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偉
【摘要】本文從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入口”、培養過程、“出口”三個方面,提出優化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策略的建議:“入口關”,結合當前高考改革趨勢,優化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高考單招的形式與內容,招收適合生源;培養過程中,借助當下“互聯網+公益”資源,增強公費師范生的教育實踐與師德教育;“出口關”,爭取政策,改革教師資格證發放制度,試點實施“分層獲得考試資格”設計,提高公費師范生培養質量。
【關鍵詞】農村小學 全科教師 培養策略 洛陽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A-0018-02
2017年12月24—26日,筆者有幸在2017年廣西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專業發展論壇上結合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洛陽模式”做題為《鄉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中的問題與對策思考》的匯報,通過與湖南、廣西、廣東、云南、海南等地高校及教育部門的交流,特別是傾聽廣西桂林各地基層教育人事管理部門的分享,收獲很大?,F將發言內容提煉為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入口”、培養過程、“出口”三個方面,以更好地實現農村小學全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
一、利用高考改革政策,招收適合生源,把好“入口關”
要培養優秀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首先是把好這些地方公費師范生的“入口關”。借鑒上世紀“中師”的招生模式,湖南等地招收了“初中起點”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支持這種做法的人認為初中畢業生更有可塑性,反對該做法的人則認為其過早篩選未必科學。故而,更多地方的做法是從高中應屆畢業生中選拔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如河南、山東等地。結合當前高考改革趨勢,我們完全可以優化農村小學全科教師高考單招的形式與內容,走在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前列。
以河南省為例,除了高考后錄取批次,公費師范生的??茊握心J接?016年在洛陽師范學院開始探索。出于紓解高考壓力,選拔熱愛教育事業、具有從教潛質的學生進入師范專業的目的,2017年河南省的公費師范生(專科)全部采取了高考單招形式。然而,其操作過程還不夠完善,比如農村小學全科教師要求的是“全科全能”,但是當下的單招只測試語數外(也有不少人想當然地認為選擇高考前單招的都是差學校),這明顯有違初衷。筆者認為,根據專業需要,我們或許可以要求這些學生參加“文、理大綜合考試”,或者可參考其“高中畢業學位水平成績”。而參照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會考)成績也是當下高考招生改革的大趨勢,浙江就有“三位一體”師范生選拔做法。另一方面,現在的面試規則(主要考察形體裝扮、語言表達、才藝展示等)也是有利于城市生源而非農村生源,需要思考改進策略。
與此同時,我們在招生過程中,也發現部分縣區出現設崗多、報名者少的情況,比如某縣計劃招收近50人,而參加考試者只有100人,這在如此重要的“高考+事業單位考試”中是不應被允許的。在今后的高考單招中,我們可通過“低于三比一減少名額”或者“劃定最低分數線”的形式控制。當然,由于事業編制的名額是教育部門通過科學測算、努力協調多個部門爭取所得,并不容易。筆者認為,如果高考前的單招中有剩余名額,可以借鑒重點大學采用的“自主招生”形式在高考后進行補缺。這樣,公費師范生招生將高考前、高考、高考后有機結合了起來。過程是復雜了些,但如果有政策支持,一定能選拔出最適合從教的人從教,實現政府的“將好事辦好”初心!我們甚至可以考慮到那些參加高考前單招犧牲復習時間的學生表現出的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對其中未過高考前“單招”者適當加分,讓其高考后參與角逐剩余名額的“自主招生”。
然而,筆者在進入高中做招生宣傳時,發現部分高三教師為了本?!氨究粕龑W率”,并不支持適合讀公費師范生的優秀農家子弟選擇參加專科單招。有些縣區的教育局負責人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對農村小學全科教師有那么高的期待,因為這些編制的幾年預留有時還沒有直接招人方便;甚至有個別教育局人事科領導說,不是迫于近些年“代課教師”退休潮,他們會嫌棄招聘專科生從教……這些都值得我們在把好“入口關”的過程中思考。
二、借助外力,引入“互聯網+公益”資源,增強教育實踐與師德教育
農村小學全科教師最需要的是“下得去、留得住”,要實現這個目的,必須加強師德培育,而借助當下熱火的公益資源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教得好”則需要多學習文化課,并增加教育實踐能力的訓練。
我們都知道,想通過大學教育實現師范生勝任全科教學有點困難,大學三、四年的上課時間畢竟有限,如何讓未來的鄉村全科教師既得到較全面的教育實踐鍛煉又多學文化知識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在實際操作中,筆者除了推薦并督促他們通過“愛課程”中國大學MOOC網絡平臺選修全國教師教育精品課程,還想起了寒暑假的利用。這樣,即使是離開大學校園,學生也能進行自主學習。巧合的是,很多在偏遠地區開展教育公益活動的基金會也多是在寒暑假開展活動,他們需要志愿者,而我們的師范生則需要接受其情感激勵和實踐磨練。在這種情況下,筆者就初步通過網絡聯系北京桂馨基金會(在嵩縣、汝陽等地已開展“桂馨書屋”建設活動多年),在暑假合作開展中西部小學科學教師培訓、閱讀推廣工作,還鼓勵學生在課余時間義務為“歌路營”的“新一千零一夜”項目(針對寄宿在校的留守兒童)錄制“睡前故事”,也正在聯系“希望田野”網絡支教組織吸納師范生參與學習網絡直播教學。這個借助外力的過程,既能讓師范生在假期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也避免了因國家政策“臨時擴招”而致使高校相關專業教師的力不從心。
2017年9月起,筆者開始帶領所在學校的農村定向公費師范生和眾多在職鄉村教師一起同步學習由北師大、滬江網校聯合三十多家公益組織開展的“鄉村青年教師社會支持公益計劃”(又稱“互聯網+青椒計劃”)課程,每周三、周六收看直播的鄉村教師平均11 000人,他們是來自全國十八個省兩萬多名鄉村教師。公費師范生在同步學習中得到鄉村優秀教師的榜樣帶動,并從與鄉村教師的交流互動中獲得了對鄉村教育的真實認識。去年11月15日,筆者邀請了“網紅”教師、2017年馬云鄉村教師獎獲得者王菲老師(也是“互聯網+青椒計劃”九月份導師)走進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的課堂作報告,這對激發公費師范生學習動機和發展信心作用明顯。今年1月10日晚,王妍飛同學成功獲得與北師大吳洪健教授關于“積極心理與美好教師生活”話題的在線互動機會,有9812名鄉村教師實時觀看。事后,她所在班級的同學都特別激動,學習積極性大增!
