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開萍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改革和創新,學校對小學語文寫作給予了充分的重視。而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文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提高小學生素質的重要條件。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能體會到培養小學生寫作的艱難。因此,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調動其參與課堂寫作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作文水平。根據小學生的寫作特點就如何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行了分析和探究,并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提出一些相關策略,希望可以幫助其他教師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作文教學;寫作興趣;教學方法
一、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興趣對小學生來說是學習的前提條件,也是其學習的重要動力。眾所周知,小學生天生愛玩、好動。對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心,但是停留時間短。如果教師不及時抓住這一點特征,對學生進行作文指導,那么學生就會偏離教學軌道,對寫作不感興趣。這樣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導致教學質量不斷下降。而多媒體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之一,利用多媒體教學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目光,還能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調動其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六年級上冊《索溪谷的“野”》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索溪谷的圖片以及相關材料,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在觀看的時候思考索溪谷有什么樣的特點。作者在課文描寫中都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你看完這些圖片以及念完這篇課文之后,你有什么感想等問題,讓學生分析探究。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多媒體對這一課時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并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爭先恐后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并快速地寫出自己的感受。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寫作產生興趣,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教師的教學質量。
二、加強學生的閱讀積累,領會文章的內涵
古人曾經說過:“當你將一本書讀過很多遍的時候,你自然就會明白其中的意思。”由此可知,閱讀對一個人來說十分重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閱讀是寫作文的前提條件。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文章的內涵,從而喜歡文章,激發他們自身的感想,從而讓其自覺地寫出與課文一樣優美的句子。但在當前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只注重學生的應試能力,忽略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很多時候,教師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模式走,這嚴重地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為改變這一狀況,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指導:
1.教師可以為學生推薦一些課外讀物,讓學生來閱讀
像《格林童話》《朝花夕拾》《格列佛游記》等書籍,并且每周抽出兩節課時間作為學生的閱讀活動課,讓其在課上好好閱讀自己喜歡的書,讀完之后寫出自己的感想并與同學交流。這樣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喜歡閱讀,喜歡寫作,從而提高自身的寫作能力。
2.充分利用課本,引導學生進行作文練筆
小學生階段所用的語文教材,是經過專業教育者設計出版的,每一篇課文都是他們精心挑選的。這些課文都是學生寫作的最好典范,而且課本就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來源。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地利用課本,引導學生學會寫作。例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課文中的一些修辭手法,進行寫作練筆。像在學習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這一課,這篇課文是描寫景物的經典之作。作者在描寫桂林山水時用了很多排比的寫作手法,字字句句都表現了作者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這篇課文時,可以讓其運用排比句對我國的其他壯麗景色進行描寫。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排比句式,對國家的山河景物進行了描寫。這樣不僅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而且還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學習描寫人物特點的手法。例如在學習五年級下冊《金錢的魔力》這一課時,為學生講解課文中人物的描寫手法,讓學生學習并且進行模仿。當小學生學習完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寫作任務,讓其描寫自己身邊的一個熟悉人物。學生在我的指導下想到了自己身邊一些熟悉的人,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有的學生說:“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他十分愛笑,而且和別人和睦相處。”還有的學生說:“我的媽媽是一名老師,她十分敬業,每天晚上都工作到11點。”學生在發表自己意見之后開始快速地進入了寫作狀態。這樣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到寫作方法,而且還可以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綜上所述,作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寫好作文不僅能夠提高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能豐富其語文知識、拓寬其視野,對小學生以后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不斷優化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構建快樂的課堂,讓學生輕松掌握寫作技巧,從而有效地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水平,讓他們妙筆生花,寫出優秀的作文來。
參考文獻:
[1]佚名.“快樂寫作”進校園·云南剪影[J].創新作文(初中版),2014(5):2.
[2]鐘啟泉,張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解讀[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08.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