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凡
摘 要:思維導圖是一種發散性思維的表達方式,有益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因此為了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在語文教學設計中積極推廣和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對此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思維導圖;語文;教學設計;應用
新課程改革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傳統教學設計中,教學設計具有模式化的特點,繁瑣的形式和內容降低了老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教學設計刻板,缺乏彈性,同時教學設計主要是通過大段的文字來陳述,沒有直觀的圖像,缺乏一定的邏輯性,教師在上課時往往刻板的背教案,教學缺乏靈活性和創造性,不利于學生學習效率的提高。因此針對這種情況,老師要在語文教學設計中積極引入思維導圖的方法,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
一、鞏固基礎知識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基礎知識的學習至關重要,語文是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基礎,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加強學生對拼音和漢字的學習,打好學習基礎。因為在學習中拼音過于繁雜,一般一天學習幾個聲母或者韻母,在長時間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容易混淆,頭腦中對拼音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和分類;而漢字中有許多讀音相同的漢字,或者外形相近的漢字,在記憶的過程中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容易混雜。為了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我們可以積極通過思維導圖的方式來增進學生的理解,鞏固學生基礎知識的學習。首先,教師利用思維導圖將拼音進行分類,分為聲母和韻母,之后在每一個項目后面進行再劃分,按照前鼻音和后鼻音等將其細致劃分,層層遞進,呈現出一種脈絡,教師還可以采用不同的顏色進行標識,讓學生一目了然,能夠清楚地進行辨識和掌握;其次,教師再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漢字教學設計,主要根據表意、表象、形聲和象形等漢字的特點進行分類歸納,形成許多的枝葉結構,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讓學生通過掌握一類型漢字的特點,學會與其相關的所有漢字,在頭腦中形成漢字網絡,便于快速有效地掌握知識。
二、提升閱讀理解
在小學語文學習中,閱讀理解至關重要,教師要讓學生在認識漢字的基礎上理解句子的含義,以及段落的中心思想等,這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有一定的難度,通常在一篇文章中學生通讀之后腦中沒有形成清晰的脈絡,對文章的主旨思想不是很明確,所以理解起來就比較困難;小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尚在不斷發展和形成的過程中,因此通過文字和言語的表述學習起來比較困難,而教師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可以為學生呈現整個文章的故事線索和脈絡,一步一步地清楚表達文章的情節和遞進,完整的展現文章的思路,使學生有一個整體的把握,迅速掌握文章的重難點,學習起來比較有效;另外思維導圖的形式比較靈活多變,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教師在教學中的多次使用,使學生自己掌握思維導圖的方法,能夠在日后的學習中不斷嘗試和使用,不斷地鍛煉,培養良好有效的學習方式,并且進一步提升閱讀理解的能力。
三、培養寫作思維
寫作能力是我們語文教學中需要重點培養的一種能力,相對于閱讀理解的學習來說更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學方法的不得當,導致許多學生在面對寫作時發怵發憷,沒有自己的思維模式,往往表達文不切題、層次混亂、缺乏感情、甚至趨于日常的流水賬,更談不上拓展思維和創新想象;寫作內容更是千篇一律,沒有新意,為了解決諸如此類的問題,在語文作文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采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創新講授方式,活躍課堂教學。在教學中可以通過畫思維導圖的形式來呈現某一寫作內容,列舉其中的各項內容和關鍵點,呈現文章的脈絡結構和布局方式,展現思維的過程,在大家的思考補充下形成關于某一寫作話題的思維導圖,學生就可以根據思維導圖來選取關鍵點,選擇一種布局和結構方式來安排自己的作文格式,穿插生動的事件描寫,并貫穿情感的表達和抒發,在這過程中形成自己的寫作思維,在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鍛煉,在寫作中就會更加得心應手。
四、高效總結復習
一節語文課堂的教學往往會呈現許多的知識點,由于小學生缺乏自己總結和整理的能力,許多知識點不能夠在學生頭腦中系統的呈現,所以在語文的教學設計中我們要積極使用思維導圖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和復習知識點。首先,我們可以在一堂課程快結束的時候列出思維導圖,引導大家一起回想知識,列出關鍵點,形成本節課的思維導圖,對課堂的知識進行總結,這樣學習的知識一目了然的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在腦中形成對知識的框架;其次,復習的時候,由于學習內容較多,知識點比較散亂,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的形式將全部的學習內容系統地為大家呈現,層層遞進,由總到分、由點到點,這樣復習起來全面到位又有條理;最后可以利用思維導圖的形式幫助學生記憶,語文的學習記憶的內容非常多,而且容易混亂,在學習的過程中,利用思維導圖中的關鍵點來幫助學生聯想記憶,由一個知識點引發想起另一個點,這樣記憶起來簡單高效又不容易遺忘,有利于實現高效地總結復習。
參考文獻:
[1]朱芳芳.教學設計中概念圖和思維導圖的運用[J].語文教學與研究(大眾版),2016(12):27.
[2]于昊.思維導圖及其教學應用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6.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