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英
摘 要:思維導圖在地理知識的梳理、邏輯推導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實例分析的方式,展示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思維導圖;高中地理;綜合思維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構建知識網絡,有助于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本文利用案例設計思維導圖,將思維過程進行可視化展示,希望在潛移默化中滲透和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一、思維導圖簡介
托尼·巴贊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思維導圖,他指出思維導圖是以圖譜的形式,將知識進行可視化表示,組成網狀知識網絡,用以存儲、組織、優化和提取信息的思維工具[1]。看似繁雜、難以記憶的內容經過思維導圖的繪制將其改編為色彩鮮艷、有高度聯系的知識網,用相互隸屬的層級圖形將各級主題的關系表現出來,圖文結合,形象立體。思維導圖運用到高中地理教學中,可以將復雜的、抽象的地理概念、原理、規律、現象等進行梳理,理清各個知識點之間有規律的聯系,把握不同要素之間的內在關系,從而考慮問題更加整體、全面。
二、高中地理學習的特點
高中地理學習具有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看待問題,進而了解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的特點。這就對學習者提出以下兩個方面的要求:其一,能夠運用地圖及相關材料概括區域自然及人文地理特征;其二,善于綜合、歸納、分析、探究區域地理成因及比較不同區域之間的異同,這就要求在地理學習過程中貫穿邏輯思維教學方法。
地理學科具有綜合性和區域性兩大顯著特點,且橫跨自然、人文兩大領域,單純依靠線性思維整合繁雜知識點是不夠的,“千言萬語不及一張圖”,可見,學習過程中利用地理地圖構建知識網顯得尤為重要。思維導圖思想與之相契合。
三、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實例分析
《2018年高考考試大綱·地理》中明確了考核的目標與要求,地理學科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針對以下四個方面的能力做出了具體的要求: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取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思維導圖的引入有利于教師將教學的思維過程通過可視化知識網絡展現出來,進一步優化地理教師的教學方法,從而對學生進行這四種能力的滲透與培養。地理綜合題多以案例的形式出現,考查學生運用相關地理原理和地理規律進行推理判斷,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綜合分析問題、邏輯推理的能力。本文以2016年全國Ⅰ卷第36題中兩個小題為例進行思維導圖展示分析。
2016年全國Ⅰ卷第36題真題:茉莉喜高溫,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開放的最適溫度。喜光,根系發達。生長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過濕不利于其根系發育。開花季節,于天黑之前采成熟花蕾,花蕾開放吐香時間從20時左右至次日10時左右,是將茶葉染上花香、制作茉莉花茶的最佳時間。圖5示意橫縣在廣西的位置和范圍。(圖略)
1.與江蘇、浙江相比,說明橫縣有利于茉莉生長的氣候條件。(6分)
2.橫縣地形以河流沖積平原為主,茉莉主要種植在平原地勢較高的旱地上。試解釋沖積平原地勢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種植的原因。(8分)[2]
第1小題是對獲取地理信息,調取和運用地理知識能力的考查。關于農業區位條件的分析,關鍵詞為氣候條件,那么由此聯想到影響農業發展的氣候因素包括:熱量、降水、光照、晝夜溫差、氣象災害等。材料中可以提取到農作物的生長習性有:茉莉喜高溫、抗寒性差、喜光、生長旺季要求水分充足,過濕不利于根系發育,所給圖中顯示橫縣位于北回歸線以南。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必須留意題目中的限制詞“與江蘇、浙江相比”,因而此題中增加了對區域定位與區域認知能力的考查。在此基礎上,對獲取到的上述信息進行整理,用思維導圖整理如下圖1:
第二小題闡述地理現象的成因,解釋“茉莉花種植在沖積平原地勢較高的旱地”這種現象的原因。需要將相關的知識點聯系起來,構建綜合的信息網絡。通過思維導圖以茉莉種植為主題,聯想沖積平原、地勢較高的旱地對農業發展的有利影響。如下圖2:
思維導圖被稱為“21世紀全球革命性思維工具、管理工具、學習工具”,在獲取有效的信息、綜合利用零碎的知識、構建網絡體系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作為知識可視化的手段和發散思維的工具,能夠運用到高中地理學習過程中的課前預習、筆記整理、復習歸納、習題講解等方面,對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具有一定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胡繼中.學生聊題: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路徑:以“2016年全國新課標文科綜合卷Ⅰ·36題”為例[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7(8).
[2]李素芬.楊梅珍植物與環境類試題的賞析和教學策略[J].地理教學,2017(3).
注:本文系增城區“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立項課題“思維導圖在高中藝術生地理教學中的應用研究(ZC201539)”的研究成果。
?誗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