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媛
【摘要】“全科生”在校學習期間要掌握相應的音樂理論知識和音樂實踐技能才能在畢業后順利開展農村小學音樂教學工作及相關的音樂活動。本文論述教師在開展“全科生”音樂教學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專業的具體要求,有針對性地進行音樂教學:注重基礎性和實用性相結合、強化實踐性教學、突出地域特色、滲透多學科知識。
【關鍵詞】“全科生” 小學教育專業 音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8)01A-0039-02
為了發展農村教育,國家近年來出臺了很多政策,地方政府也紛紛與高校合作培養適應農村教育發展需求的小學教師,很多地方師范院校定向接收和培養農村小學全科教師,我們將該專業的學生稱為“全科生”。全科生的音樂技能和音樂素養是其今后開展音樂教學的基礎能力之一,各個培養院校非常重視對全科生音樂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筆者所在的學校作為全科生的培養單位之一,我校從學生入學開始就為該專業的學生開設了相應的音樂課程作為必修課,以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和音樂技能。
在對該專業學生的教學中,筆者發現:大部分全科生來自農村地區,由于農村地區基礎教育中音樂教學的欠缺,大部分學生的音樂底子薄弱,而他們在大學學習的時間有限,要學習的科目多,音樂學習的時間相對緊張。針對這樣的情況,筆者認為在全科型小學教育專業的音樂教學中可以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結合下面的一些內容進行教學,以便更有效地提高學生在音樂課程學習中的有效性。
一、注重基礎性和實用性相結合
該專業的學生音樂基礎弱,所以教師需要幫助學生打好音樂基礎。同時,學生畢業后馬上就要走上農村小學的教學崗位進行音樂課的教學,學生需要對如何將他們所學知識進行實際運用有一定了解。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音樂課程的教學時將基礎知識和實用性的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讓學生既在學習中掌握音樂學科的基礎,又能夠學到實用的內容——小學音樂課本中的歌曲及相應知識點。
例如,在學習視唱中的有關十六分音符的內容時,教師可以選取現行小學音樂課本中的歌曲《哇哈哈》來進行視唱練習。首先,教師讓學生通過該曲的曲譜來學習十六分音符,當學生掌握了十六分音符的節奏特點后就可以進行視唱了。教師將這首歌曲的旋律作為視唱曲讓學生進行練習,既可以讓學生掌握好基礎的節奏型練習,又使他們學會演唱這首歌曲的旋律。
在學習拍子的圖示時,教師也可以讓學生練習小學音樂課本中的歌曲。如在講授三拍子的圖示時,我們讓學生通過學習歌曲《小白船》來進行練習,因為這首歌曲是典型的三拍子旋律,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掌握三拍子圖示的同時也掌握歌曲《小白船》的打拍要求,學會在具體的歌曲中打好拍子。
這樣的教學形式,可以使學生在學好音樂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對今后從事音樂教學的內容有較為深入的認識,為學生今后進行音樂教學打好基礎。
二、強化實踐性教學
音樂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音樂課程的教學要通過聆聽、演唱、表演實踐等方式來進行。全科生的音樂基礎較弱,只依靠教師的講解、示范無法快速提高他們的音樂學習能力。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通過不同的教學實踐來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讓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和創造力。
比如,在合唱指揮訓練的教學中,我們不僅教會學生如何唱歌、如何打出指揮圖示,還讓學生以集體合唱、個別指揮的形式進行課堂教學。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進行合唱練習,每組推薦一名學生進行指揮,這樣一來,每名學生都有實踐的機會。教師對合唱和指揮的內容進行講解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排練合唱來加強實踐,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理論知識;當學生對合唱的排練、演唱要求及指揮要求有了切身的體會后,他們對這個教學內容也會有深刻的印象。與此同時,學生在合唱和指揮方面的實踐能力也得到提高,為他們今后開展合唱教學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欣賞教學中,教師可以在傳統的聽賞教學模式中加入實踐環節,如在進行打擊器樂欣賞教學時,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學習、體會各類打擊樂器的音色特點,再讓學生觀察不同打擊樂器的材質和構造,讓學生分析、總結樂器音色與其材質、構造之間的關系,最后可以讓學生利用生活中常見且易獲取的各種材料制造簡易樂器,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打擊樂器的印象,又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
三、突出地域特色
我們招收的全科生來自廣西各地,對學生來說,具有廣西地域特色的音樂更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廣西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教師可以在教學中滲透獨具地域特色的地方曲藝和少數民族歌曲元素。
在進行民間音樂欣賞教學時,教師可以介紹廣西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節日活動,如“三月三”。壯族人民愛唱山歌,每到“三月三”便會聚到歌圩上對歌,以歌會友、以歌傳情。同時,在這個節日里,家家戶戶做五色糯米飯,以求五谷豐登。教師可以讓學生先了解壯族在“三月三”的風俗文化,再欣賞壯族的山歌,了解山歌的語言、旋律特點,最后學唱其中的一段。由于學生在平時已對壯族文化或音樂有或多或少的了解,有的學生還會說壯語,學唱壯族山歌更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將壯族的民族文化融入教學也讓學生對廣西的壯族民俗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學習戲曲曲藝內容時,教師可以選擇在廣西流傳較廣的曲藝形式進行教學,如流傳于桂林及其周邊地區的“漁鼓”。在學習這個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學習演唱漁鼓片段;漁鼓是用桂林方言來演唱的,學生大多熟悉桂林方言,能很好地理解漁鼓歌詞的內容和語言的特點,學生的積極性極高。
在感受這些具有地區特色的音樂文化的同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對民族音樂的熱愛;同時,也有利于學生畢業后在本地區開展相應的音樂教學活動。
四、滲透多學科知識
音樂與很多學科都有或多或少的聯系,特別是與美術、舞蹈、朗誦、文學等學科關系更為密切。因為全科型小學教育專業要培養具有更全面的學科知識的學生,因此,我們在進行音樂教學時可以滲透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內容,讓學生在更好地理解和學習音樂的同時對其他學科的知識也有更深入的體會。
聲樂與朗誦,它們雖然是兩種不同的藝術形式,卻都以人的聲帶作為發聲手段來表達情感。我們在進行歌唱教學時,可以借助朗誦來幫助學生理解歌詞含義、把握語音語調的高低、掌握歌詞的節奏。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歌曲的情感從而更好地進行演唱,又使學生的朗誦能力得到鍛煉和提升。
音樂和美術也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發揮美術對音樂的獨特詮釋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音樂欣賞教學時,欣賞完一段音樂后,教師讓學生通過繪畫來表現自己對此段音樂的理解。這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又提高了他們的繪畫能力,用繪畫來體現音樂、在音樂中創作圖畫。這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掌握音樂知識的同時更熟悉其他學科的知識,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總之,農村小學全科教師的培養是我國教師培養的一項重大舉措,它對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我校教師在開展音樂課程教學時應該多思考有益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的音樂能力發展,使他們在畢業后勝任農村小學音樂教學工作,成為推動農村音樂教育發展的主力軍。
注:本文系2016年度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全科型需求下的小學教育專業音樂教學研究與實踐”(編號:JGA201606)階段性研究成果。
(責編 劉小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