和“互聯網+青椒計劃”并列的“互聯網+美麗鄉村小學公益課程”項目,在甘肅的成功實踐也登上了新年之交的《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聯播》,并入選“甘肅十大教育新聞”。我們豫西的鄉村教師參與更為積極,還提供了傳播全國的“快樂手工”直播課程。筆者通過在上海參與他們的年度總結會發現:幫助公費師范生實現“全科全能”的可行途徑是在實習或職后工作過程中,讓他們作為“雙師課堂”中的助教,與孩子們一起向直播網絡名師學習,日久即成全科教師。
三、爭取政策,獲得教師資格證改革試點權,把好“出口關”
通過到廣西交流,筆者才知道這么多農村小學全科師范生畢業因拿不到教師資格證而“下不去”,師范專業認證試點中也出現一些值得反思的問題。對于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除了要把好招生“入口關”,并且做好培養過程中的學習督促與教育實踐訓練,還要解決公費師范生教師資格證這個最大的“出口”問題。為改變師范生和非師范生共同參加教師資格證“國考”對師范生的不公平問題,教育部年前已正式印發了《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實施辦法(暫行)》文件,指明:高校通過三級認證的專業,自行組織教師資格證筆試、面試;通過二級認證者,參加國家統一的筆試,自行組織面試;通過一級認證者,參加國家統一的筆試與面試。實際上,一直也有不少研究者認為教師資格證“國考”過于簡單化,對于判斷從教素養的信度有限。而倘若采取類似高利害的“分級認證”方式也勢必給各高校迎接師范專業認證工作造成巨大壓力,上輪“本科評估”也證明了這一點。那么,如何確定師范院校師范專業認證結果影響的教師資格證授予權限就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突破口。
近年來,由于高校的擴招,很多大學生的學習狀態亟需改進,公費師范生由于沒有就業壓力更是如此!比如當筆者問及所帶班級“作為公費師范生,沒有就業問題,自己現在的學習狀態如何?”時,選擇“好”的占21%,選擇“中等”的占50%,選擇“差”的占29%。不少任課教師對這個群體的學習狀態的評價也不是很好,這在部屬重點師范大學的公費師范生群體中亦廣泛存在。而我們或許可以爭取農村小學全科師范專業的認證政策為:根據某校農村小學全科教師教育評估結果,依據不同層次,將“評估得分”轉化為給其師范生發放(或校考)教師資格證的比例。譬如,倘若某師范院校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專業評估結果是優秀,可以給85%的全科師范生發放教師資格證,該專業學生綜合排名(由培養院校考評)落后的師范生參加教師資格證國考;某師范院校小學全科教育專業處于良好水平,給70%的全科師范生發放教師資格證。實施這種政策,將能很好地督促公費師范生認真學習。
事實上,教育部去年暑期已在教師資格證中單列了“全科教師”門類,當下只是在面試時有所體現。筆者認為我們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培養計劃”恰好可以利用機會成為試點。具體的做法可以是給排名靠前的農村小學全科師范生發小學全科教師資格證,靠后的自己考;也可以是班級綜合排名(高校的綜合評價,包括學分績點、教學技能達標等)前百分之多少的可以允許其大二下學期參與教師資格證考試(給提前達到標準者多次考試機會),大三上學期允許一定比例的“達標者”參加資格證考試,表現不好者到臨近畢業才允許其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如此,各師范院校農村小學全科師范生就能從大一開始在班級形成適當競爭氛圍,而不是由畢業前的一兩次考試決定命運。這種情況下,也可以將師范專業認證(公費師范生的臨時性政策擴增現狀也很難讓其與其它師范專業一樣迎接評估)可能造成的壓力提前分解給在校農村小學全科師范生,師范院校的教師更重要的是做好師范生綜合素質評價工作,從而也能從“高利害評估”可能導致的“造假”中解放出來。
筆者通過與身邊的農村小學全科師范生交流,他們也比較認可為保障師范專業獨特優勢而實施的“分層獲得考試資格”設計,完成相關課程學習(達標)才能參加教師資格證考試也是國際慣例。這里面的挑戰是師范院校要建立一整套系列、客觀評價大學生是否有從教潛質的標準,而通過三四年的培養過程了解師范生是否具有教師素養也比當下的師范生招生、教師資格證考試、招教考試精準了許多。據了解,德國巴伐利亞州的教師資格證第一次考試成績就是由高等教育修業階段成績(占40%)和“州考成績”(占60%)組合而成,而這也是給予師范院校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權重的一種形式。類似操作,各師范院校的師范生相比非師范專業學生既有了專業優勢,也能在班級形成爭相學習的氛圍,而這個競爭對督促學習動機存在問題的農村小學全科師范生尤為重要。
注:本文為2018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地方高師建設教育智庫的現狀與對策研究”(課題編號:2018-ZDJH-208)的研究成果。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