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翩
摘 要:新課改為小學語文教學制定了新的目標,因此教師在教學工作中就需要在教學方法上做出相應的調整。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探索適合的教學方法就成為學校和老師關注的重點內容。主要通過分析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幾種比較有效的方法,希望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促進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實踐;分析
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能夠為學生之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所以這一階段的語文學習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的。但是由于目前很多教學方法和如今新課改的要求相悖,所以以往的教學模式就必須創新。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適的語文教學方法,讓學生從中找到語文學習的樂趣。
一、寓教于樂
通過多年來的教學實踐,教師都知道,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的時候,首先要讓學生對語文這一科目感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學生能夠積極學習和探索。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要能夠寓教于樂,小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并不是意識到知識的重要性而學習,而是對知識感興趣才會努力學,所以教師要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
例如:在講解《黃繼光》這一篇文章的時候,教師可以擺脫以往的教學方法,先讓學生在課下自己預習這一課文,然后自己利用身邊的網絡或者是圖書來搜集一些關于英雄的故事,上課的時候,讓學生們將自己所知道的英雄事跡分享給大家。或者教師可以組織一次活動,大家一起討論自己心中的英雄,并說出敬佩他的原因。教師利用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參與到語文教學工作中,并以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學到了很多的知識,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獲取信息以及綜合表達的能力。
除此之外,因為小學生的心理發展還不夠成熟,所以他們的注意力還不能夠保證自己能夠長時間關注教師的講解。因此,作為教師要善于吸引學生的注意,讓學生受到課堂氣氛的影響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
例如:在一節教學實踐課上,語文老師在講解有關“成語”的內容。教師先讓學生收集幾個關于“喜”“怒”“哀”“樂”的成語,并且用成語造句,然后以小組的形式表演出和自己所找到的成語相對應的表情,學生之間針對對方的表現做出點評,每一個人都可以做一次老師。這樣的教學方式極大地增強了教學效果。
二、創設教學情境
作為語文學科的教師,在上課以前一定要能夠對即將要講解的課程有深層次的掌握,分析文章也要足夠透徹。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地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感情,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通過創設和文章有關的情境吸引學生,促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例如:當教師在講解課外的文章《充氣雨衣》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回想以下自己在下雨的時候會穿什么樣的衣服,會遇到怎樣的不便,然后讓學生暢所欲言,每一個人都可以自由的表達自己的觀點,大家再一起想一些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最后教師就可以很自然地展開本節的學習內容。
當然,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的時候,并不是僅僅用口頭的講解就能夠順利的達到效果的,還需要適當的加以能夠直接觸摸到的實物,這樣會極大地提高教學效果。
例如:教師在講解《認識生活》這一節的時候,可以組織學生去校外的菜園或者是果園參觀,通過親眼看到、親手觸摸這些真實的水果和蔬菜,讓學生加深印象,并且學生自己觀察的事物的特點比教師講解的效果要好很多。
三、利用案例教學方法開展語文課程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為了增強課堂教學的豐富性,常常會引用一些案例到課堂中,這樣會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在實際的教學中,有很大一部分的案例是來自于語文課本中的,當然也有一部分是教師通過生活的積累或者是身邊的教學資源收集和獲得的。所以教師在開展小學語文的教學中要善于從課本中找到可以被應用的案例,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學生熟悉課本,還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課本。
例如:教師在講解《槐鄉的孩子》的時候,可以先讓每一個學生描述自己的家鄉是什么樣的,教師也自己向學生講述自己的家鄉以及自己小時候的事情。讓學生也開始展開回憶,趁熱打鐵,將話題引到本節的主要內容,讓學生們開始想知道槐鄉是一個怎樣的地方,通過和自己的家鄉對比,了解其他地方的孩子都是怎樣生活的,是否和自己的一樣。這樣的案例教學就是利用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充滿興趣,以便達到預期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進行小學語文科目的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寓教于樂,讓學生充分地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除此以外,教師還要善于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來讓學生更加深入地感受文章所要表達的感情,并深刻理解文章的含義;教師要能夠利用課本上的案例或者是生活中的案例來豐富自己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有效增強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黃海.小學作文開放式模式初探[J].考試周刊,2007(18):11.
[2]劉霞.淺談小學語文作文啟蒙教學[J].語文教研,2008(2):43.
[3]楊春杰.怎樣創新小學語文教學方法[J].考試周刊,2009(50).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