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佳
摘 要 為了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需求,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基礎上,應積極建構科學、系統的高職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評價體系,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 高職院校 創新力 評價體系 過程性評價
1 構建高職院校學生創新意識及其能力評價體系的重要意義
1.1 有利于高職院校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創新人才教育觀
教育評價是對教育質量評判的有效方式,我國傳統的教育評價體系是跟傳統的教育模式相匹配的,其考核方式以考試為主,著重檢驗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采用結果性評價的方式呈現出來。這就導致學生、家長、學校、社會都以學生成績來判斷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習成績成為了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標準也在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創新型人才,企業對員工在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我國高職院校的改革較國外起步較晚,傳統人才培養模式、教學評價方式在很多職業院校還在沿用,學校教育改革與人才市場需求的轉變的銜接存在滯后的情況,目前,學生成績依然是學校評價學生綜合能力的唯一標準。長此以往,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將起到不利的影響。因此,高職院校應當以市場需要求為導向,改變原有的單一的能力評價體系,注重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樹立正確的創新型人才教育觀,在不斷加強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培養的基礎上,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將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與人才市場的需求標準相結合,達到人才供需雙方的協調統一。
1.2 有利于師生樹立正確的價值標準
教學評價體系對于教師和學生都是重要的參照依據。教師以教學評價體系作為人才培養的依據和標準來組織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學生則以教學評價體系所要求達到的目標作為自己學業上學習努力的方向。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以學生的考試成績作為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這種評價方式具有面性和單一性,因此,許多高職教師目前還是過分看重學生的成績,其價值取向發生了重大的偏差。學生也是同樣,在傳統的評價方式下,一味地追求高分,忽視實踐能力的鍛煉與創新意識的培養,這樣與我國創新型社會價值標準差距越來越大,學生實踐技能水平與創新能力水平停滯不前。由此可見,創新意識與能力評價體系的建立,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將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技能的學習結合起來,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實踐中創新的解決問題,開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教師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標準,讓大家更多地將注意力轉移到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及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上來,改變原有的將成績作為評價衡量標準的評價體系。
2 高職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評價的內容選擇
高職院校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評價,不僅要以學生創新實踐的嘗試、創新意識、創造力為要素,還因考慮學生的創新潛力。因此,在高職院校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評價內容的選擇上,主要考核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實踐能力、創新潛力三個方面的情況。
2.1 創新意識
學生創新意識維度的考察主要觀察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學生的創新動力。學生的創新動力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察:(1)學生對于創新實踐活動的態度與接受新生事物的態度,觀察學生是否主動接受創新實踐活動;(2)學生參加創新實踐活動的動機。觀察學生是因為滿足自身創新實踐活動的需求,還是為了達到學校教師或者家長對學生參與創新實踐活動的要求;(3)學生的洞察力,觀察學生是否能夠主動發現問題。二是學生對創新實踐活動的參與程度。主要觀察其在創新實踐活動中扮演的角色,是積極參與還是找理由逃避。三是參加創新實踐活動的主動性。主要觀察學生在創新實踐活動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積極性等。
2.2 創新實踐能力
高職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通過創新實踐活動的嘗試以及創新實踐活動成果來展現出來的,如參與活動的種類、數量以及參與活動的獲獎情況等。高職學生創新活動嘗試是其開發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基礎。具體來說,高職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學生的創新活動嘗試;二是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成果。創新實踐活動成果即包括跟專業課學習相關的創新實踐成果,也包括學生根據自身興趣愛好所做的個人創造性成果。應該注意的是,對創新實踐活動成果的界定不應該以創新實踐活動規模的大小,所獲成果來作為唯一參考的標準,所有有意義的創新活動嘗試和創新活動成果都應該納入評價范圍之內。
2.3 創新潛力
