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頑皮的杜鵑》這一課例的研究,提倡讓孩子在各種音樂活動中自主來體驗音樂,讓孩子在體驗主動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找到樂趣,激發他們的興趣。并且以新《音樂課程標準》的要求,將審美教育貫穿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學中營造美的氛圍,設計多用形象、具體的音樂形象以及身體動態的感受來引導學生對音樂本質的體驗和感受,并且以學生為主體,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
關鍵詞:自主體驗;審美教育;探索音樂
《頑皮的杜鵑》是人民音樂出版社教材第六冊第三單元的歌曲,本單元的主題是“可愛的動物”,通過一些歌唱動物題材的歌曲和樂曲的學唱和聆聽,來喚起孩子們對動物的喜愛,從而培養孩子們在生活中自覺保護動物的好品質。之所以選擇這一課來進行課例研究,是因為三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思維方式還處于形象思維這一階段,這首歌曲曲調優美、歌詞簡練、音樂形象明顯,且以歡快活潑的節奏和清晰流暢的旋律,生動地表現了孩子的童趣世界,很符合三年級同學的年齡特點。新《音樂課程標準》提倡:審美教育應貫穿音樂教學的全過程,為了在教學中營造美的氛圍,在初定此稿時,我設計的環節多用形象具體的音樂形象以及身體動態的感受來引導學生對音樂本質的體驗和感受,讓課堂成為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
在初次設計《頑皮的杜鵑》后,我想著一定是一堂十分生動的音樂課,整個課堂會在游戲中開始,貫穿“聽、唱、演、編”的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欣賞和感受音樂。經過第一次試教后,我發現了許多問題,《頑皮的杜鵑》其重點是讓學生認識頓音,并用歡快的情緒演唱全曲。這個需要解決的難點是“頓音”,我一直不知道應該用怎樣的方式引導,如果一味地講解樂理知識,學生不僅學習的積極性不高,也無法體現“自主體驗和探索”的初衷。經過反復斟酌,在第二次試教中的導入環節里,用歌曲的旋律節奏來進行師生問答,并且在導入環節讓孩子自己舉例并分出動物聲音的長短以解決“頓音”的問題。整個導入在這時就解決了難點,并且讓學生在未學習歌曲之前就熟悉了歌曲的旋律,為后面的學唱做好了鋪墊,整個教學的設計思路也清晰了許多。后來在第三次試教中,經過激烈的討論后,課例的第二環節和第三環節都有所改動。第二環節——欣賞和教唱環節中反復讓學生聆聽,用律動、游戲、打擊樂伴奏等多種方式來表現歌曲,學唱歌曲也多采用學生個別學唱、師生合作唱、小組合作唱等自主學唱的形式進行教學。在最初的創編環節,本來是讓學生看一段動畫然后創編第二段的歌詞,可是為了抓住學生的興趣,體現“學生自主探索”的原則,我在課前事先排練了一段表演,讓所有學生通過這段表演來一起探討出他們創編的歌詞,這樣不僅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可以更形象地表現故事情節。整個課堂的教學環節層層深入,極具趣味性,也深刻地體現了新課標讓學生自主發現音樂、學習音樂和探索音樂的理念。
在本堂課上我主要以“聆聽”為中心,發揮學生主體性,用各種方式的演唱及創造為輔的參與與體驗型的唱歌課,通過多次的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 創設情境,從聽入手
我針對三年級學生好動活潑和好奇心強的年齡特點,以“動物音樂會”的情境引入課堂,從聽入手,讓學生抓住音樂形象,發揮學生的想象,既而讓學生在聽唱、律動和游戲中進行學習。引導學生發現知識并主動學習知識,并在學唱歌曲環節中運用音樂知識。
二、 形式多樣,學生自主體驗音樂
本堂課很具趣味性,學生愿意聽愿意學,無論是從動物音樂會的熱鬧還是師生互動做游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都大大提高,整堂課的表現形式多樣,有聽唱、律動、游戲和演奏,以及到最后一個環節的創編活動,每個活動都層層深入,使學生充分的體驗和表現了歌曲。
三、 教師教態活潑,肢體語言運用得好,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與表現的欲望
課堂上,最開始學習歌曲時,教師就采取體態律動進行教學,因為是舞蹈老師,所以律動就成為一大亮點,老師的表現力非常好,課堂氣氛很活躍,孩子們圍圈而坐,躍躍欲試,在唱和演的過程中孩子很好地熟悉了曲調。
四、 亮點特色、精彩分層
《頑皮的杜鵑》這堂課中有個最大的亮點便是“節奏棒”的設計,我在自制的節奏棒上裝飾了漂亮的金絲線,成功地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并且采用各種方式讓孩子自主感受,用節奏棒進行創編活動,學生們興趣特別高,在練習和解決難點的同時,也很好地鍛煉了孩子們的演奏和表達能力。
《頑皮的杜鵑》這一課設計巧妙,學習歌曲的形式多樣化,利用孩子“自主體驗”音樂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各教學環節比較連貫、緊湊,學生學習興趣濃厚。唯獨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自主創編這一環節使學生的主體性沒有落到實處,一方面由于時間關系,另一方面害怕學生沒有足夠的能力去自主創編,所以基本整個環節都是教師在一味地引導,而學生還是無法很好地進行創編。
教學中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創造,真正把“以學生為主體”落到實處是非常重要的,但同時也并非易事。音樂教學審美功能就是需要學生能夠自主體驗美、感受美、欣賞美,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還需要教師不斷地研究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來使“自主探索”得到真正實現。
作者簡介:
雷敏,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市鐵路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