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成為了教學的主體,教師要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理解和尊重,著重加強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這樣才能獲得學生的認可和支持,教學工作也能夠順利高效地開展。本文將對以人為本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意義加以探討和分析,并提出有效教學模式的構建策略,以期全面提高初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全面化發展。
關鍵詞:以人為本;初中數學;有效教學
一直以來,應試教育在我國都占據著主導地位,教師往往強制性地向學生灌輸知識,導致學生的思想被牢牢桎梏,難以形成創新思維,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就業都極為不利。隨著新課改的大力實施,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都有了極大的革新,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必須要遵循以人為本的觀念,從學生的性格愛好出發,制定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客觀規律的教學方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實現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一、 以人為本在初中數學教學的應用意義
(一) 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始終處于高高在上的地位,一味地要求學生服從自己的指令,對學生的想法漠不關心,致使學生對教師產生了距離感,不能把心中的真實想法表達出來。以人為本的應用扭轉了這一局面,教師發自內心地關愛學生,學生也會主動親近教師,顯著改善了師生關系,為有效教學奠定了基礎。
(二) 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驅動學生學習的源動力,制定學生感興趣的教學內容將是未來一段時間內教學工作重點,要想實現這一目標,首先教師就要了解學生,通過與學生的交流來掌握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以此為依據精心設計教學環節,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充分發揮所長,積極參與到教學中,讓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輕松學習。
(三) 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主學習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種意識和能力,很多學生在學習時都有著較強的依賴性,需要教師和家長反復地催促,這種被動學習的方式效率十分的低下。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要求教師將主要精力從知識灌輸調整為方法傳授,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探索數學問題,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實現學生的快樂學習,自主學習。
二、 以人為本在初中數學課堂的應用策略
(一) 靈活運用教材
教材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應起到參考的作用,教師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聯系生活實際,將教學與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讓學生意識到學習數學的意義,這樣學生就會端正學習態度,踴躍參與初中數學教學活動。
首先,數學是一門與現實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學科,教師要做到既能夠將課外知識引入課內,又能夠完成課內知識的拓展延伸,通過構建生活化情境來引起學生的討論和思考,促使學生在交流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進而迸發創新型的理念和思維。比如說在學習近似數時,教師可以導入生活實例:“一塊蛋糕分給三個孩子,怎么分才合理?”或者是“每小時走4千米,每分鐘大約走多少米?”借助提問的方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了解到近似數的應用要點。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來實踐,以強化學生的記憶,培養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教材中有著大量的概念和定理,學生需要先將其記憶下來,再運用到解題過程中,這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慣例,那么可不可以顛倒順序,先將數學知識的具體應用實例展示給學生,再深入剖析知識內涵,那么學生在興趣的驅使下也會保持注意力集中,學習質量因而得到了一定的保證。比如說學習等腰三角形時,教師要在課前搜索資料,將等腰三角形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加以歸納和整理,在課堂上讓學生分組討論并說出討論結果,接下來教師要與學生共同分享資料,學生也會對等腰三角形的用途產生好奇心,最后講解等腰三角形的定義、性質和定理,就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理論與實踐相統一
一般來說,學生之所以感到學習數學相當吃力主要是因為他們的學習動力不足,認為數學知識與他們的實際生活相距甚遠,學習時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比較有限,遇到挫折就知難而退,這種心理制約了學生數學素養的提高。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自己,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問題,通過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加深學生對數學學科的認識,進而轉變學生的學習態度,促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長此以往學生的數學成績也會有著顯著的進步。
(三) 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初中數學包含的知識點眾多,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師要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以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刺激學生的感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如講有理數的乘法法則時,可以歸納四個字:同正異負;而有理數的減法要記住:一不變兩變,即被減數不變,減號變加號,減數變它的相反數。這樣就便于學生的記憶了,這些知識語言的包裝,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就會“易記、易懂”,才會“樂學”。
多媒體的特點是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用多媒體手段來進行教學的輔助,可以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對于較深奧的數學問題,如:勾股定理的推導、兩圓的位置關系確定等,都可以借助制作好的多媒體三維動畫來進行教學,有助于數學抽象思維的情感表達,增加信息量,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提高教材的可看性,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進而克服單調的教學方法和枯燥的教學內容帶來的厭學情緒,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
三、 結語
綜上所述,以人為本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打破了傳統教學思想的局限性,真正體現了對學生的愛護和尊重,讓學生的情感、知識、素質獲得了全面的發展,是素質教育的有力舉措,需要教師深刻認識到以人為本的內涵,能夠靈活運用教材,增加教學實踐環節,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確保學生在初中數學課堂上能夠收獲知識和快樂,以飽滿的熱情和蓬勃的斗志來學習數學,那么學生的自主學習、終身學習也會成為現實。
參考文獻:
[1] 何勇剛.探索新課標下初中數學的有效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2(21).
[2] 邵月梅.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1(17).
[3] 趙彩娟.初中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高方法[J].新課程(中學),2013(1).
作者簡介:邵梅,安徽省淮南市,淮南龍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