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志娟
摘 要:目的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分析。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體現優質護理的實用性。護理人員的合理調配;加強護理隊伍建設,提高護理人員素質;為患者營造舒適的服務環境;注重細節服務;加強護患溝通;重視健康教育。結果在護理工作中要加強對患者健康教育的落實,切實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會全方位的護理服務,體現了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護士的人生價值。
關鍵詞:健康教育 護理人員 人員素質
一、護理同健康教育結合的必要性
1.健康教育可穩定患者的情緒,入院的患者他們的病因廣,病種多,如:各種原因導致的一氧化碳中毒,急性的腦出血,慢性病的急性發作者,及各種原因造成的瀕死者,這些患者,因其發病急,病情重,生命受到威脅,他們的內心十分復雜,作為護士在爭分奪秒搶救患者的同時,也要對包括心理護理的健康教育進行合理指導,來緩解患者的恐懼、悲傷、沮喪放棄治療等情緒,同時對其家屬也有一個積極向上的心理準備,所以護士則是貫穿搶救治療過程中健康教育的指導者,她能穩定患者及其家屬的情緒,使之積極配合改善病情。今天,英國官方在國民健康的白皮書中提出“所有護士都應使自己成為一名健康教育者”,部分發達國家在護理法規中規定“護士有教育患者的責任”,“患者有接受健康教育的權利”以上種種均說明了健康教育與護理活動相互結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首先護士在醫院從事健康教育的隊伍人數占優勢,其次護士同病人接觸時間最長,機會最多,再有就是女性同時還有說服男性,誘導嬰兒的特殊感染力,在同性間更有認同感可信感的優勢,以上特點為護士進行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先決條件。
2.合理的健康教育易于被患者及其家屬接受“2000年人人享有衛生保健”這一戰略目標的提出,標志著全世界的衛生保健工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WHO也指出,健康不但是沒有疾病和身體缺陷,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也就是說個體在決定和滿足其健康需求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自我護理也將成為二十一世紀發展的必然趨勢,護士在搶救患者的同時,也要通過良好的言語、規范的態度舉止,通過耐心詢問,悉心照料,使患者在最危難之時感到人間的溫暖,護士對其家屬也要進行必要的醫學知識講解及衛生宣傳,幫助他們對生活中不良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危害有一個積極及自我防范的措施,也就是說護士在開展健康教育的意義,就是促使人們幫助人們增加自我保健意識和自我保健能力,健康教育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將護理活動同健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全面的、綜合的、有效的為患者服務,才能使患者及其家屬在防病治病中起到主要能動作用。
二、護士進行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1.護士是開展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護士是健康教育的主力軍,在患者診治與護理過程中,護士是與患者接觸時間最多的人,護士要運用其專業知識,針對其科室各種疾病的性質對患者及其家屬進行相應的生理和心理護理,使她們感到醫護人員的可親、可信,增強了患者的安全感,對促進疾病的治愈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2.護患關系密切,有利于開展健康教育,在現實生活中大量的治療及其技術性操作均由護士完成,因此,護士與患者接觸時間最長,關系也最密切,護士可全面掌握患者病情發展的全過程,更直接參與患者的護理工作,可詳細了解病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整理搜集并對其進行合理的健康教育指導。因此,護患關系密切,最適宜開展健康教育指導,“在以人為中心,一切為了人的健康”的整體系統化護理模式中,健康教育是增強護患溝通和密切護患關系的橋梁。
三、 醫院健康教育實施的辦法
1.健康教育的內容呈現多樣性,不僅限于疾病防治和一般衛生知識宣教,還應加強心理衛生教育和不良行為干預,護士在進行搶救患者的同時,應保護鎮靜的心理狀態,這樣有助于穩定病人及其家屬的不良行為反應,降低了突發事件引發的負性情緒反應,我們也可以對患者進行一些簡單的行為指導,如:對于腦卒中患者,應控制其鈉鹽攝入,并忌煙酒,定期監測血壓,糖尿病患者應限制其飲食、控制體重少食多餐等行為方式做起,使患者一步步從亞健康狀態轉變為健康狀態。
2.健康教育的形式有了多樣的變化 ,2012年我們由老院區搬入到新院區,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使用了許多的標語、板報、墻報等文字宣傳來指導健康教育;用宣傳畫、掛圖等進行生動有趣地形象宣傳;通過醫生,特別是護士進行口頭宣傳,這也是最基本、最常見的一種方式,所以要結合性別、年齡、文化層次,接受能力等采用不同的方式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使之達到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的目的。
四、體會
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使病人建立了良好的健康行為。通過各級人員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我們必競還是不足的地方,部分護理人員的專業水平還有待提高,所以,健康仍是我們以后工作中的重要一個組成分部,另外。通過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增加了護士對提高自身素質的認識,能自覺的學習各科知識,為提高護理質量打下基礎。因此,護理人員應進一步探索提高護理人員健康教育能力的方法,最終達到防病治病,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朱愛群,張靜平,李樂之.臨床護士災害護理能力與認知的調查[J].護理學雜質,2014
[2]侯亞紅,邱紅軍.某部隊醫院ICU護理人員應急救援能力的調查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