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摘 要: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學生僅僅是教育對象和課程資源的消費者,因此,很多教師在課堂上往往忽視學生這一豐富的、鮮活的寶貴資源,而把精力集中用于教師的教,很少考慮學生的學。即使精心設計教學過程,想要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因脫離了學生的實際,使得課堂僅僅呈現表現的繁榮,致使學生像木偶一樣配合教師,不僅學得累,還毫無收獲,更不利于學生的持續發展。
關鍵詞:學生資源;教學主體;高效課堂
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學生僅僅是教育對象和課程資源的消費者,因此,在傳統課堂上,教師往往只關注“本我”。教師出于對場面的習慣性控制以及對學生的不信任,寧愿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找其他課程資源,卻從根本上忽略了學生在思想品德課程實施、建構和資源開發中的地位和作用。
“學生是教育的對象,更是教育的資源。”新課標指出:鼓勵和指導學生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重視對學生自身資源的開發,使學生的參與過程和生活體驗成為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學生資源的挖掘和運用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無窮的。對學生資源的充分開發和充分利用,可以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優化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拓展和豐富教學資源,增強師生間的多向互動;可以推動現行的教育模式的改革,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那么,如何開發學生資源呢?接下來,就我在教學實踐中積累的一些經驗談談我的看法。
一、巧用學生興趣,收獲高效課堂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學的起點,首先在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因此,教師只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才能在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對教學內容的關注度。
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上第一課第三框《入鄉隨俗》,我以一位虛擬的小王同學,設計了一趟泰囧之旅。小王在途中,碰到很多問題,比如,當他到達泰國時,如何跟泰國人打招呼?熟悉了之后可以勾肩搭背嗎?在泰國旅游時,穿的衣服的顏色為什么會引起當地人的不滿?泰國的年輕人與長輩同坐時為什么總是比長輩坐姿低……?隨著小王碰到的一個又一個問題,同學們討論的異常激烈,在領略異國他鄉的風土人情的同時,也感受到了文化的差異,更明白了入鄉隨俗的重要性。
二、利用學生經驗,收獲驚喜課堂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新課程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最天然的自然資源,作為教師要適時引導,善加利用,不僅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得聽,更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有得講。
我在上到部編版《道德與法治》八上第四課第二框《用心交友》中“在平凡中讓人感動”這一內容時,讓學生一起分享“平凡中的感動”。有一位平時上課不太發言的男生主動舉手發言,他分享了兩個他的同班同學,在他成績一落千丈,喪失信心的時候默默陪在他身邊,和他一起努力,放了學相約一起幫他補課的故事。他說,這件事于他的朋友們而言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對于當時的他來說,就像救命稻草一樣珍貴。說著說著,眼眶都濕潤了。是呀,如果不是他的分享,很多同學只會感覺到他的成績不斷變好,哪有人知道過程是如此的艱辛,又有誰知道那兩位幕后英雄呢?這難道不是對這一上課內容最好的詮釋嗎?經由他的帶動,很多同學開始回憶起來,積極發言的人越來越多,大家暢所欲言,一起分享生活中最最普通而又真真難忘的朋友之情。
三、活用課堂生成,收獲多彩課堂
葉瀾教授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把學生看作‘對象‘主體,還要看作教學‘資源的重要構成和生成者。”在開放的教學中,學生善于思考、敢于質疑,在課堂交流中涌現出大量的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是意料之外卻非常有用的,如果教師能因勢利導,加以整合,定能收獲更多精彩。
有一次上課,當我說到“競爭的結果也有可能是實現雙贏”這一內容時,一位學生在下面嗤之以鼻:“怎么可能,我爸說的,什么是競爭,‘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剛說完,一些學生哄堂大笑,卻也有不少學生頻頻點頭,表示贊同。“哦?那我怎么看到你問某某同學數學題的?你現在這么說,某某同學會很害怕喲!”這位學生很不好意思。我因勢利導,反問學生:“那你們說說,學習中競爭這么激烈,幫助其他同學的人是不是傻呢?”同學們異常興奮,討論得非常激烈,最后得出結論:誰都不會擅長所有的學科,你在優勢學科上幫助別人,別人也會愿意在你的弱勢學科上幫助你。我順勢總結:“就是嘛,競爭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但是,只有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才能實現真正的雙贏。”這種課堂上的意外“驚喜”,不僅豐富了我的教學內容,更能通過學生的思辨,真正懂得在生活中,競爭和合作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道理。
四、妙用學生差異,收獲成長課堂
德國著名的哲學家萊布尼茨說過:“世界上沒有兩片完成相同的樹葉。”在教學中,也不存在兩個完成相同的學生。由于家庭背景、文化環境以及學生已有的思維方式、知識水平和學習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如智力類型差異、個性特征差異等。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正視、尊重學生的現實差異,并且能巧妙運用學生之間的差異,因材施教,使所有的學生都能獲得收獲,有所發展。
學生資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它貫穿于教學活動的始終。當教師把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經歷、情感以及課堂中的即時生成等引入課堂,真正讓學生資源成為教學活動的載體時,學生才會真正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課堂也才會真正充滿生機和活力。讓我們一起用鄧小春老師的一句話來互勉:生活有多美,生本課堂就有多美。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