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亞娟
【摘要】“人文底蘊”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重要內涵之一,增強人文底蘊,對于中學生全面、健康地發展及中華民族精神素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義。研究性學習活動研究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可成為提升學生人文底蘊的有效途徑。本文以研究性學習為載體,探索提升中學生人文底蘊的實踐方式。
【關鍵詞】核心素養 人文底蘊 研究性學習 實踐探索
【基金項目】此論文為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在研學實踐中提升中學生人文底蘊的策略研究》系列論文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17]GHB1943。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033-02
2016年9月,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發布,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等六大素養。其中人文底蘊排在了首位,可見其重要性。人文的分類主要有文化、藝術、美學、教育、哲學、國學、歷史、法律等。培養學生的人文底蘊,就是要培養學生學習、理解運用這些人文知識和技能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人文底蘊是促使一個人長久、健康發展的精神動力。
研究性學習是國家教育部2000年1月頒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中綜合實踐活動板塊的一項內容。它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活動。
筆者在任教的學校擔任人文實驗班——北辰班的班主任工作和語文教學任務,致力于通過開展研究性學習提升學生的人文底蘊,通過實踐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措施。
1.通過專題人文活動開展研究性學習
(1)“走進名家、親近名著”專題閱讀與創作活動
針對北辰班重視個性特長及提升人文素養的培育目標,筆者在班內設計了“走進名家、親近名著”專題閱讀活動,給同學們開列了古典文學、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系列的推薦書目,讓每個同學了解某一作家創作情況,并精讀選定書目,創作閱讀心得文章。其中“從對《莊子》的解讀看莊子的現代意義”“霍達與《穆斯林的葬禮》”等主題閱讀匯報展示獲得師生的一致好評。
(2)經典誦讀及校園祭孔活動
經典誦讀可以幫助中學生親近國學精粹,獲得人格及精神上的涵養及升華。北辰班學生在自習時間誦讀《論語》《孟子》中的經典篇章,并結合“先秦諸子散文”選修課程的學習,進行了“對話先秦”主題寫作。我校于9月28日孔子誕辰之際舉行校園祭孔活動,師生代表為我校孔子雕像進獻花籃并行禮。這些活動,營造了校園的詩書氛圍,并將傳統文化發揚光大。
(3)詩詞大會及校園詩文原創活動
為加強北辰學生的詩詞積累和對詩詞的審美情趣,北辰班舉辦了數期“北辰詩詞大會”活動。比賽分為基礎格律、音頻題、填字題、選擇題、文學常識題、飛花令等環節。參賽之余,學生自主創作詩文。其中北辰學生數篇原創作品入選《“聆聽四季”全國中學生校園詩會作品集》。
2.通過人文主題學生課題研究開展研究性學習
在人文主題的課題研究活動中,學生經過搜集資料、征詢導師、實施研究、整理研究成果等環節,有效提升人文底蘊。北辰學生人文專題研究有“詞的起源和發展”“漢服的種類及美學特征”“河西走廊人居環境研究”等,相關學生就階段性研究成果在“北辰學生講壇”中進行了匯報,引起強烈反響和高度好評。
3.通過“研學旅行”校本課程開展研究性學習
2017年6月,北辰班學生以“齊魯文化”為研學目標,前往山東進行研學旅行活動。學生主要探訪了孔子故里曲阜、孟子故里鄒城以及泰山等地,就“孔子的仁義之道”“孟子的民貴之道”“中華封禪文化”等專題進行了實地考察和學習。研學結束后,學生每人撰寫主題研學文章,刊印《齊魯研學》專刊,并以展板、講座等形式將研學成果面向全校學生進行了匯報。
4.通過校際交流活動開展研究性學習
為實地學習不同地域的文化,與不同教育經歷的學生交流,北辰學生積極參加各類校際交流活動。如以“陽明文化與本土屯堡文化”為主題的第十九屆國學夏令營活動,以“導德齊禮”為主題的第三屆中學生中華傳統文化傳承高端論壇等。與會學生或實地探訪學習,或參與座談,或創作交流,極大地增強了自身的人文底蘊。
綜上所述,筆者依托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習的場所從班內走向校內再到校外,針對人文主題,精心設計活動的人文目標和方案,重視學生人文學習成果的研討、創作、展示和交流。力爭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人文積淀、人文情懷和審美情趣。讓人文底蘊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指導中學生成長,并對中華民族精神素養的形成產生巨大而持久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順贏.立足教材 探索創新——高一語文新教材研究性學習初探[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03,5(4):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