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霞
【摘 要】 所謂有效學習主要是指學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學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探索和研究的過程,是促進學生有效性學習的一個重要途徑。
【關鍵詞】 小學數學;有效性學習;初探
所謂有效學習主要是指學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學習。目前,已經有很多人在這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是,我認為,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它應該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在此,筆者不揣淺陋,想就有效性學習的途徑問題作一點探索。
一、教師自身專業素養的提升
新課程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一是方向性的專業知識要求,二是具體性的專業知識要求。教師是教育活動的實施者,學生的知識直接來源于教師,新的教育形勢要求教師應該有源源不斷的水源補充,在現有的專業的基礎上,不斷地學習和進步。
二、與學生進行必要的了解與溝通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者的個性使他們對同樣的作品有著不同的理解。同樣,學生也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在共性之外,更多的應該是個性。如果老師事先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狀況,比如了解他的愛好、能力等等,然后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可能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呈現給學生有用的、有價值的內容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我們在教學時,完全可以通過對教材所能滲透的信息再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設計出有意義、有價值的情境內容。
小學生對動物有著一種天然的興趣,因此,在教學《圓的認識》一節時,我創設了三只小動物騎著不同形狀車輪比賽情境,使學生自然地發出“為什么騎圓形車輪的動物跑得快”這種疑問。
除了要呈現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外,還應呈現更多有價值,有意義的內容,比如:一個沒關緊的水龍頭,一天要浪費12千克水,那么一年要浪費多少水?這樣的情境不但結合了學生生活實際,而且還讓學生充分意識到,節約水資源是每一個人的責任。
四、情境教學應把握好“度”
情境教學是新課程教學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它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著不可忽視的促進作用。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習總是和一定的社會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的生活情境中進行學習,有利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但是,古人說:“過猶不及。”萬事都有一個“度”的問題,必須適度。數學教學無疑應當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但是“生活味”顯然不可以完全代替數學課程的“數學味”,我們在運用情境展開教學時必須把握好度的問題。
五、參與體驗相結合,真正實現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美國兒童博物館里寫著這樣一句名言:you hear,you forget. you see,you rememberd. you do,you understand(聽了,你會忘記;看了,你會記住;做了,你將會理解),充分說明了學生動手實踐的重要性。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整個探索和研究的過程。例如:在教學《分數的認識》這個內容時,讓學生自己分一分,讓他們自己去體驗平均分的意義,這比老師任何精彩的講解更能讓學生理解,它能真正促進學生的有效性學習。
教學是道而非技,對教學藝術的探索永無止境,很多東西還需要我們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因此,理論必須拿到實踐中去驗證和提高,這樣才可以真正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何萬達.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J]. 考試周刊,2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