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壯玲
【摘要】音樂教育在新課程改革和素質教育中地位及作用愈來愈受到人們的肯定,它既是小學學科教學任務,又是學校德育教育的范疇。小學生在不同年齡段接受不同的音樂教育,對他(她)們今后音樂才能與素養的發展將起到不同的影響。特別是小學中部年級的音樂教育,是小學生整個音樂技能提高的關鍵。我結合自己的音樂教學實踐與體會,在小學中部年級的音樂教學中從:移植并完善小學生的音樂萌芽“天賦”、在學生音樂能力持續發展的關鍵期精準發力、嫁接延伸學生的音樂才能等三方面進行探究,取得理想的教研效果。
【關鍵詞】音樂教學 移植完善 持續發展 精準發力 嫁接延伸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23-0203-02
小學音樂教育,對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心靈起著重要積極作用。小學低、中、高不同年級的音樂教學,對學生的成長產生不同的影響。中部(小學三、四年級)的音樂教育,是小學生音樂技能與素養形成的關鍵。我在多年小學中部音樂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抓住這一關鍵時期的教學,取得理想效果,為學生今后音樂學習與音樂欣賞等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移植并完善小學生的音樂萌芽“天賦”
幼兒兒童無意識自發即興的唱歌,我們習慣稱之謂“咿呀學語”。雖然音樂系統和節奏組織不完整甚至雜亂,但這些“歌”已包含有變化的音高,至少包含幾個元音或少數的音節……幼童模仿電視機里面的唱歌、家里大人的唱歌等等,這些足以證明他(她)們對音樂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并非無節奏或隨機的。這種感知能力并不是先天遺傳的,它成為小學生今后音樂發展的基點。所以,在小學中部年級的音樂教學時,我移植完善小學生音樂萌芽的“天賦”,為今后音樂成功教學奠定基礎。對此,我在音樂教學實踐中,將低部年級學生音樂才能從音高輪廓漂浮不定、音程關系寬廣模糊不清、節奏單調成功移植為音高輪廓準確、音程關系適中清晰、節奏感強的音樂,使他們更順利進入高年級的音樂學習。事實證明,小學生隨著年齡增長、環境變化及其他因素的影響,逐漸朝著成人化階段發展和完善。所以,小學低年級學生辨別不同聲音的能力、對協和音程的喜惡等等,成為今后音樂能力的基礎,而且終身受益,這是一種超文化的語言發展能力。
二、學生音樂能力持續發展的關鍵期精準發力
低年級小學生音樂能力能否持續發展,關鍵在于學生進入中部(三、四年級)的音樂學習與教學,尤其是對節奏的把控、音高聽辨能力、歌唱視譜能力的影響最大,是后期教學無法超越的。小學生到了就讀三、四年級節奏技能基本形成,保持一個穩定的節拍,對音樂辨別能力最快,往后緩慢;到了初中階段,學生的音樂能力集中表現在欣賞、認知和情感反應等方面;到了高中階段,學生的音樂才能發展水平逐漸減慢。教師抓住這一黃金時期,必能為學生今后的音樂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此,我是這樣的嘗試:
1.開放性的音樂課堂教學。音樂不是封閉的,在小學中部年級的音樂教學中,我堅持開放性的教學模式,通過設計一些讓學生感興趣的音樂活動去發揮自己豐富的想象力,激發創造性思維;融入思品教育的元素,引入不同音樂表現形式,使先天性格、后天接受音樂教育不同的學生都能參與課堂的學習。
2.注重情感的培養。隨著學生進入中部年級,學科知識的增多,有些學生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文化課的學習上,逐漸抹殺早期音樂天賦。對此,我在教學中注入情感因素,使學生對音樂課保持長期的興趣與熱情,進而高效關注其他文化科的學習。情感與學習的高度統一,印證了“情感是音樂的靈魂,音樂是抒發情感的渠道”這一道理。
3.挖掘音樂教材的內在精髓。在小學中部年級的音樂教學,我發現學生音樂表現力(只要是音高、節奏)雖然演繹很到位,但對歌詞的理解十分粗淺,甚至在肢體、表情上與歌詞要表達的內涵不一致。對此,我通過挖掘教材中的精髓,豐富學生的文化涵養,在演唱或欣賞時理解把控到位。
三、嫁接延伸學生的音樂才能
我在小學中部年級音樂教學時,還對學生滲透各種音樂欣賞、演唱甚至創作技巧的教育,把學生在小學中部年級學到音樂知識向更高層次發展,如:復雜結構、節奏旋律變化大、多個主題思想的音樂作品,我教給學生掌握的基本方法,使他們的音樂才能得以延伸。
音樂能力的培養是一個可持續的過程,但小學中部年級的音樂教育最為重要,對學生整個音樂學習及音樂能力的提升將起關鍵性的作用。只有重視中部年級學生音樂能力的培養,才能促進學生個人身心健康及音樂素養的提高。在教學中,教師精準搞好學生在這個階段的音樂學習,學生才能會向更高水平邁進。
參考文獻:
[1]宋莉莉《音樂能力初探》,1998年第3期《交響》
[2]邱麗娟,《如何加強音樂教育中的德育功能》,大眾文藝,2012(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