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輝龍 覃翠
摘 要 教育部提出我國大比例的高校向應用類高校轉型,文章闡釋了荷蘭的分層次教學體系。分析了荷蘭應用類高校的教學體系,對其小學期設置特點、課程設置、校企合作、項目化教學、學生考查考核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應用類大學 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 校企合作
0 前言
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由德國、瑞士、奧地利、荷蘭和芬蘭等歐洲國家陸續將一大批職業性院校合并升格為應用型大學,應用技術大學由此而生。綜合看,歐洲應用技術大學有以下七大顯著特點:(1)辦學定位于為本地經濟服務。(2)學制靈活滿足學習者的需求。(3)招生上注重生源的多樣化。(4)人才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5)辦學經費多來源于政府機構。(6)以本科學位教育為主。(7)研究側重于應用性研發創新。
這些國家當時的經濟水平、社會現象都與我國現階段的情況相仿。荷蘭的應用技術學校歷史非常悠久,在歐洲具有很強的代表性。最初屬于中等教育,后來進入高等教育范疇。荷蘭最早的應用技術大學最早可以追溯到1682年成立的海牙皇家藝術學院。19世紀時,荷蘭的商務經濟交流迅猛增長,為適應這一需求,荷蘭興建了多所商業學校特色的應用技術大學。從2008~2011年的教育部生均經費支出看,荷蘭應用技術大學和研究型大學的生均經費支出十分接近,均在6000歐元左右,2009年以來,應用技術大學的生均經費已略超研究型大學。我國目前正在推動應用類高校的建設,荷蘭應用類大學的教學理念值得借鑒。
1 荷蘭的分層次教育體系
荷蘭的教學體系是分層次的,分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初等教育所有的學生受到的教育都是一樣的,類似于中國的小學教育。在小學教育之后,針對學生的類型和特點,如圖1所示,將其分為三類,一種是M類,這類學生從事技能類的工作,可以做廚師、建筑工人、管道工等等,他們也有自己的學習進階體系。另一種是H類,主要培養的是工程師,需要一定的知識技能,如鐵路運營工程師、電子工程師、實驗操作人員等等。這個類型的學生可以拿到碩士和本科學位。第三種是U類,偏向于學術類,處于這個階段的學生一般都會念到碩士,然后根據個人的特點和興趣選擇是否念博士。M類、H類和U類的少量學生是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流動。M類的學生大概占總適齡學生人數的比例為40%,H類40%,U類占20%。
說明,VMBO:中等職業預備教育;HAVO:普通中等教育;VWO:大學預備教育;MBO:中等職業教育;HBO:應用技術大學;WO:研究型大學。
與研究型大學不同,應用技術大學的研究是需求導向的、短期的、應用型的,致力于社會專業實踐的發展,促進知識轉化與知識循環,為地區發展和經濟發展服務,致力于發展創新能力尤其是中小企業的創新能力。
2 應用類教學課程體系的特點
荷蘭應用類大學根據其自身的定位和學生的特點,在課程設置、校企合作、項目化教學、理論和實踐課程的設置、教學儀器的開放性和考核評估方面均有自身的特色,對我國應用類大學的教學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1 課程設置
荷蘭應用類大學一般學制為4年,每年分為4個小學期,一個小學期10周,其中8周是教學周,兩周復習和考試,一年需修滿60個學分。小學期的設置有利于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體系,并及時消化相應的知識,同時對于重要的課程,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完成,這樣在考試前將知識強化了至少兩次,對于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有一定的幫助。
大學一年級主要開設理論課并輔以相應的實驗,另外有少量為期一周至兩周的實踐類課程,或者配合一些理論性要求不高但動手實踐性較強的且容易讓學生產生興趣的項目,同時有一些參觀類見習機會。大二會減少開設理論課并增加實踐類課程,讓理論與實踐的學生大致相當。會有與行業相關的基礎實踐類課程,工程類專業以實驗為主。另外會有具體的項目,每個項目為期5到9周,中間會偶爾穿插理論課。大三上半年是完全的校外實習,具體公司不限,行業不限,讓學生對于工作有一定的概念和理解,大三下半年,學生學習很少的理論課程并配合一個較大的項目。大四上半年,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和對未來的規劃做出選擇,可以選擇一個輔修專業、實習、研究計劃或者是碩士研究生預科,大四下半年主要是畢業設計或者畢業論文,必須到公司完成。
