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 丁福興
摘 要 我國當前學前教育中存在著對兒童潛能過度開發的突出問題,主要歸因于家庭教育的功利性和學校教育的迎合意識。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為破解這一教育困境提供了基礎性的借鑒理據。從順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原則出發,可從注重適時與適當教育、兼顧共性與個性、加強國家與家庭的配合等方面予以矯治。
關鍵詞 學前教育 自然教育 潛能 矯治
兒童時期是人生智力發展的基礎階段,又是智力發展最快的時期,因而學前教育對于個體的成長具有不可小覷的作用。但由于學齡前兒童的心智發展極不成熟,故而需要家長及幼師的正確引導。如果拔苗助長或者片面強調智育,就有可能存在潛能過度開發的問題。當前我國的學前教育就存在潛力開發與兒童身心發展程度不匹配的現象,故而本文擬借鑒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來探討對其進行矯治的問題:
1 我國當前學前教育的突出問題:潛能過度開發
幼兒潛能和自然規律是一樣的,也是受制于人的身心成長發展規律的,這種規律不以人的主觀意識轉移,幼兒潛能的激勵與開發必須通過兒童自身來實現,過度開發必然適得其反。[1]我國當前學前教育中兒童潛能被過度開發的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兩方面:
1.1 家庭教育的功利性
孩子對家長天生的信賴感和極強的敏感度使得家庭教育在學前階段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受當前社會快速發展的影響,我國多數家長對兒童的教育過于功利化,因而在學前教育中經常出現以下兩種問題:
1.1.1 教育目的功利
當前我國許多家長由于對升學壓力和職業,秉著“不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在學前階段便給孩子報了奧數、書法等多個興趣班。家長在沒有遵循兒童內在發展需求的情況下施加給孩子的是他們自認為的“遠慮”,而從目的就帶有功利性的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其實是他們難以承受的“近憂”,諸如此類家長過度的教育要求便是造成對兒童潛能過度開發的原因之一。
1.1.2 教育內容功利
學前階段的兒童有著多方面的教育需求,家庭則是滿足兒童這一需求的最佳場所,但如今多數家長偏向功效性顯著的教育,多注重外在能力而忽視內在素養。在教育內容上厚此薄彼、一味追求能力的培養也是兒童潛能被過度開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學校教育的迎合意識
學校教育既受制于國家的政策和法規,又要滿足家長的要求和期望,學校在迎合這兩者的同時造成對兒童潛能過度開發的原因大致如下:
1.2.1 業績與效益掛鉤
國家教育部門針對學前教育制定的政策、法規,在對兒童受教育進行保障的同時也對學校有著績效的要求,因而學校為了提升教學質量所制定的學習要求首先已經沒有本著從兒童自身發展規律出發的原則。除此之外,為了達到教育部門所指定的績效標準,學校自然而然得對兒童的潛能要進行盡量多的開發。
1.2.2 期望與要求對應
學校若要獲得家長的青睞以便增加學校的入園率,對家長的期望就要作出保障。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掌握足夠的知識與技能,為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就要做到在有限的課程內使兒童學會固定學科知識以及掌握基礎的生活技能,而對兒童而言就很可能是超出其年齡層次所能做到的。
2矯治學前教育中潛能過度開發問題的理論借鑒:盧梭自然教育理論
2.1 盧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本內容
2.1.1 核心價值觀
盧梭將教育的來源歸結為三個方面,即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教育這門藝術的成功就在于必須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配合一致,使人的教育符合于自然的教育,并要利用事物的教育。[2]盧梭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歸于自然,以天性為師而不是以人為師。
2.1.2 主要觀點
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中能夠對學前教育中潛能開發過度問題的矯治起到借鑒作用的理論如下:
第一,兒童期是“理智催眠期”,此階段兒童所能學得的內容是有限的。在這一時期,兒童只能接受形象和感官的教育,空洞的說教式教育無法在兒童思維中形成真正的意義,兒童必須通過親身活動與實際接觸獲得感官性的教育。[3]家長和老師在這一時期對兒童進行的教育便是尊重其天性,教他去做他能夠學會的東西。
第二,盧梭所提出的“自然教育”的主張,是現代教育思想史上個人本位論的源頭。[4]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的目的是使每個人成為自由、理性的人,因而兒童階段的個人思想應當自由。教育所要做的不是功利的知識的給予,只需引導兒童完成其力所能及的事,而不必幫助他去完成其能力所達不成的欲望。
