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仕卿
摘 要:在世界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的今天,綜合國力的比拼成為國家競爭的主要形式。想要實現國家在更大程度上的飛躍與提升,就少不得創新能力。國家只有發展創新能力,才能夠創造出更加先進的科學技術,才能讓科技以充沛的動力發展、前行。作為我國教育事業的奠基階段,初中時期的教育對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作用不容忽視。在此,對初中美術課堂中利用思維導圖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策略進行探究。
關鍵詞:美術課堂;思維導圖;培養;初中生;創造性思維
在教育理念不斷發展、教育思想不斷更新的今天,素質教育已經成為廣大初中美術教師的普遍共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將學生打造成為高素質、高能力的人才,促進學生多方面才能的均衡發展成為廣大初中美術教師的教育目標。創新能力是新時代、新世紀人才的必需素質之一,所以美術教師不再單純地將美術技法作為教學的重點,而是將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作為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出發點。思維導圖是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并且被廣泛應用的一種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有效方法,可以充分打破學生思想上的禁錮,讓學生從事物的不同角度去進行觀察和分析,進行發散和延伸,從而獲得思維的創造和能力的創新。那么如何在初中美術課堂中利用思維導圖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
一、利用思維導圖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想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一個重要的基礎,就是必須要培養學生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因為思維活動必須保證有邏輯性,才能在掌握的知識、能力的基礎上,在深入了解事物之間的關系、準確把握事物內部基本特征的前提下進行信息的重組,這個重組的過程我們就稱之為“創造”。在初中美術學科教學中,教師利用思維導圖讓學生進行細節的探究、關系的探尋、內容的探索,實際就是學生將自己的思維進行邏輯性的展現和重組的過程,同時繪制思維導圖更是不可缺少邏輯思維的參與。初中生具有活躍的形象思維,但是抽象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水平不高,因此教師需要對學生進行深入的引導,讓學生將自己的思維過程以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展現,以清晰的步驟進行表達,便于學生對自己的思維過程有一個精準的控制和全面的了解,避免遺忘靈感以及思維出現混亂。例如對某一項生活用品或者學習用品進行思維導圖的繪制時,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將其作為關鍵詞,并將與其有關的形象、特征、作用、內部構造等各個方面作為基礎的關聯單元進行呈現或繪制,從而得到更多的靈感與創意,讓學生從中選擇一個最佳的方案,通過邏輯思維的方式進行完美的美術語言
表達。
二、利用思維導圖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發散思維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要表現形式,只有具備了較強的發散思維能力,才真正代表著學生具有了較強的創造性思維,才代表著學生真正具有了創新能力。在初中美術學科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可以讓學生放飛思維,開拓創新。例如對于學生常用的繪圖鉛筆來說,以其為關鍵詞繪制思維導圖,可以從其形狀、顏色、結構、制作材料、具體使用方法等方面進行思維的發散,最終選取一個創意完成作品。例如從鉛筆的外形引導至一頭尖尖,再引導至箭頭,再引導至火箭,最后學生繪制完成了長征系列火箭的圖畫。這個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實現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三、利用思維導圖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是在正常的邏輯思維的基礎上,從不同于常人的,或者從與一般的邏輯思維相反的角度出發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從而得到不同于一般思維的新意識、新理念、新方法。在初中美術學科教學中利用思維導圖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主要方法就是讓學生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一方面采用傳統的抽象思維的方法進行繪制;一方面不要限制自己的思想,從多個側面進行探尋,獲得逆向思維的發展,獲得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同時,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可以在正常思維不能解決問題的情況下,可以從反方向去獲得解決的方案。例如在講解線的魅力的過程中,一般教師都是讓學生首先觀看不同形態的線條,然后再分析其在美術當中的作用,最后再觀看一些運用了不同線條的建筑、雕塑、美術作品,讓學生感受到線條在美術中對于表現手法及表現形式的凸顯作用。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教學,首先讓學生對線條在日常的生活、生產、工作當中的應用進行探究和展示,然后再對其具體發揮的作用進行概括總結和歸納,最后依據不同的作用試著進行繪畫,完成作品。這種逆向思維給學生充分的發揮空間,讓學生的思維得以活躍運轉,在強化學生美術技能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總而言之,在初中階段的美術學科教學中,科學、合理地運用思維導圖對學生進行教學,可以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的思維完全活躍起來,從而實現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充分發揮和潛能的充分激發,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趙合龍.美術課堂中用思維導圖培養初中生創造性思維[J].美與時代(中),2015(7).
[2]楊艷蕾.課堂教學中正確繪制思維導圖芻議[J].教育科學,2015,31(4):32-35.
編輯 馬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