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金順
[摘要]語文綜合素養是一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學生的語言素養是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在不斷的語言實踐過程中形成的。語言是人們交往的信息紐帶,更是人們交流信息和整合信息的重要橋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就是以語言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紐帶,將母語教學的生動性、趣味性、實用性、形象性詮釋得淋漓盡致。在學科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下,優美的課堂教學語言更是實現核心素養培養總體目標的重要工具。一堂教學節奏明朗、目標明確、生動高效的好課,教師富有藝術性的語言是最主要的因素。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課堂教學語言的運用。
[關鍵詞]核心素養;語言實踐;語言藝術;交際工具
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這句話,隱含了課堂語言的重要性。那么,在核心素養理念視野下,小學語文教師應如何掌握課堂語言藝術?
一、適時——在導入中體現語言藝術
正如特級教師于漪所說:“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激發學生的興趣,首先就應抓住導入新課的環節,一開始就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在導入環節,教師富有感染力、切中主題的開場白,能迅速抓住學生的心,激發起他們強烈的求知欲望。為此,教師要精心設計導入情境,巧妙運用富有啟發性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教學一年級下冊《兩只鳥蛋》一課時,我首先向學生展示精美的小鳥圖片,讓學生感受小鳥的美麗,感受生命的美好,給學生帶來一場視覺盛宴;接著創設情境,出示兩只鳥蛋圖,話鋒一轉:“這兩只鳥蛋本來好好地躺在鳥窩里,后來遇到了什么驚險的事情?最后又回到了哪里?下面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直觀、富有童趣的實物圖片和教師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語言,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溫故知新”的方法,也是導入新課時常用的方法之一。如教學《假如沒有灰塵》一課時,教師首先明確本課的教學重點在于學習鞏固說明方法,上課伊始,設計導語:“同學們,學習了《鯨》《松鼠》和《新型玻璃》后,讓我們共同回憶一下,說明文都有哪些說明方法?”調動起學生的記憶,切中了主題,學生的參與熱情高漲。
語文課中的導入語言要精當,不僅能快速抓住學習目標和主題,也易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適量——在精講中體現語言藝術
教育家斯維特羅夫說:“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詼諧的語言猶如思維的潤滑劑,對于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有著重要的作用。幽默不只是簡單的談笑,其中往往蘊含著比較深刻的道理。有些比較抽象的知識,用淺顯直白的語言或娓娓動聽的小例子進行闡釋,能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形象、生動的情景,不但可以調節課堂氣氛,而且對于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也有極大的幫助。
如教學連詞成句時,一些學生經常出現語序顛倒的錯誤,多次強調無果,個別學生還對這樣的題型產生厭煩情緒。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引入一個小例子:“請將‘不可隨處小便這句話顛倒語序,換成另外一個意思。”看到這么有趣的題目,學生們躍躍欲試,興奮地接受了這個任務,最后重組語序,給出了 “小處不可隨便”這樣一個答案。學生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明白了語序顛倒對一個句子來說,可能意味著截然不同的意思,在接下來的練習中,更加認真細心推敲字句,順利地完成了課堂教學任務。
在語文閱讀課堂教學中,最忌諱的是師生之間毫無交流的教學模式。如何避免這種模式?需要教師發揮語言的魅力,就文章展開討論,交流思想,升華感悟。如教學《竊讀記》時,教師以一句“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話來展開討論:不吃飯能長大嗎,不讀書能長大嗎?為什么?從而讓學生明白吃飯長大是生理性的,而讀書長大是精神的成長,一個人要健全地成長,二者缺一不可。
