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珂 雷林 趙藤 袁培銀
摘 要:《船體結構與制圖》是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一門重要的核心課程,本文通過分析該課程的特點,針對教學過程中收集的學生學習上的具體情況,探索如何進行教學改革,使得教學過程能夠實踐與理論結合,形成教學理論和課程實踐的良性循環,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教學效果。
關鍵詞:船體結構與制圖 高等教育 教學改革 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8)02(a)-0204-02
《船體結構與制圖》是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一門重要的核心課程,該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分為了船體結構識讀部分以及船體制圖及圖紙繪制部分,船體結構部分主要是使學生掌握船舶的結構形式和各部分的結構組成和特點,而船體制圖部分的教學任務是使學生了解船體制圖的標準規定,能較熟練地識讀和繪制船體圖樣的基本技能,強調培養學生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能力,這門課程學習效果的好壞將直接影響到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1]。通過總結近幾年教學過程中學生反映出的問題,我對課程教學進行了一些思索和改革。
1 《船體構造與制圖》課程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1 理論與實際聯系不夠密切
由于《船體結構與制圖》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一般安排在低年級學習。大多數學生在這個階段,對于船體的實際構造比較陌生,在識讀圖紙時缺乏空間思維,難以將二維的圖紙與三維的實際船體結構聯系起來,導致多數學生只能采取死記硬背的方式完成學習任務,而沒有建立起系統的認知,到實習階段見到船體結構也不能準確的將其與課程知識聯系起來,理論與實踐聯系不夠密切,課堂知識與實際工作需求脫節[2]。
1.2 教學手段單一,針對性不強
該課程屬于理論與實踐聯系較為密切的課程,要求學生通過課程學習能夠準確認識船體結構、識讀并繪制船體圖紙,這一培養目標如果沒有一定的上船參觀實習作保障,僅通過單一的課堂教學是難以達到的。然而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多數學校的教學仍然局限于課堂講授的模式,且主要借助PPT這一教學手段完成,沒有針對學生由于上船實習參觀機會有限所導致的對實船結構形式、布置及空間想象力缺乏的這些關鍵問題,采取有效的教學手段彌補,教學針對性較弱,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1.3 考核形式單一,與教學要求結合度不高
《船體構造與制圖》作為一門對理論與實踐均有較高要求的課程,要求學生掌握船體型線圖、總布置圖、基本結構圖、典型橫剖面圖等船體圖紙的繪制原理、方法,并能獨立完成圖紙繪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除設置理論課時外還應設有與理論課時相當的實驗課時,用于指導學生繪圖。但該門課程的考核形式通常為理論考試,實驗課程繪制的船體圖紙僅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考核形式較為單一,并未很好地體現出實踐教學的效果及教學大綱對于繪圖實踐能力的要求,考核形式與教學要求結合度不高。
2 《船體構造與制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針對以上問題,本課程小組在教學過程中做了一些改革,并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模式,力求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2.1 加強實習基地建設,注重理論與實踐結合
由于該門課程強調對船體結構的掌握,如果只依靠理論圖紙,很難對結構特征、布置有清晰直觀的認識。實現這一教學目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能夠在課程進程中合理安排上船參觀實習,讓學生近距離的觀察實船結構,因此,需要加強實習基地的建設,增加學生實習頻率。在學院領導的積極推進下,我院依托國有造船廠及航運公司建設了多個實習基地,在原有大三認識實習及大四生產實習的基礎上,專門針對本門課程,在船體結構部分課時結束后安排實船參觀實習,使學生能夠將理論知識結合到實際中來,同時,通過對實際船體結構的觀察加深理論知識的掌握。
2.2 探索多樣化教學手段,提升學習效果
通過與學生的交流發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尤其是課程初期,對于結構的布置、連接形式等缺乏系統的認知,而在船體制圖部分,尤其是型線圖的各剖線的形成原理、平面圖紙與立體外形的對應關系,也不夠清晰,這些問題主要都是由于對實船結構的陌生及空間想象力的缺乏,導致其難以準確的構建起船體結構的空間模型造成的。雖然實船實習能夠從一定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但是由于場地、時間等各種因素的限制,過多次數的實習是難以達到的。并且,實船的觀察往往對部分結構的認識作用較大,對于船舶整體骨架形式以及船體圖紙的繪制原理的輔助作用并不明顯,仍然需要探究更多樣的課堂教學手段。本課程小組采用三維有限元軟件ANSYS聯立了船體的三維模型,包括骨材部分,結合教學進度進行展示。同時,教師還利用課余時間,制作了船體分段的縮比木質模型,通過立體模型展示,加強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型線圖學習時反映出問題,課程小組利用CAD的三維繪圖功能,基于教材中提供的50m冷藏船型線圖,將各縱剖線、各橫剖線及各條水線按照其空間位置建出,形成由型線包圍的船體外板輪廓,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型線圖生成原理可在CAD中完成對應操作。這些多樣化的教學手段的合理運用,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增強了其學習興趣。
2.3 考核方式多樣化,注重與實踐能力結合
科學的考核方法,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催化劑,也是教師檢測施教的方法是否正確的重要參考依據[3]。《船體結構與制圖》作為一門對理論和實踐都有較高要求的課程,既要考核學生對基本理論的掌握,又要考核學生實際的繪圖能力,且這兩方面的能力都應同等重要,由于課程安排既有理論課程,又有實踐上機繪圖,在確定最終成績時,不能只看卷面的理論成績,還要與平時的上機作業、學習情況等相結合,全面評定最終成績。只有通過全面的考核,才能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全面的了解,全方位地反映學生理論知識、實踐能力的掌握情況[4]。
2.4 強化教師隊伍建設,拓展教師提升途徑
教學質量高低,教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船體結構與制圖》由于其課程特點,對教師的理論及實踐能力也均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既能夠清晰地描述船體結構的特點、形式及布置,闡述船體圖紙的繪制原理,還要熟練運用CAD軟件指導學生繪圖。同時,課程設置中安排了實船參觀,因此要求教師不僅要對于船體結構有理論上的認識,還要對實船結構較為熟悉,能夠將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這樣的要求,對于船廠或設計院所實踐經驗較少的教師而言是比較高的。因此,本課程組一方面加強年輕教師的導師輔導制度,為課程組每一位年輕教師安排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年輕老師通過聽課、協助指導上機、實習等方式,提升教學水平和專業技能,為后續的獨立上課打下基礎。另一方面,學院積極支持年輕教師外出進修培訓,包括去設計單位、船廠進行短期實習,通過親身參與船舶的設計建造過程,對專業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此外,學院還積極探索新的途徑,幫助教師提升專業水平和職業技能。
3 結語
《船舶結構與制圖》是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的基礎課程,是學習其他專業課程的基礎。結合課程特點,將專業知識點的學習和實踐技能的訓練緊密結合,通過在鞏固理論教學,加強實踐教育,豐富考核方式,全方位提升教師素質等方面的改進,才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理論學習效果和實踐動手能力,讓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提高。
參考文獻
[1] 楊永祥.船體制圖[M].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1.
[2] 李永正,屠艷,任華勝,等.船體制圖教學方法改革的探索和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4):106-108.
[3] 羅霽.《船體結構與制圖》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科技信息,2010(26):201.
[4] 吳春芳,彭公武.將興趣引入到教學中去——高職船體識圖與制圖教學方法改革與探索[J].現代交際,201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