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乾志
摘 要:新課程改革要求注重培養學生對學科知識的運用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生活化,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相結合,將生活引入課堂中,使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貼切,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生活,并將數學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旨在分析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有效策略,為小學數學的教育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課程改革;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
數學源自生活,服務于生活,數學有利于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以及工作中數學均具有重要作用。新形勢下,為了提升小學數學學習質量以及小學數學教師數學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及運用程度,教師要進行生活化教學,并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課堂以及其他教學實踐活動中,從而提高生活化教學效果。
一、教學活動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激發學習熱情
數學生活化教學應著眼于將教學內容與小學生的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讓學生了解和感受到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發現數學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學習數學知識。由于小學生的智力發育尚未成熟,理解能力還比較低,常常會覺得數學知識抽象、復雜,不易理解。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中可將知識點的教學與生活相融合,使復雜難懂的一些數學難題簡單化,巧妙地將其轉化為簡單的生活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例如,在“倍的認識”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倍數的相關知識,對“倍”的概念理解更透徹,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呈現以下內容:西瓜2個,雪梨4個,香蕉6個,蘋果8個,芒果10個,向學生提出“各種水果的數量之間有什么特點和差異?”和“從中可以發現什么規律?”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隨后,有學生得出以下回答:芒果比西瓜多8個,芒果的個數是西瓜的5倍;這些數字都和2的倍數有關,2的2倍是4,2的3倍是6,2的4倍是8;香蕉的個數是西瓜的3倍……如此,教師將抽象知識簡單化,學生容易理解抽象的“倍”的概念,學習效果更好。
二、巧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
為了提高生活化教學的實踐效果,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巧妙設置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接近的教學情境,將知識點的講解和運用滲透到情境中,讓學生在教師所設置的情境中深化對知識點的認識和掌握程度,從而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能力。在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目的地提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活問題,并圍繞問題設置問題情境,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增強,既可以提高學生對課堂小學活動的參與力度,又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令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知識。
以“有余數的除法”教學為例,為了學生更好地掌握有余數的除法的知識點,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教學情境:(1)小明帶著20元錢去文具店買文具,每本筆記本6元錢,那么小明最多可以買多少本筆記本?買完筆記本后還剩不剩錢?該怎么列算式?(2)文具店里轉筆刀5元錢一個,練習本1元錢一本,橡皮擦2元錢一塊,鉛筆2元錢一支,小紅共有15元錢,如果小紅買了一本練習本和一支鉛筆,那么小紅最多可以買多少個轉筆刀?教師讓學生進行買主和賣家角色的扮演,模擬生活場景,讓學生在場景中運用所學知識,這樣的教學情境與學生的生活貼切,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點的運用。
三、聯系生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生活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除了重視對學生傳授數學知識外,還應注重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學以致用。教師應引導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在生活中發現數學的影子,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如此既可以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運用,又可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例如,在學習完“復式統計表”的相關知識點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行設計一個表格,詳細記錄最近幾次考試中自己的語文、數學、英語、思想品德的成績,大致了解自己各階段的學習成績,讓學生分析自己成績起落的原因,并找出解決的方法。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對復式統計表知識的進一步理解,也考驗了學生的思考、分析能力,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的了解程度更高,有利于學生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從而及時想出解決方案。如此,學生將知識點運用到生活中,實踐能力增強,學習效果加倍。
綜上,新課改下,為了提高生活化教學的質量,小學數學教師應將數學知識點的講解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巧設情境,模擬情境交際,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加強對學生的學以致用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王建慶.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運用[J].學周刊,2018(1).
[2]姜應順.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思考[J].天天愛科學,2016(18).
[3]黃慶蓮.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探究[J]. 珠江教育論壇,2017(2).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