教師適量的啟發性的語言,對喚起學生探究文本,進行文本的角色體驗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領作用。
三、適度——在補白處體現語言藝術
教育心理學指出,情感是追求真理的動力,是智力發展的重要因素。現代課堂教學同樣要求非智力因素的協調發展。課堂上教師飽滿的激情,能夠有效帶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引領他們揣摩文章蘊含的豐富的精神力量,通過教師的有效引導,讓學生在情感上進行角色轉換,以達到與作品人物同呼吸共命運的閱讀目標。
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可貴的沉默》一課時,講到感悟父母之愛時,先借助多媒體播放展現父母之愛的圖片,再配以飽含情感的伴奏解說:“俗話說,父是天,母是地。是啊!是你們給我們充足的營養,是你們給我們充足水分,是你們給我們充足的陽光,是你們給我們充足的氧氣。那就是我們偉大的父母。”“當我學習不好時,是媽媽您為我奔波,幫我找家庭教師為我補習;當我生病的時候,是您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半夜從床上起來看我,摸我的額頭是否還燙,多么細心的母親,我好榮幸有這么一個好媽媽。”在飽含深情的音樂伴奏中,教師將情感滲透到語言中,講述著一份份深情厚愛,帶領學生走進父母的世界,感受深沉的父母之愛。在良好情境的創設下,在音樂的感染下,在深沉語言的帶動下,學生們熱淚盈眶,捫心自問,為下文的回報父母之愛埋下了情感基礎。
又如學習《鄉下人家》一課時,教師邊播放課文插圖,邊與學生交流感受,針對城鄉不同學生的生活體驗,引導學生從身邊的事物中去發現美、體驗美。一位教師在課前配以《蛙聲》的一篇短文來引入:
夜深時分,一切都安靜下來,青蛙成了鄉村的主角。
當你躺在床上,聽青蛙的叫聲,真的不知道該怎么形容這種感覺。
青蛙的嗓門大,聽它們叫喚,好象就在窗外,說有趣也有趣,說討厭也討厭,再或者就是習慣了。
假如你想在晚上好好的睡上一覺,就不能覺得這樣的蛙叫很有趣,太興奮了怎么能睡得著?也不能覺得太討厭,要不就覺得煩躁了。你需要的就是去習慣它,平靜下來,以平和的心態去對待,這樣你便能很快進入夢鄉了。
學生在教師娓娓動聽的行吟中,猶如親眼目睹,親身體驗到了鄉村生活,對于進一步體驗鄉下人家那份樸素恬靜、清新秀麗的生活作了情感鋪墊。
教師富有激情的語言,引導學生對補白內容的情境進行了拓展,為學生進一步深入探究文本作了鋪墊。
四、適情——在學生迷茫處體現語言藝術
親切、激勵性的語言如一劑心靈的良藥,帶給學生勇氣和信心,從而使他們勇敢地展現自我,讓課堂綻放異彩。課堂教學中,教師親切的語言、和藹的目光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親和力和信任感,讓學生樂學、善學,也使課堂教學更加符合學科核心素養理念。
如教學《從現在開始》一課時,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教師請幾位學生朗讀。在闖關識字教學中,教學氣氛已經被很好地帶動起來,學生們紛紛舉手回答問題。這時我看見一位平常比較內向的學生也悄悄地舉起了手,只是別人都是筆直地舉著,臉上帶著驕傲的神氣和迫不及待的興奮,而她卻是彎著手臂,手也蜷縮著,臉上的表情也是半期待半緊張。看她有要放下手的沖動,我連忙輕輕點到她的名,并投以鼓勵的目光。她仍是縮著身子站起來,小心翼翼地捧起書本,開始朗讀。聲音很小,很多學生都聽不見,開始有細細碎碎的不滿聲音出現。女生更緊張了,頭越縮越低,幾乎要碰著書了。我連忙制止了課堂上的這種小騷動,拍下她的肩膀,輕聲地說:“我給你起個頭,咱們一起讀好嗎?”然后我起了頭,這個學生也開始小聲地讀,后來越讀聲音越大,越讀越流利。讀完后,不等我說,全班同學自然而然地爆發出一陣熱烈的掌聲,這名學生激動得滿臉通紅。之后,她確實有了很大的信心,在課堂上越來越敢表現了。
教師順應學生的學習心理,動之以情,讓學生的學習更接近自己的放松狀態,用自己的教育機智和富有情感的語言,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高度的語言修養是合理利用教學時間的重要條件。在核心素養理念的指引下,教師應從多方面來加強教學語言的修養,努力將自己的教學語言錘煉得更加形象、生動,富有藝術性,從而達到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鄧倩.小學教師運用語言藝術促進教學[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4,(01).
[2]肖慧.語言藝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探微[J].教育教學論壇,2013,(36).
[3]唐燕.提高語文教師課堂語言藝術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J].基礎教育研究,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