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佐學
【關鍵詞】 數學教學;發散思維;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06—0116—01
發散思維即求異思維,是指依據研究對象所提供的信息,使思維打破常規,對已知信息進行多方位、多層次思考,尋求變異,探索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新途徑的思維方式。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可以打破思維的僵化,開拓思路,打破思維消極因素的束縛,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廣闊性和創新性。那么,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呢?
一、培養學生細致的觀察能力是基礎
觀察是人們全面、深入和正確地認識事物的一種過程,是學生增長知識的主要途徑。 注重以扎實的基礎知識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觀察問題是克服思維定勢,培養思維廣闊性的前提,也是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基礎。
例1 m為何值時直線x-y+m=0被曲線x2+y2=5所截得的線段之長為2
?
分析:大多數學生按平常習慣的思路來解此題,就是把直線方程代入曲線方程,求出它們的交點坐標(或坐標之間關系),再借助韋達定理和距離公式來解,這是受思維定勢的潛在影響。其實,本題所給的條件具有新的特點:曲線是圓,半徑為;直線x-y+m=0被圓截得的弦長為2,即為圓的直徑。于是,直線x-y+m=0必過圓心,所以m=0。實踐證明,精細觀察力的訓練,較好地揭示了被掩蓋的數學關系,使學生思維更加具有靈活性和開闊性。
二、多種形式的訓練是重要途徑
1. 對題型的發散。題型發散是將由發散點出發的典型問題,變換其題型,進行發散思維。一般數學的發散題型有判斷題、填空題、選擇題、證明題和解答題等。題型發散可增大學生知識的覆蓋面,訓練他們計算的正確性和熟練程度,并培養他們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及簡明、正確的書面表達能力。
2. 對條件的發散。例2 ?駐ABC為直角三角形,∠ABC=90°,CD⊥AB于D(圖1),試給出適當的條件,可以確定AC的長.
分析:讓學生盡可能變化已知條件,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知識來解決問題。這類開放性題目的訓練能使學生感覺到是自己出題自己解答,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開拓了學生的知識面,加深了對知識橫向聯系的認識。
已知條件的給法有多種,現僅考慮每次給出兩條邊的情況,一般有如下十種
(1)AD,CD;(2)AB,BC;(3)AD,AB;(4)AD,BD;
(5)AB,BD;(6)CD,BD;(7)BD,BC;(8)BC,CD;
(9)AD,BC;(10)AB,CD
由(1)或(2)直接應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C,由(3)、(4)或(5)可用直三角形相似列出比例式求出AC,由(6)、(7)或(8)則需要你利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列出比例式可求出AC,由(9)或(10)需要列出相應的方程即可求得AC。
3. 對結論的發散。例3 已知⊙O內切于四邊形ABCD,AB=AD,連結AC、BD。請畫出圖形,圖中除A,B,C,D,O五個字母外,不再標注其他字母,不再添加任何輔助線,由這此條件可推出哪些結論?
分析:這類開放性題目由于沒有固定結論,讓學生盡可能多地猜想未知結論,并去證明其未知結論,達到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加深對知識縱向聯系的認識。
要畫出準確的圖形(圖2)必須依賴于有關的正確結論,在畫出準確圖形的基礎上,學生的結論也是各異的。例如
(1)A,O,C三點共線;(2)∠ABC=∠ADC;(3)AC平分∠BAD;(4)BC=CD;(5)AC⊥BD且平分BD;(6)S四邊形ABCD=AC·BD;(7)?駐BAC?艿?駐DAC;(8)∠FAC+∠DBA=90°
4. 對圖形的發散
例4 ABC和ADE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M為EC的中點,求證?駐BMD為等腰三角形(圖3)。
學生很容易就能證明本題,但教師提出將等腰直角三角形ADE繞A點按逆時針方向旋轉45°(圖4)或90°(圖5),結論仍然正確嗎?(結論仍正確)
通過?駐ADE的位置變化,產生一系列新的圖形。了解幾何圖形的演變過程,可以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通過演變過程了解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從而找出特殊與一般之間的關系。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