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教師越來越重視學生課堂學習興趣的培養。新課程背景下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利用新型的教學方法,開展多種形式的數學教學活動,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注重學生的課堂體驗,以獲得高效數學課堂。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學習內容,還要傳授給學生數學學習方法,使學生對數學保有持久性的興趣。立足于當今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結合多年數學教學經驗,針對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展開了以下相關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生興趣;教學方法
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理念,倡導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要求教師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課堂教學活動,不僅要增強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的熱情,還要建立與學生之間的情感基礎,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小學數學教師要看到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問題,并充分認識到提高學生興趣的重要性,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利用有效的舉措來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
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上課注意力不集中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學生課上不認真聽講的現象,或是交頭接耳,或是在課上打瞌睡。在筆者看來,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教師方面,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只關注“授之以魚”,而忽略“授之以漁”,也就是教師不注重數學學習方法的傳授。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地位,便很難產生數學學習的興趣,久而久之,甚至會放棄對數學的學習。二是學生方面,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心智發展還不是很成熟,缺乏自控力,不能長時間將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上,哪怕是一個很小的動靜都能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因此,教師要發揮好自身的引導作用,對學生多加提醒和關注。
2.學生課堂學習效果鮮有成效
學生在數學課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會導致課堂學習效率低下。教師安排給學生的課堂任務和課堂目標也不能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完成,從而也會影響到課后作業的完成質量。這樣嚴重影響了數學教學的進度,不利于開展數學教學活動。無論如何,小學數學教師都要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著力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教師不注重學生的課前預習和課后鞏固
教師不注重課前任務的安排,從而也無法實現課后知識的鞏固。學生沒有經過充分的課前預習,就無法順利地理解課堂內容,也就不能達到預期的課堂效果。小學數學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內容,為學生安排每一教學環節的學習任務,實現高效數學課堂。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有效措施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應該真正以學生為主體,致力于創造一個活潑、輕松、民主的課堂環境。數學教學如果只采用平鋪直敘的講解方式,很難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以此,小學數學教師應以教學目標為出發點,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智力發展水平、心理特征等,創設具有針對性和趣味性的問題情境,以此來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其課堂參與積極性。另外,任何的教學活動都不是簡單的“講解—吸收”,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角色,做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促進者,而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問題情境的創設,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對課堂問題的思考,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的意識,為學生思維能力的啟發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搭建平臺。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一般采用以下幾種問題情境:用小品、游戲、故事來創設問題情境,用實驗來創設問題情境,制造懸念來創設問題情境,用矛盾來創設問題情境,用類比來創設問題情境等,這些問題情境的開展,能夠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合作學習在數學學習中的必要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筆者以“用故事形式創設問題情境”這一方法為例,談一談創設問題情境在實際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例如,我在講“1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蘇教版一年級上冊)時就利用故事創設問題情境來實現課堂教學:在一片偌大而又茂盛的森林里住著許多可愛的小動物,他們過著恬靜而又悠閑的生活。有一天,小花貓過生日,它向許多伙伴發了邀請函來為它慶祝生日。這一天,住在離小花貓家很遠的小熊很早就去了,隔著老遠就喊:“小花貓,小花貓,快給我開門,我給你帶了好東西!”小花貓看見小熊懷里抱了5瓶蜂蜜,非常開心。不一會,小兔子抱著一捆采好的野花和10個橘子也匆匆趕來。小猴子從它的果園摘了5個又大又甜的桃子遞給小花貓,小花貓說:“謝謝你,小猴子!”不一會,小鹿帶來一個五彩繽紛的花環給小花貓。小豬最慢了,它是最后一個到的,并且它什么禮物也沒有準備,還偷偷吃了3個橘子。那請同學們算一下,小花貓一共收到幾個橘子?小花貓最后還剩多少個水果?學生在故事的吸引下集中精力,紛紛拿起筆算了起來,10+5=15,15-3=12,學生很快算出結果是12,都熱情高漲地講出答案,最后我又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將后面的故事情節補充完整,猜一猜小豬最后會受到什么樣的懲罰。課堂問題情境的創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增強了師生間的課堂互動。
2.利用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將課堂主動權交給學生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理念下倡導的一種教學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是將學生放在群體中進行合作探究學習的,以提高自身的學習動力,完成課堂學習目標。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改變以“教”和“算”為主的傳統數學教學模式,使學生實現從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探究知識的角色轉換。凡是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能夠解決的問題,一定要放手讓他們自己解決,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小組活動當中。學生只有在輕松、愉悅、自主的教學環境中,才能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高參與數學課堂的熱情。利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使其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另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啟發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例如,講“長方形和正方形”(蘇教版三年級上冊)時,傳統的教學方式就是教師為學生講解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區別,然后在黑板上進行板書,羅列兩者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再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學生在被動的狀態下,學習的積極性也不會太高。教師為了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興趣,要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產生認知沖突,然后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對新知識進行探索。首先,教師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性格特點進行科學合理的小組分配。其次,教師將大小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分給每一個小組,利用三角板或者直尺共同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再次,小組內要有明確的分工,有人負責量角,有人負責量邊,有人負責做筆錄等。最后,由小組負責人匯報討論結果。通過這樣一種課堂學習形式,不僅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還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能力,有助于其綜合素質的提高。
3.注重數學與生活的結合,讓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的樂趣
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數學思維,小學數學教師要善于從生活中提取數學元素,從而更好地實現數學與生活的有機結合。從日常生活中捕捉數學知識點,然后在課堂上以生活現象為切入點開展教學,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日常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小學數學教師要抓住每一次觀察生活的時機,引導學生從生活場景中思考數學問題,例如:在參加升旗儀式的時候,我讓學生觀察國旗上升的時候旗面與旗桿移動的角度和方向;引導學生在乘坐商場電梯時,觀察并總結電梯與地面所構成的角度以及所呈現的圖形,而且提問學生在生活中還有沒有類似的“平移”現象,并讓學生觀察這些圖形的形狀,對比一下與所學圖形之間有沒有差異。又如在“千克和克”(蘇教版三年級上冊)一課教學時,我在上課前為學生準備了一個小型體重秤和一個電子天平,讓學生每人從家里帶一個小物件,可以是洋娃娃、香蕉、水杯等,在課堂上進行稱量,讓學生直觀認識“克”的概念;之后再稱每位同學的體重,讓學生了解“千克”的概念。這些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可以培養學生從生活中發現數學的思維習慣,并最大化地發揮數學的實用價值,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4.發揮多媒體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作用,豐富數學課堂教學形式
小學生的生性比較愛動,注意力很難集中。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運用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信息技術具有集圖像、聲音、色彩于一體的優勢,將其運用在數學教學中,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快捷的技術程序在最短的時間為學生呈現更為豐富的知識,不僅使教學形式更加多樣化,還可以提高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的積極性。比如,在教學生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蘇教版四年級下冊)時,為了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我在計算機上設計了互動式的教學游戲——畫圖游戲,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在計算機上畫出四邊形、三角形及其他熟悉的圖形。然后學生可以自由發揮,任意拖動圖形拼出各種各樣的圖案,教師再將學生的結果收集起來,利用多媒體在課堂上演示,點評學生作品,最后,教師再引出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概念及特點。這樣的一種注重學生參與度的教學形式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還使學生在操作計算機的過程中,增強了其動手能力和空間想象力。
總的來說,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小學數學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和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增加數學課堂的趣味性與生動性,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寓教于樂。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紅梅.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4).
[2]徐妍.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D].天津師范大學,2013.
[3]王莉妹.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J].中國校外教育,2012(1).
[4]韓兵.淺議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J].教師,2010(2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