總體來看,其課程設置了實習、課堂理論教學、實驗教學和項目教學交叉的教學體系,學生有可以自由選擇輔修專業,有1.5年到2年的實習,有兩年的基礎理論和基礎實驗教學。層層遞進,基礎理論與實踐上,課程教學與實驗相互對照。
2.2 校企合作
荷蘭政府1996 年1 月1 日,頒布了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法案《Adult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荷蘭應用類大學逐步形成以能力為基礎的職業教育體系,學生至少有一年(分為兩個階段)到一年半(分為三個階段)的時間是一定要在經過認證的企業實習。認證企業涵蓋荷蘭本土企業和歐洲相關產業。四年學習中,在基礎知識兩年之后,學生通過類似于找工作的形式進入到企業進行為期半年的認知實踐,此時學生所找的實習與專業可以相關度差一些。主要目標是對社會和工作環境有一定的認知,之后回到學校進行為期半年的項目實踐,再進行輔修或者校外實習,最后半年學生的畢業設計是必須在公司完成的。教師在學生實習期間可以赴企業進行相應的檢查和審核。
校企合作非常重要,企業經認證才能成為校企合作的培訓企業(Training Enterprise),如果學生在荷蘭以外的企業接受實習工作,相應的行業機構也會就該企業是否具備成為“培訓企業”的條件進行調查。主持認證事項的機構由荷蘭教育部文化與科學部門設立。公司的人力成本很高,小公司一般不太可能會花錢雇傭團隊來做可能沒有結果的項目,可以讓學生先探路。公司愿意把實際的項目或最新最前沿的研發項目交給學生嘗試,學生更具有創新性和可塑性,學生可能會做出創新性的成果。也有部分項目,是公司有人帶領著學生共同完成,這樣學生能夠學到更多的東西。
2.3 項目化教學
項目化教學是以項目為載體,以工作任務和目標為驅動,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和技能,從而對所學知識有更加直觀的感受,將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形成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主動應用,并在此基礎上主動學習新的知識新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荷蘭應用類大學在大學一年級和二年級期間就有意識地開設與課程相關的實踐類課程,根據課程類型,其課程設置有課內實驗項目,課內實驗主要是根據實驗要求搭建實驗環境,記錄實驗數據并給出相應的實驗結論,其實驗設計的針對性較強。而另外有一部分項目會貫穿一個小學期,用約8周的時間來完成,時間安排上有固定的課內時間,也有課余時間在校內開放實驗室完成,學校的實驗設備與儀器都是開放的,學生可以按照需要進行自己設想的實驗,并獲得相應的幫助,且大部分儀器和實驗室對學生和老師均放開。
其實踐類課程的另一個突出特點是其知識體系的網絡化貫穿,其課程之間具有有機聯系,而不是獨立的課程,其知識體系的貫穿相對比較細致。課程之間具有橫向的聯系,在理論教學階段將各種知識有機串聯起來。其綜合實踐項目的教學具有開放性和開創性,無具體的可預期的指標,但是基本的目標需要達到,注重實踐的過程,教師注重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3 結論
目前我國處于向應用技術類高校轉型的階段,應用技術類高校更加突出專業建設,其專業建設目標直接指向培養人才與區域產業結構相匹配的目標。荷蘭應用類高校的學期設置特點,課程設置、校企合作對我國應用類高校在轉型過程中所需要改革的目標具有一定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楊春春,劉俊萍.中外應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比較研究[J].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7(3):25-28.
[2] 杜茂華.教學應用型大學辦學定位與課程建設思考[J].中國成人教育,2010(12):129-130.
[3] 馮虹,劉文忠.對應用型大學的探討[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9(2):24-29.
[4] 劉宇.從國外職業教育看我國項目化教學可行性[J].黑龍江交通科技,2013(11):15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