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彩粉
【關鍵詞】 數學教學;兒歌;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09—0111—01
數學知識抽象,教學邏輯嚴密,實踐性很強。對小學生而言,學起來枯燥,記起來困難。而兒歌則以其優美的旋律、明快的節奏、淺顯的內容、單純的思維,使深奧的數學知識變得淺顯,一聽就懂,使復雜的方法變得簡易,一學就會,給師生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因而深受師生喜愛。那么,在教學中怎樣高效應用兒歌呢?
一、運用兒歌在獲取知識時加強記憶
在教學中,新知識的傳授都是一環套一環,一層進一層的一個嚴謹的過程。部分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對基礎知識理解不深不透,記憶不準確、不全面,對知識的掌握存在一定差異,繼而影響后續學習。如果將這些內容編成瑯瑯上口的兒歌,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如,一年級的“20以內進位加法”中湊十計算的過程編成:“ 9加幾,見9想1。9+2, 2可以分成1和1,9和1湊成10,10加1是11。 9+3,3可以分成1和2, 9和1湊成10,10加2是12。9+4,4可以分成1和3, 9和1湊成10, 10加3是13……8加幾,見8想2。8+3,3可以分成2和 1, 8和2湊成10,10加1是11。8+4, 4可以分成2和2,8和2湊成10,10加2是12……7加幾,見7想3。7+4, 4可以分成3和1,7和3湊成10,10加1是11…… 6加幾,見6想4。6+5,見6想4,把5分成4和1 ,6和4湊成10,10加1是11……其余算式很容易,只要把兩數打顛倒。”讓學生多讀讀,湊十計算方法就掌握得非常熟練。
二、運用兒歌在對比實踐中強化理解
數學知識的嚴密性使得一些知識只是一字一詞的差別,而這些特殊的字眼直接決定著解題方法,必須加以重點區別。
比如,學生初學乘法和加法后,如果對字詞看得不細致,則會將加法當乘法、乘法當加法來算。其實,只要記住:“求幾個幾的和用乘法,求幾和幾的和用加法”,讀時將“個”與“和”重讀,對比記憶,有效避免混淆,提高做題的正確率。
三、應用兒歌在概括總結中拓展提高
概念教學是小學數學中的難點,高度抽象,語言精煉,不易理解。讓兒歌參與其中可降低這類知識的教學難度,提高學習效率。
比如,“圖形的運動”中“對稱”、“對稱軸”、“軸對稱圖形”這些令師生頭疼的概念及判斷方法、常見圖形、常用數字和字母中的對稱可以這樣進行記憶:把圖形沿一條直線來對折, 兩邊完全重合叫對稱,折痕所在直線叫對稱軸,這樣的圖形就叫軸對稱圖形。判斷圖形是不是對稱,可以折一折、畫一畫,看看有沒有對稱軸,只要找到一條對稱軸,那它就是軸對稱圖形。 判斷圖形是不是對稱,橫著看上下對稱不對稱, 豎著看左右對稱不對稱,還可左、右、斜看對稱不對稱。軸對稱圖形有很多,蝴蝶蜻蜓有對稱美,長方形、正方形和圓也是軸對稱圖形,五角星也是軸對稱圖形,長方形有2條對稱軸, 正方形有4條對稱軸,圓有無數對稱軸。 數字中0、8也是軸對稱圖形。對稱軸的畫法很容易,沿著中線直直畫虛線。
四、運用兒歌系統化再現知識
運用兒歌可以對某些知識點進行重點梳理鞏固,在以點促面的基礎上對章節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可達到逐層、全面、系統掌握,使學生過好基礎關,也可防止部分學生掉隊。
比如,“認識時間”整個單元的內容,可以配上手勢這樣記:“ 鐘面數字12個,上是12下是6,左是9來右是3,鐘面共分12大格,每大格又分5小格,鐘面共有60小格。分針走1小格是一分,時針走一大格是一時。 時針走上一大格, 分針就已跑一圈, 1時等于60分, 60分就是1小時。 分針長長指12, 時針指幾是幾時。半時分針指向6,時針就在兩數間,時針剛剛走過幾,這時就是幾時半。時針剛剛走過幾,這時就是幾時多,再看分針指著幾,分針指1是5分,分針指2是10分,分針指3→15分,分針指4→20分,分針指5→25分,分針指6→30分 ......分針指11→55分,分針指12→60分,60分就是1小時, 滿六十,要進一。 6時整,時針分針成一線;3時整,9時整,時針分針成直角;12時整,時針分針合一起。”兒歌將鐘面特點、時間單位、時間的認法(整時、半時、一般時間)及特殊時刻指針的位置關系說明得一清二楚,不留死角。
總之,數學是一門系統性強、結構嚴密的學科,教師必須做到準確、規范、精煉。實踐證明,只要教師合理、靈活地運用兒歌等富有樂趣的教學方法,采用藝術性的教學語言,寓數學知識于情趣之中,把每一節課上成充滿科學探索且秀色可餐的“歌劇”,才能真正達到讓教師樂教 ,讓學生樂學。
(注:本文系甘肅省“十三五”規劃課題《樂讀樂教策略在小學數學中的創設與利用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批號:GS[2017]GHB1051)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