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教融合、校企一體”的辦學模式,是當前高職院校的一條必需的發展之路。通過調研分析,目前高職院校的服裝人才培養狀況具體體現有6個方面的問題。高職院校的服裝專業課程安排普遍落后于行業;實習基地形同虛設,頂崗實習也僅僅是形式;對于服裝專業人才培養的結構不合理;企業與學校的融合教育不到位,缺乏長期合作共同教育的戰略方針與政策;缺乏特色化的人才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體現學校的自我特色和優勢;缺乏對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等方面的培養。
關鍵詞: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服裝人才培養;現狀
產教融合是指職業院校根據所設專業,積極將產業與教學密切結合起來,相互支持,相互促進,把學校辦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科技服務為一體的產業性經營實體,形成學校與企業渾然一體的辦學模式。
產教融合的基礎是“產”,“教”是為“產”服務的。“產”也必須與“教”融合,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開展教學。隨著目前服裝行業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于服裝設計、服裝技術等職位的人才需求也越來越旺盛,服裝院校必須結合服裝市場的需求與現狀進行專業實踐教學,學生才能學到真本領。
據調查,服裝大省廣東省近年在服裝設計與工藝行業短缺技能型人才達40萬人之多。專業技術工作的需求調查表明,近年來,服裝實用型、技能型的人才需求將會更多。培養服裝設計與工藝方面的人才具有廣闊的市場需求前景。
為了進一步了解目前服裝行業的發展狀況、相關企業的用人需求,把握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方向和特性,就目前廣東省等地的服裝行業的高職院校在校師生、服裝企業、服裝人才的需求和培養目標做了詳細的調查分析。許多院校在現有情況下對“產教融合”的貫徹和執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普遍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 高職院校的服裝專業課程安排普遍落后于行業
部分高職院校的課程內容和課程門類的設置已不能很好地適應行業的發展,在很多課程的教學上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技術課程的學時也不能很好地讓學生充分掌握技術知識,做不到熟能生巧。課程內容與行業目前所需的專業知識脫節,尤其是現代科學技術利用率高的課程。有些院校設置的課程課時量也不能很好地配合課程內容的需求。根據服裝專業的特殊性來適當地調整課時量,為更好地滿足專業知識所需也是很有必要的。
2 實習基地形同虛設,頂崗實習也僅僅是形式
在高職院校大力主張校企合作的氛圍下,許多院校與企業簽訂了校企合作的協議,很多企業都被掛牌為學校的實習基地,但學生真正對這一實習基地的使用率非常低,調研結果顯示大約不到10%。即使有些學生到企業,也僅僅是走馬觀花,并沒有真正到崗位上實習。
許多院校奉行的頂崗實習課程也僅僅限于有單位接受實習即可,與自身專業的吻合度極低。有的學生甚至在學校要求不高的情況下在實習期間擔任的職務與服裝專業毫無干系。
許多教師與學生反映,頂崗實習課程的設置大多在三年級,許多服裝企業并不能接受學生邊實習邊回學校學習。企業自身也有其對員工的產能效益的要求,并不愿意真正付出,學生不能很好地進行崗位學習。
3 服裝專業的人才培養結構不合理
通過訪談調研,大多數學生僅對服裝設計興趣大,缺乏對其他服裝工種的重要性的認知,對服裝制版師、樣衣工等工作沒有興趣。但實際上,服裝制板師的工作舉足輕重,他們的責任是將服裝設計師的理念轉化為可現實操作的服裝樣式。目前,行業的版師、樣衣師等工種的專業文化水平偏低,大多數是具有長期工作經驗的師傅,非專業院校的制板師。他們多是經過長時間的經驗累積,擁有的技能大多是師徒傳授,也多是縫紉工出身,缺乏對設計、面料、美學等知識的全面系統的掌握。目前,專業院校畢業的制板師不足10%,受過專業訓練的不足6%,而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專科出身的學生對此類工種卻不屑一顧。
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對于服裝設計這一專業的設置都存在雷同性,所有的高職院校都旨在培養服裝設計人才,而實際上服裝行業的從業工種是非常多樣的,如服裝制版師、服裝樣衣師、服裝營銷員等,都是目前行業內緊缺人才的工種。
4 企業與學校的融合教育不到位,缺乏長期合作共同教育的戰略方針與政策
不少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積極主動地與服裝企業展開多種形式的工作來共同培養人才。但現實問題很多,一是學校的辦學硬件設施是很有限的,基礎條件不足,培養的人才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不符合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要。二是企業無利可圖,長期合作對企業來說是拖累,所以很多校企合作僅僅停留在形式上或者口頭上,并不能建立一套長期的互惠互利的合作體系。三是政府出臺的各種支持校企合作的優惠政策難以落到實處,相關的配套設施未能及時跟進,造成企業的利益無法有效實現。所以,企業對于校企合作的熱情與積極配合度有限。
5 缺乏特色化的人才教育模式,不能很好地體現學校自我特色和優勢
某些高職院校的服裝人才的培養沒有側重點,并不是所有的服裝設計專業僅僅都培養服裝設計師。各個高職院校的服裝專業培養目標要有自我特色,有自身的優勢和定位,服裝設計師、服裝制板師、服裝營銷、服飾品設計、服裝陳列等方向都可以作為院校培養特色,細化對學生的培養方向與目標。
6 缺乏對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等方面的培養
很多學生對其將來從事的工作并沒有長遠的打算與見地,只顧眼前的利益,而缺乏對自身工作的堅持。例如,服裝制板師如“老中醫”,越長久越有經驗,自身的價值也越高。學生對此毫無認識,對自身從事的職業也缺乏工匠精神,缺乏忠誠度。這屬于職業道德素質的培養,在許多高職院校幾乎是不涉及的。學校在培養學生服裝技能的同時也應該對此引起重視。
綜上所述,目前高職院校在實行“產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中普遍存在著問題和不足,每個院校都有自己的實際情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是根據當地服裝行業的發展以及現有的條件進行。但宗旨還是積極響應產教融合,依托服裝專業的實際情況發展當地產業,以產業發展促進專業建設,形成產教結合、產教并舉、以教促產、以產養教的良性循環,創造良好的產學結合氛圍,更好地促進高職院校服裝專業的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白敬艷(1977—),女,山東人,碩士研究生,中級講師,研究方向:服裝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