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燕
摘 要:動手操作是學生根據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與提供的定向指導,探究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結論、理解數學知識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透視數學課堂教學中動手操作存在的問題和弊端,探索動手操作的有效途徑,從而讓“動手操作”真正成為學生主動探究、自主建構的有效學習方式。
關鍵詞:動手操作;數學思考;有效策略
動手操作是學生數學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是一種對實物、表格、圖形或符號表達出來的數學觀念進行的活動,它有效地引導學生借助操作活動實現和反映其內部的思維活動,促使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探究,體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取得較好的學習效果。
一、透視課堂教學現象
現象一:教學《兩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時,根據情境導出算式48÷2,教師讓學生擺小棒來理解算理。一部分學生沒帶小棒,一部分沒按教師要求把小棒10根10根捆起來,結果對48÷2的筆算除法算理一無所獲,最終導致課堂教學的失敗。
反思:教師采用動手操作的方式破解筆算除法的算理,讓學生快樂體驗,自主探究,這一思路很好。但事先沒有把學具準備好,最終導致了課堂教學的失敗。
現象二:“物體的分類”教學,教師準備了很多物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實物)。教學時,教師創設情境(機器人),問:“這個機器人是由哪些物體組成的?”學生說完后,教師又出示抽屜里的物體:摸一摸,猜一猜。學生爭先恐后上臺,不斷高喊:鉛筆盒、乒乓球……教室里鬧成一團,老師望著學生,不知怎樣控制場面。
反思:教師準備了很多學具,充分讓學生操作。可是,“摸物體”的目的是什么呢?因此,操作活動前要讓學生明確操作活動的要求,忽略了目的與要求,只會使學生感到茫然或盲目。
二、探尋課堂教學中動手操作的有效策略
小學數學課堂中,動手操作是一個手腦并用的過程,是解決數學知識抽象性與思維形象性之間矛盾的一種有效手段。那么,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動手操作教學更有效呢?
1.把握時機、動手操作,活躍學生的數學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特點是形象思維為主,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必須要先用眼觀察、動手操作、動口敘述,建立起事物的表象,這就需要老師把握好操作的時機,示范性地給予引導。
例如: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師問:“怎樣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生1:“數格子的方法。”生2:“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由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出來的。”師:“這位同學的想法真不錯,咱們來驗證一下好嗎?”師因勢利導,及時抓住生成資源,通過動手操作來驗證,最后得出結論: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當于長方形的長,高相當于長方形的寬,所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多好的想法呀!教師利用生成資源,及時把握時機,在操作的過程中,不僅使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及來源,同時又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學生的思維。
2.主動探究、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探究性操作在數學實踐活動的教學過程中運用得比較多,操作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探究價值。手的經歷、口的參與、腦的思索,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構建,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求異創新思維能力。
例如:四年級《三角形邊的關系》一課,老師提問:怎樣的三根小棒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學生帶著問題主動探究,四人小組合作擺放小棒。在擺放過程中記錄小棒的長度,對數據進行分析,推算出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都能圍成三角形。最后,在師生共同探索下,驗證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的結論。
學生在自己主動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經歷了一個操作、發現、應用的過程,滲透了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也培養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思維發展的能力。
3.提供材料、動手操作,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數學是研究事物的數和形的,選擇操作材料的標準,是看操作活動是否有利于促進學生認識活動,有效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因此教學時,必須準備好活動材料,力求簡明、有針對性,切實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廣度。
如:學習“平方厘米”,通過五個層次的學習活動:①直觀認識,初步感知——多大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厘米;②提供素材,加深記憶——1平方厘米相當于大拇指指甲蓋的大小;③尋找原型,觀察比照——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面大約是1平方厘米;④嘗試再現,建立表象——自己畫一個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再比一比;⑤多層練習,初步運用——估一估電話卡的面積,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操作材料,學生有了充分的感性認識后,再抽象概括,有效地建立起1平方厘米的清晰表象。
這樣的設計,既讓學生留下了“思維的軌跡”,也為老師調控課堂教學提供了“感性材料”,同時,在建立概念時,還要注意充分挖掘這些環節的內涵。
三、反思課堂教學,引發思考
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發生了許多的變化:教師的講解少了,學生的活動多了;課堂氣氛活躍了,學生動手的機會多了;課堂不再是教師個人的舞臺,學生成為了主角,操作活動在課堂里生機勃勃。因此,小學生學習數學是與具體實踐活動分不開的,教師不僅要重視動手操作,更要注重適當引導,在動中學、做中思,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促進學生發展。
參考文獻:
伍同平.動手操作培養興趣一例[J].江西教育,2006(24).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