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書蓮
摘要:如今社會的競爭不僅僅是人才的競爭,更加是創造力的競爭。在高中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造力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教學課題。問題討論式的教學就是讓老師通過創設情境問題,引起學生的獨立思考,再進行分組討論和探究,讓學生學會如何有效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本文就此針對高中物理,簡要談論問題討論式教學的實施。
關鍵詞:高中物理;問題討論式教學;實施
高中物理是對世界上事物運動現象、事物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的學科,是一門自然學科。相比于初中物理,高中物理更加傾向于揭示事物的本質和原理,內容多、難度大。問題討論式的教學是老師利用新舊知識與教學中出現的難點、重點、疑點緊密地聯系起來進行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考,從而引導學生在共同的討論中解決實際問題。
一、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何為問題情境?問題情境是一種為了激發學生問題意識作為價值取向的刺激性教學活動的環境,這是由于學生對以往學過的知識、實踐活動的掌握力度不夠,還不能正確地解決實際問題。在高中物理問題討論式的教學實施中,可以利用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一)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
在傳統的教學中,高中物理的教學實際上是為了應付考試而教學,導致很多學生將物理與生活脫離。其實,物理學科與生活密切相關,老師在教學過程應該時刻注意將課本上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靠近,從而創設生活化的問題情境。比如,在人教版的高中物理必修一的“摩擦力”教學中,老師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第一,眾所周知,學生在踢足球的時候,足球會逐漸慢慢停下來,這是什么原因?(由于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第二,在汽車的輪胎上刻有凹凸的紋路有何意義?(因為使得接觸面積的粗糙程度越多就越能增加摩擦力);第三,仔細觀察手端茶杯,茶杯靜止,手捧茶杯水平運動,豎直運動,可以提出什么問題?(比如靜摩擦力的方向和物體的運動方向可以是相同、相反,又或者與物體的運動方向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甚至是物體受到靜摩擦力可以是靜止狀態等理論問題)
(二)創設差異性的實驗問題情境
所謂差異性的實驗是不同于學生之前學過的概念或者理論常識、出乎學生的意料之外的科學實驗。從作用上看,比起普通常規的科學實驗,差異性的實驗更加能夠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科學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設計差異性實驗時,老師需要時刻注意符合科學性原則、趣味性原則、差異性原則、簡易性原則、針對性原則,將其深刻融入高中物理的教學中。有著名學者說過:“人類認識世界中,物理學實驗就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活動,是進行科學研究的基礎。”比如,在“內接法與外接法測量電阻”的教學,老師先讓學生分別采取內接法和外接進行測量同一只電阻,由于受常規思維影響,大多數學生會認為這同一只電阻的測量結果的阻值是會是相同的,事實上,結果是內接法和外接法測量出的結果截然不同。
二、積極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著名教育家、學者陶行知說過:“創造始于問題,有了問題就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方法解決問題,才可能找到獨立思路?!眴栴},作為學生討論探究的重要導火索,以激發學生的思維。所以,在日常高中物理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尤為關鍵的。
(一)活躍課堂氣氛
傳統的填鴨式教學,顯然是不符合培養學生創造思維能力的提高,所以,老師要摒棄之前單調的教學模式,取而代之通過具有活力的教學活動活躍課堂氣氛。首先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平等地對待所有的學生。其次,老師需要提供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和活動空間,讓其自主分析、自主探究問題、自主做出經驗總結。最后,老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10—15分鐘的小組合作探究活動。建立合作小組是進行討論的重要前提,學生進行組內的討論和交流,能夠產生思維的碰撞,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參與度,進而實現共同學習、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勇于發言
傳統的教學是老師講課、學生靜聽,缺乏學生主動學習。所以,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就需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和勇于發言。面對物理困惑,老師要及時采取民主的教學方式,給學生創設良好的條件使得學生在課堂上大膽地發表內心的見解,同時還要進行表揚、肯定或指導,讓學生越來越積極踴躍、主動參與學習活動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總結
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老師要實施有效的問題討論式教學,重視問題情境的創設,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實際教學活動中,老師需要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善于討論和辨析,同樣也需要注重科學合理地指導學生利用舊知識和新知識看待事物,提高高中生的綜合分析理解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實現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從而逐漸形成科學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張愷.《高中物理問題探究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學術期刊《時代教育》,2014年8期
[2]郝雪娟.《對新課改中物理課堂創新教學的研究》,學術期刊《新課程·中旬》,2013年10期
[3]宗麗夠.《開發物理實驗的教學功能》,學術期刊《試題與研究(新課程論壇)》,2013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