,全面的了解、評價自己,使自身素質得到良好的發展。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布置作業時,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設計出有深度,多層次,適應不同學生層次的作業,從而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做到因材施教,讓不同起跑線上的學生都能得到提高,讓每個學生的潛力都能充分的發揮出來。
在教學實踐中,我運用了兩種分層法:一種是按照作業的量來分層,另一種是按照作業的難度來分層。按作業量來分層,主要是可以讓接受能力較慢的學生增加一些偏基礎的練習,同時讓接受能力較強的同學少做一些基礎練習,從而保證通過基礎練習鞏固所學又不占用過多時間。作業的難度分層則是根據學生掌握能力的差異,將作業設計出不同的難度系數,讓學生自由選擇。這樣可以讓不同起跑線上的學生都能很好的完成作業,感受到作業的樂趣。在“面積”學習之后,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作業。一層:小張的客廳長10米寬8米,小張家客廳的面積是多少?二層:小張的客廳長10米,寬比長少了2米,小張家客廳的面積是多少?三層:小張客廳長10米寬8米,如果小張要在客廳鋪上,長10分米寬8分米的瓷磚,一共要多少塊才行?之后讓學生自行選擇一道適合自己水平的題目去做,這樣每個同學都能體會到成功之后的喜悅,增強學生們對數學的學習信心。
四、讓日記言心聲,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說過,成功的教學依賴于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系,依賴于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借助數學日記,師生彼此真誠地交流,從而使師生關系友好,融洽和諧,學生從而消除對教師的畏懼,增強教好數學的信心。
記得第一次布置學生寫數學日記時,有一個小女孩在日記寫道,教師最近經常批評我上課愛走神,不專心。成績也下降了,其實我也很想認真聽講,可是想到爸爸和媽媽天天吵架鬧離婚,我就煩死了。教師,我該怎么辦了?看到這些,我感到既欣慰又內疚。欣慰的是她把教師當成可信賴的朋友,內疚的是自己不問青紅皂白就去責備她,而不是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引導。那以后,我經常和那小女孩談心,安慰她,鼓勵她,漸漸地使她從家庭的陰影中走出來,安心學習。
五、合作性學習
設計合作性作業尊重了學生的個性化行為,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注重探究內容的開放和整合,強調過程的合作和實踐,為學生達到學習目的提供了問題情景和活動方式,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增強數學素養,塑造健全人格。
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后,可以設計“算一算學校操場的面積”的實踐題:給每個學習小組提供4根繩子,讓學生解決量一量問題:4根繩子可以怎樣量一量?怎樣量可以更省時間?讓學生通過現場操作,加深了學生對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認識和理解。在這一作業中學生會根據各自的特長合理進行分工,這種分工,其實是一種特殊形式的分層,也是學生自主的布置的分層作業。
總結,現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根據實際教學情況,不斷的調整自己的具體教學方法,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尋找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的有效方式,真正的發揮好作業的價值,讓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斷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發現自己的知識漏洞,解決好自身存在的問題,提升自己的數學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文忠.淺談如何有效提高小學數學教學作業質量.吉林大學,2003(05).
[2]秦海.淺談小學數學的教學方法.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