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開展以來,推動了我國青年文學的發展,開始以思想、政治、經濟、階級等方面為題材進行文學創作,為新中國青年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此,筆者對新中國青年文學的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提出了有效的建議,以供相關學者進行參考。
關鍵詞:新中國;青年文學;發展對策
引言: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政治、經濟越來越穩定,我國不斷加大了新青年的培養力度,以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主要是因為青年思維活躍、朝氣蓬勃,當在某種條件下與文學結識后,會激發青年的創作熱情,從而形成一種特定的文學現象,對社會的思想、意識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一、新中國青年文學的發展因素
(一)政府的重視
青年文學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下都得到了快速發展,主要因為青年是國家發展、建設的主力軍,是重要的人才資源,掌握先進的技術理念和思想。因此,在各個時期都得到了國家的重視,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青年文學的發展情況,并派遣茅盾、老舍、胡耀邦等文學界、政界精英創辦“全國青年文學創作者會議”,鼓勵青年學者參與到文學創作中。在隨后的時間里,政府多次召開青年文學創作活動,能有效激發青年的創作欲望,為新中國青年文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人才培養機構的發展
青年文學的發展離不開老一輩文學家的培養與教育,他們熱心輔導青年學生,為我國培養出了許多青年文學人才。例如,茅盾、巴金等文學家、作家,深刻認識到了培養青年文學人才的重要性,多次開展文學講座、收徒教學等活動,培養了大批文學人才。同時,在1950年,中央文學研究所成立,并在1984年更名為魯迅文學院。在近70年的時間里,魯迅文學院在培養青年文學人才方面有突出的貢獻,為我國培養了大批的文學碩博人才,為新中國青年文學的發展打下了教育基礎[1]。
(三)少數民族文學家與女文學家的興起
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中國民族飽受戰爭之苦,對民族文學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而新中國成立以來,黨中央不斷加大了少數民族的扶持力度,培養了一大批少數民族青年文學人才,如伍略、周民鎮、蘇曉星等,推動了我國青年文學的發展。同時,新中國成立后,社會思想發生了改變,開始追求男女平等,為青年女作家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并在新中國青年文學舞臺中大放光彩,如陸星兒、畢淑敏、嚴歌苓、冰心、瓊瑤等。大多數作品中都對女性進行了探索,轉變了傳統青年文學男性視角的統治地位,并迅速引起了強烈的反應,推動了新中國青年文學的繁榮發展。
二、新中國青年文學的特點
(一)抒發革命情感,宣揚愛國主義精神
文學作為一門藝術,其作品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新中國成立前后,我國政局動蕩,社會治安較差,人們生活在水深火熱的環境內。但礙于當時政治的壓力,很多青年將自身的革命思想、對中國的美好希望以及新生活的展望等融入文學作品中,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創造出了很多佳作,如《閃閃的紅星》、《敵后武功隊》等多部作品。同時,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黨最終取得了抗戰勝利,開啟了新中國的歷史篇章。在這一時期內,新中國青年文學大多以抨擊反動派、贊揚共產黨為主,并對當時的先進青年、先進女性等進行宣揚?!都t色娘子軍》這部作品還被翻拍成了電影,在全國范圍內廣為流傳,向社會傳播了女性的光輝與偉大。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等尚未穩定,又要進行抗美援朝戰爭,以維護國家的尊嚴和利益。因此,在這一時期,又涌出了大量的青年文學作品。其中,陸柱國的《上甘嶺》廣為流傳,不僅將上甘嶺戰役描繪了出來,更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員、中國軍隊不怕困難、不怕艱辛、不怕犧牲的高貴品質,能有效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推動了新中國青年文學的發展[2]。
(二)續寫人民生活變化,謳歌祖國強大繁榮
新國成立之后,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各經濟領域得到了快速發展,資源產業是當時社會經濟的主要收入。對此,通過石油、煤礦的開采帶動了周圍地區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快速的提升。很多青年學者看到祖國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都希望通過文學作品來展現這些變化。因此,我國很多工人參與到青年文學事業中,通過詩集、散文等方式來表達情感,引起了社會人們的情感共鳴。同時,改革開放后,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較快,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快速提高,我國社會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一時期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作品,如《活著》、《創業史》等,為人們刻畫了一幅幅改革開放的繁榮寫照,以引起青年一代對改革開放的呼喚。
(三)愛情、理想與信念
新中國成立后,人們的愛情觀發生了改變,但傳統的“包辦婚姻”的形式仍然存在,一些有志青年追求戀愛自由、婚姻自由,與傳統思想進行對抗,從而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因此,很多青年文學者開始以愛情為主題的文學創作,如《結婚》、《紅高粱》等。這些青年作者大膽言談愛情觀,突破了當時的條框限制,幫助人們樹立了正確的愛情觀與價值觀。
隨著時間的發展,我國經濟發展較快,人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生活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尤其是政府組織的知青下鄉、文化下鄉、科技下鄉等活動,很多青年學者在充分體驗了的生活后,創作了一系列關于生活的作品,如《蹉跎歲月》等。通過作品來對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經濟生活進行思考,以表達自身的理想與信念[3]。
(四)創作手法多樣化
在新時期下,我國青年文學作品的創作形式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不再局限題材與內容的限制性,將傳統文化、地域文化、時代信息等融合在作品中,豐富了作品的表現形式。其中,“80后”、“90后”青年作者得到了快速發展,比較有代表性的人物包括韓寒、郭敬明等,將時代主義、人道主義、電影藝術等手法應用在了文學作品的創作中,使得作品超脫于語言文之外,表達更深層次的含義,有利于讀者享受到文學探究的興趣,推動了新中國青年文學的發展。
結束語:綜上所述,本文對新中國青年文學的發展因素進行了分析,主要是因為政府、文學家、教育機構等方面的支持,為我國培養了大量的青年文學人才。同時,筆者又對新時代青年文學的特點進行了分析,前面的三點以反映作品思想為主,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而最后一點則注重于創作手法的表現,形成了獨特的文學形式,共同推動了我國青年文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左軼凡. 作為燃料的青春及其表達——《新青年》雜志研究[D].復旦大學,2014
[2]高翔.1937:《新青年》文學轉型與爵青小說創作[J].社會科學戰線,2011(12):124-129.
[3]鐘磊. 《新青年》與五四啟蒙文學思潮的形成[D].湖北民族學院,2011
作者簡介:康任鵬,男,1996年,湖南長沙人,漢族,中南大學大四學生,信息安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