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嵐
摘 要:“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學校應把德育工作放在素質教育的首要位置,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音樂教育作為思想教育和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對學生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力。結合實際課堂實踐的探索和分析,就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提出一些看法,力圖達到全面育人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音樂;德育;策略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邊……”一首簡單的童謠使我們從小懂得拾金不昧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個寶……”一首催人淚下的歌曲使我們深切地體會到母愛的無私與偉大。可見,音樂不僅能帶給人類審美上的體驗,還是人類陶冶情操的良方,是文明傳播的階梯。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藝術教育日益顯示出了它的特殊意義和獨特的作用,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音樂教育也越來越受重視。那么在德育工作中,如何在確保音樂課進行雙基教學的同時,不偏離音樂課教學本位,達到全面育人的效果?下面我將結合實際課堂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當前小學音樂教育在德育養成中的誤區
音樂教育作為德育的一個重要且特殊的途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會使教師走進另一些誤區,主要表現為:
誤區一:教學內容簡單教條化
有的教師教學中偏離了音樂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特征,過多進行思想教育,語言直白、空洞乏味,把音樂課上成了品德課;有的教師教學中一味注重歌曲學唱、知識技能教學,忽視教材中蘊含的思想內容,忽視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缺少互動體驗。
誤區二:教學方法刻板乏味
教學方法機械、單一,不能做到因時、因地、因人靈活運用,對學生思想認識的體驗與提高變成了單純的說教和灌輸,課堂氣氛沉悶,學生聽得索然無味,激發不起學習欲望和興趣,自然不能受到刻骨銘心的教育。
誤區三:教學評價標準單一化
小學階段是個人心智發展的關鍵時期,運用恰當的教學評價方式有利于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尤其是德育評價將直接影響學生的人格養成和道德品質。有的教師進行教學評價時評價標準單一,只注重對學生音樂知識和技能的評價,忽視了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意識、合作精神、審美情趣、習慣態度、探索能力等方面的評價。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途徑
音樂教學應始終以審美教育為核心,通過生動的音樂形象,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不斷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一)德育滲透于教學設計之中
增強德育,首先應從備課入手,認真鉆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把握德育的側重點,根據音樂學科特點,從整體出發,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制定德育目標。系統地設計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步驟,有的放矢地實施德育。
(二)德育滲透于教學過程之中
1.歌曲學唱
課本中的學唱歌曲德育題材豐富、風格多樣、旋律優美、歌詞內容生動、積極,教師可以抓住歌曲不同的側重點,以情入手,啟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如:描寫熱愛勞動的歌曲《洗手絹》《不再麻煩好媽媽》《軍民大生產》等;描寫珍惜時間的歌曲《時間像小馬車》《這是什么》等;描寫團結友愛的歌曲《手挽手》《校園多美好》《一把雨傘圓溜溜》等。
2.音樂欣賞
如:我國流傳甚廣的小調類民歌《茉莉花》,因為流傳地域、語言音調不同,各地的《茉莉花》在風格體裁上也有著明顯的差異,遼寧民歌《茉莉花》粗獷豪爽,河北南皮民歌《茉莉花》音調明快爽朗,江蘇民歌《茉莉花》柔美細膩。通過對比欣賞后,讓學生體會到我國優秀民間音樂藝術和不同地區文化多種多樣的“美”。
3.課堂評價
德育評價是思想品德教育過程的重要環節。音樂教師在關注學生知識技能領域的同時還應關注思想精神領域。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勵。”教師積極準確的評價語言,不僅可以引導和幫助學生調整、控制行為習慣,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提高對熱愛藝術、熱愛生活的熱情。
(三)德育滲透于各種教學方法中
1.結合教材講音樂故事
將教材中歌(樂)曲的創作背景、歷史背景、中外音樂家的傳記、趣聞軼事等用故事形式講給學生聽或讓學生講,幫助學生加深對作品的理解,開闊文化視野,提高內在人文涵養。
2.結合教材做音樂游戲
游戲是學生最感興趣最易接受的活動,它能幫助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理解和掌握技巧,同時又增加了與同學和老師交流的機會,培養了學生堅毅的性格及團結互助的品質。如:“火車開啦”“小青蛙找家”等游戲,孩子們不僅能在“玩”中找到快樂,還能在“玩”中受到啟迪。
音樂教育家鈴木先生曾說:“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特意地培養少數偉大杰出的所謂天才,而是希望通過音樂教育,使每個孩子都能擁有美麗的心靈和完美的人格。”德育的工作任重道遠,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不斷地實踐、創新與反思,德育效果才能扎實有效,德育目標的實現才會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王本賢.小學德育教育的研究與探索[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