高職院校學生還處于知識儲備階段,社會實踐經歷相對較少,其創新實踐活動的成果還不具備較高的社會價值,創新實踐能力還在培養和不斷提升的過程中。基于此,對于這個階段的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的評價還需考慮其潛在的創新能力。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知識儲備水平和社會實踐嘗試中所積累的創新活動經驗也越來豐富,其創新潛力將會積極轉化為新的創新力,產生越來越多的創新成果。因此,構建高職院校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必須還要關注學生的創新潛力,適時引導,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并采用科學有效的方式來激勵學生的創新潛力向創新能力的轉換。
3 高職院校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的運行機制
3.1 構建創新能力教學評價體系,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高職院校在構建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的同時,還要建立專門的有關創新能力培養的評價制度和評價機制,及時了解學生創新能力水平現狀和創新實踐活動現狀,關注學生創新能力的變化,并給出合理的指導意見。積極開展校內的創新活動大賽,對于創新成果社會價值及開發潛力較高的項目,給予一定經費支持。對所有參與者都給予一定的獎勵,激勵學生去實踐去創新。另外,高職院校要積極搭建創新實踐平臺,對學生提供硬件和軟件兩方面的支持。在硬件方面,可在校內建設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提供場地和簡單設備的支持,鼓勵學生大膽設想、勇于嘗試,積極實踐自己的創新項目。在軟件方面,每個創新團隊配備1~2名專業教師,輔導學生進行創新項目研究,將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有效結合起來,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3.2 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指標,確保評價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高職院校教學評價體系指標的設定應著眼于高職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突出人才培養目標中對于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評價,從而形成對接市場人才需求的、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學評價體系,改變原有的覆蓋面廣、針對性弱、以單一知識考核為核心的傳統教學評價體系。
高職院校教學評價體系指標不僅要將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創新實踐準備、創新知識基礎納入評價體系,同時還需要將學生創新意識、創新思維能力和創新表達能力也納入評價指標范圍,保證評價指標的科學性和系統化。對于傳統的教學評價體系,我們也不可全盤否定,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其基礎知識的學習與掌握程度是創新能力活動開展的基礎,課程的考核方式應采用知識點考核與實踐能力考核、創新能力考核等多種考核方式相結合的考核方式,將知識、技能、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3.3 采用過程化教學評價,動態觀測學生創新發展
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應采用過程性評價的方式進行能力觀測和考核,可以建立學生學業考核檔案,記錄學生成長的各種信息,例如,課程學習成績、創新實踐活動的情況、獲獎情況、團隊協作情況、社會實踐情況等。將這些成長數據詳細、完整地記錄下來,并及時更新、補充,同時邀請班級其他專業課教師共同對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進行評價。每次評價都要以上一次的評價為水平基點,觀測學生在一個時期的發展變化,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變化,適時調整教學方式,開展創新實踐活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比較旨在學生個體的創新能力的提升,而不在于全班學生創新能力高低的比較。
3.4 及時反饋評價結果,激勵學生創新實踐
構建高職院校創新意識及能力評價體系旨在提升高職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評價結果在全面分析評價數據、科學評價的前提下務必要做到及時反饋,讓學生和教師對學生當前的創新能力有以清楚的認知。通過評價結果,學生既可以認識到自己創新能力的現狀,也可以了解其他學生創新能力的情況,發現自身的優點與不足,及時調整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創新實踐活動的積極性與創新潛力,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教師也可根據學生當前的創新能力評價結果適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方式,更好的服務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創新實踐活動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在實踐過程中,學生發揮各自的優點,以問題為導向,實現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實現了學生的共同進步。
創新是國家發展進步的動力和源泉,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和民族復興都需要靠創新來推動和實現。當前,隨著社會發展的進程,培養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已經成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新要求、新目標。因此,高職院校應該積極調整原有的教學評價體系,對接市場人才需求標準、社會需求標準,將學生創新意識與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積極構建科學、系統的學生創新能力評價體系,將創新意識、創新實踐能力、創新潛力作為評價內容,從轉變教育評價觀念、完善評價指標,采用動態過程性評價方式和反饋評價結果等四個方面完成對創新能力評價體系的構建,提升高職學生的創新能力,為國家培養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俞靜.面向“互聯網+”的高職生創新素質提升研究[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7(1).
[2] 李剛.論高職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職教通訊,2016(10).
[3] 何小青.淺談高職生個性培養與創新能力提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11).
[4] 史麗君.試論高職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