第三,盧梭在兒童階段的教育很大程度應當是“消極”的,只要遵從其身心發展的規律。在盧梭看來,不干預是兒童發展的最大助力,自然給予能滿足兒童的發現需求,教育者只需尊重和發展兒童自然本性,讓兒童以自己的感官去感受一切事物。
2.2 借鑒盧梭自然教育理論改進學前教育中潛能過度開發問題的適切性
盧梭的自然教育理論中在兒童教育方面的理論對國內外兒童皆適用,且盧梭的自然教育更側重于對兒童天性的保護,對避免兒童潛力的過度開發有著現實意義。其對我國當前學前教育中潛能過度開發問題的適切性主要表現在:
2.2.1 對兒童的發展規律具有較大的普適性
盧梭在《愛彌爾》第二卷中寫道:“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應當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2]因而,作為家長應當以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尊重兒童自身發展規律,對兒童智力進行適度開發。這對國內外的兒童具有普適性,故針對我國當前學前教育中潛能過度開發問題亦有引導性意義。
2.2.2 與我國當前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原則相適應
盧梭在對兒童的生理和心理特質進行論述時,強調指出教育者應當遵照這些特質,適應兒童的身心發展對他們進行教育。[5]我國的素質教育方針也指出,教育應當強調孩子的身心全面發展,而不是單純的智力開發。因此,盧梭自然教育理論中關于身心全面發展的論述對矯治學前教育中對兒童潛能過度開發問題也具有很強的理論借鑒意義。
3 我國當前學前教育中潛能過度開發問題改進的現實路徑:以兒童為本位
3.1 注重適時與適當教育
3.1.1 遵循兒童發展規律,進行適時教育
在學前教育階段,兒童的身心都處在初級形成階段,教師所扮演的角色不應當是對錯的評判者,而是行為的指導者,教學方式也不應是一成不變的灌輸,而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適時對其進行引導。在家庭中也是如此,應當遵循其發展規律,對其所展現的天賦給予適時的教育幫助。
3.1.2 自由中有節制,實施適當教育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既不能專制也不能放縱,應當在自由中予以節制。其中自由,是讓兒童有足夠的自由將其力所能及之事付諸實踐,在思考的過程中能夠沒有束縛。而所謂節制,則是不滿足其自身能力之外的欲望。學校教育亦如是,教師在課堂中要給予學生思想的自由,對于開放題不設標準答案,但也不能沒有任何限制地認同所有答案。凡事過猶不及,因而給兒童的教育應當是適當的。
3.2 兼顧共性與個性
3.2.1 立足共性特征
不論中外,凡學校教育都無法做到完全的因材施教,故學校教育應當尊重兒童在本階段的共性特征。根據其智力缺乏及感性記憶的特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需要引導其在思想上不為惡,讓孩子在自主實踐中習得經驗。
3.2.2 尊重個性發展
每個孩子都會因天性的差異,因而在學前教育階段要讓孩子有開闊的視野,從而發展自己的個性,在兒童熱衷于某件事情時,家長以及老師只需要在其需要幫助時加以引導。
3.3 加強國家與家庭的配合
3.3.1 國家拓展義務教育范疇,減輕入學壓力
學前教育作為基礎教育,國家應為其立法,推進普適教育,使適齡兒童都能得到公平公正的教育。除此之外,國家應當普及公辦園,減輕私立幼兒園引起的競爭入學的壓力。最后,學前教育應當建立獨立的學前教育體系,形式不一的評判標準,很容易造成對兒童潛力的不當開發。
3.3.2 家庭尊重孩子的內心訴求,適度發展其潛能
家長在孩子的兒童期應當給予更多的陪伴和理解,在日常生活中滲透各種行為規范。另外,兒童的優勢不在于學習能力,因而家長只需發現他們的天賦并順其發展。更為重要的是,由于這個時期內孩子沒有是非觀念,因而應當重視其孩子內心的訴求,以避免誤導孩子過度學習,適度發展兒童的興趣即可。
總之,通過借鑒盧梭自然教育理論中以兒童為本位,尊重兒童發展規律的思想,從家庭與學校、共性與個性等方面考慮,針對當前學前教育中對兒童潛能過度開發的問題,能夠找到適合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的現實路徑。
參考文獻
[1] 段朝潔.簡析我國學前教育的偏狹與缺失[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9):23-25.
[2] [法]讓-雅克Y屄?盧梭全集(第6卷)——愛彌兒(上):論教育[M].李平漚,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21,95.
[3] 唐鶴然.盧梭自然主義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啟示[J].語文教學通訊Y屟?2017(3):38-41.
[4] 王坤慶.對盧梭教育思想的再認識[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0(2):1-5.
[5] 于鳳梧.盧梭思想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