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香蘭
【關鍵詞】 數學教學;有效引導;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
06—0109—01
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而小學生缺乏一定的思維模式及認知能力,因此,在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會感到有一定的難度,可見教師的有效引導至關重要。下面,筆者就數學教學中教師的有效引導,談些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組織學生進行互動
為了保證學生不盲目地進行學習,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為學生提供學習的方向。筆者認為,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互動,在互動中對學生進行有效引導,這樣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其自主構建知識框架,使其能夠深層次理解知識,從而有效提升學生自身的能力。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知識時,教師在課前為學生準備了三角形的物品,如三角尺、三角形教具等等,為學生展示,讓他們說出上述物體共同的特征。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哪些東西是三角形形狀的?學生們便會回想起生活中所見的三角形,然后會爭先恐后地回答。這樣不僅能保證學生有效掌握知識點,還能發散學生的思維,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引導,最重要的便是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這樣才能保證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在此過程中,教師還要注重發散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養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數學知識本身具備很強的邏輯性,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具有縝密的心思,這樣才能保證學好、學透數學知識。當然,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給予有效的引導。
例如,在教學“可能性”的知識點時,對事情發生的可能性一般有三種情況,分別為一定、可能、不可能。教師要使學生掌握判斷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以及發生事件可能性的大小。如,在一個盒子里面,有5個白球,4個黑球,6個黃球,從盒子里面任意取出來一個,哪個顏色球的可能性較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探索,每個學生記住自己摸出球的顏色,然后引導學生去思考可能性大小與什么有關。這樣使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有效掌握相關的知識點,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發散性的培養。
三、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探究問題中,加強對知識的理解。教師在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中,要根據教材內容,并結合學生實際,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
例如,在教學“百分數”知識點時,教師可以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來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能夠有效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如,小芳、小欣、小紅三個同學擁有同樣的錢,她們一起去書店買書,小芳用了錢的40%,小欣用了錢的30%,小紅用了錢的0.5倍,試求出誰花的錢最多,誰花的錢最少?教師給予學生一定的引導,可以用百分數進行比較,也可以用小數或分數進行比較,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分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但掌握了百分數的知識點,還掌握了百分數、分數與小數之間如何互化的方法。
四、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不僅有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有利于學生團隊合作意識的培養。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的引導,促使學習活動有效開展。
如,在教學“加減法混合運算”中,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根據各組學生不同的情況,制訂相應的教學目標,保證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任務,最大程度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引導,對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有著重要的作用,能夠使學生有效掌握數學知識,又能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學生日后學習和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