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君
摘 要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加強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熏陶,善于從傳統音樂文化的豐厚土壤中鉤沉音韻的積淀,吸取養料,豐富音樂知識。通過現代音樂教學,讓學生理解傳統音樂,認識傳統音樂的特點,從而提高學生對傳統音樂的鑒賞能力,喜愛上中國傳統音樂。
關鍵詞 音樂教學;傳統音樂;與時俱進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8)31-0210-01
《音樂新課標》突出強調:“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和反映近現代與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音樂作品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下面就談談我在音樂教學中如何融入中國傳統的音樂文化的。
一、借助現代音樂模式從興趣入手
新課改實施之后,教育理念、教學原則及方法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在新教材中,加入了比較多的傳統音樂成分,但學生對這個內容似乎不是怎么感興趣。在學生當中,有大部分特喜歡聽的是流行音樂,對流行音樂非常癡迷,讓學生從自己喜歡的流行樂中,多聽聽、多看看、多比較、多研究,切實感受到傳統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熏陶他們的心靈,潛移默化中培養他們的文化精神,感受到今天所聽的流行樂很多就是繼承了傳統的音樂文化。現在在流行樂壇上從王菲、周杰倫、王力宏到林俊杰,在他們的音樂中都在加用“中國風”,而純粹的中國風是“結合中國獨特樂種,歌詞具有中國文化內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編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圍,歌曲以懷舊的中國背景與現在節奏的結合,產生含蓄、憂愁、幽雅、輕快等歌曲風格。”譬如:王菲的《但愿人長久》中曲風把現代音樂和中國江南古典音樂優良結合在一起,歌詞大量采用了蘇軾古詩詞《水調歌頭》,又如吳克群的新專輯《將軍令》中樂器編配充分運用了嗩吶、鼓、笛子、古箏、二胡等中國民族樂器與現代打擊樂融合,這樣的一些歌曲中填了傳統的詩詞歌賦,曲式結構上,具有中國傳統音樂多種變奏體系及曲式,統一中求變化;這樣的作品猶如國畫,沒有刻板的幾何構圖,重在寫意,追求神似,達到了極高的美學境界做到了傳統與現代的結合,由于這些歌曲被眾多學生接受并喜歡。把這些優秀的教育資源用聽賞的方式引進課堂,就可以提高學生對傳統中國音樂的興趣,也讓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得到展現,流行歌曲就是時代的標準,它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借助流行音樂的優勢提高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的興趣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二、營造氛圍,拓展學校傳統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歷史悠久,種類繁多,最普遍的將中國傳統音樂劃分為五大類:民歌和古代歌曲、歌舞和舞蹈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民族器樂。在眾多傳統音樂文化中蘊涵著使人心沉氣定的巨大力量,這種品性滲透進了每一個學生的內心,這是什么都比不了的。京劇,是我們中國的國粹,更是中國音樂文化的精髓,那“生、旦、凈、丑”,“唱、念、做、打”一招一式,無不顯露出獨特的風格,那奇妙的視聽感覺,在過去的歷史中曾給人留下了亙久彌長的美的享受。但是由于京劇在現在的大環境中屬于小眾的音樂種類,所以在音樂教學中很多學生雖知道什么樣人物是生,什么樣人物是旦。但更多的學生只是看熱鬧,熱鬧沒了,京劇也覺得沒意思了。一個學生了解不多的東西又怎么能讓學生們喜歡呢?為了更好的加強學生對京劇的認識,我們可以將民間的京劇演唱“大師”邀請到學校來,以第二課堂的形式進行講解、演唱,這樣既可以讓學生近距離的聽聞優美動聽的京劇,還可以領悟到每一首京劇背后所掩藏的文化內涵。那現場的演唱與歷經一遍又一遍地播放的錄音磁帶相比,到底哪一個能夠產生耳濡目染的效果呢?課堂上播放的錄音占據者主動的地位,學生是消極的:而進入了課堂的京劇演唱,則保持了采風一般的清鮮,演唱者與學生的交流是更是互動的。以曲為先,普及知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增強了想象力和創新能力;增強了他們的傳統音樂文化涵養;增加了義務和責任。在學校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可充分利用音響、音像、多媒體或實物演奏等手段,以曲(舞)為先,普及知識。利用廣播欣賞名曲或名劇、名段,如《高山流水》或《牡丹亭》等片斷,利用圖片海報介紹這些經典曲目,并間接引入音樂常識及相關知識,多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學習與實踐相結合,讓更多的中國傳統音樂進入第一、二課堂。創設小舞臺,讓學生或教師或邀請校外民族音樂愛好者將古琴、琵琶、二胡等樂器帶來,選擇有代表性的曲目進行現場演奏,使更多的學生和高雅樂器近距離的接觸,對樂器的音色、質感、形狀等等有更深刻的記憶和感悟,這樣久而久之,潛移默化更容易能調動學生的興奮點和積極性。在傳統音樂中有一部分是價值特高的,代表我們國家的傳統音樂水平,他們是某一個地區或某一個民族最有特色、富有歷史文化內涵的,還有一部分是我們民間長期的創作和傳承,記錄著我們民間的生活和歷史的。在我們的家鄉云南,就有一大批的民間音樂文化,如滇劇、花燈等一批在民間有群眾基礎的傳統音樂,可以在學校開設“尋根”的研究性學習氛圍,選擇有關鄉土音樂文化的課題研究,如:“花燈音樂調查”等,充分挖掘和展示這些傳統的民間文化,“尋找我們的根”感受當時的民間藝人創作的目的和源泉,傾心傾力,學生就會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這樣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在傳統音樂文化上能扎下一個比較深厚的根,又可以使他們在人格塑造上獲得指引。
總之,在音樂教學中,中國傳統音樂教學要方法要與時俱進,與現代流行音樂結合,采用多種手段提升學生對傳統音樂的興趣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全面提升人文素養。只有這樣學生才可以感受到傳統音樂文化博大精深真正理解音樂的傳承與發展,了解祖國的文化瑰寶。
參考文獻:
[1]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美學[M].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