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出現了新媒體與教學融合的新趨勢,微課程以多媒體為依托進行教學,是一種具有簡短、清晰、主題突出、便于傳播和再利用等特點的新型教育模式。微課程是科技與時代共同發展的產物,將課程內容與知識點濃縮成用新媒體播放展示的微課程教材,非常適合輔助教師進行教學,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符合新課標的要求。
關鍵詞:微課程;歷史教學;應用研究
一、微課的含義及特點
微課指教師在課堂內或課堂外就教材中的重難點、疑點或某一技能等教學內容進行教學的方式,其特點是時間短、目的性強、針對性強、靈活方便、教學內容容量小、教學情景化強、主題突出、反饋快。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微課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補充與拓展,又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繼承與發展。教師可以將某一知識點或者比較抽象難懂的題目制作成簡短的微課視頻,將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并且使教學形式多樣化,方便學生的學習。學生可根據自身在課堂上掌握知識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自主學習,進而提高學習效率,更能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二、微課的制作
在微課制作中要遵循相應的要求,首先,是基礎微課模板。制作微課需要進行相應的課題選擇,基本方案的設計,相應素材的整理和匯總。由于時間和內容上的限制,教師要在微課中有針對性地講解一個知識點,并且要配合相應的案例,以保證微課的基本價值。其次,是微課的教學方法,對于微課內容的選擇要求教師進行獨立性的課題規劃,保證使用恰當的教學方式,將基本的課堂教學流程融合在實驗和討論中,保證整個微課理念的健全和體系的完整。最后,是及時的教學反思。教師在微課教學過程中,要對形式和內容進行及時的反思,保證能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教師要在微課教學后充分了解學生的吸收情況,從解決學生實際問題出發,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微課模式學好歷史課程。
三、微課在幼師歷史教學中的作用
(一)微課可對學生進行課前預習的學情調查。歷史學科特點便是信息繁雜,需要連貫性與記憶力。在微課程的學習中,學生可以根據微課課前預習的任務指示進行預習,在解決教師給出的問題的同時,自己也能發現需要教師幫忙解決的問題。教師能夠真正針對學生課前預習情況,制定教學策略,進行高效講解,讓學生思路清晰,全面理解歷史知識。
(二)微課程提高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觀看完微課后學生從中選取自己的薄弱點、興趣點,進行下一步的學習。針對薄弱點或者興趣點,學生可重復觀看,也可與教師交流,這樣利于強化學生的吸收。真正達到了學生是課堂“主人”的效果,師生進行交流互動,讓學生擁有自己的思想觀念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微課不僅強化了課堂教學效果,還為課后鞏固提供了有利條件,學生可通過課后觀看微課程進行知識鞏固,有利于學生跟上教學進度。微課程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教學時間不足時教師對于習題只對答案的教學不足,讓學生的習題疑惑得到及時解決,以此提高學生解題能力。
(三)微課過程中提高了教師整體水平。通過微課制作可以提高教師把握重點、制作教學視頻的能力。在制作微課程視頻前要求教師把握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再選擇學生易接受的方式進行設計,實現自我提高。提高教師引用史料的能力,歷史教學離不開引經據典,常涉及大量史料的篩選,而微課僅6分鐘左右,需要濃縮精華知識,這要求教師選用最具代表性的資料進行解讀。提高教師表達能力,教師不僅要表達流暢,而且要講解清楚透徹,要求其對所需的講解話語進行嚴密組織和精心潤飾。豐富教師知識積累,全面透徹地對學生遇到的問題進行講解。
四、微課程在幼師歷史教學中的應用
(一)利用視頻導入課堂教學。可以在學生的課前準備環節,播放一段與本堂課要學習的教學內容相關的視頻,讓學生在感受優美畫面和聲音的同時,自覺地安靜下來,并快速地進入到教學情境當中。比如在學習《輝煌燦爛的文學》時,可在網絡上下載了歌曲《在水一方》的MV,這首歌曲曲調優美、歌詞委婉細膩,美妙的歌聲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起來,學生從詞曲中感受到中國五千年文化的博大精深,極大地調動起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上課過程非常順利,學生的表現也非常精彩。
(二)促進內容與細節上的融合。教師要在微課講解過程中保證微課內容和實際教學內容的高度融合,形成具有針對性的微課課件,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課程體系,并在滿足學生興趣的同時充實教學內容。例如,教師在講解《辛亥革命》時,要在微課課件中將辛亥革命的發生背景進行內容的整合,通過微課課件將整體脈絡整理出來。教師上課時要注意教學細節的把握,利用啟發式的教學手段促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良性互動,鼓勵學生對課程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保證學生在教師宏觀引導的基礎上完整地內化知識點,并順利吸收教師對于課程內容細節處的講解。
(三)運用微課引導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突破教學重難點。微課最為明顯的特點就是“微”,通常控制在5-10分鐘間,簡短精練,教師在錄制視頻時要十分注重內容的“精”,特別突出對某一知識點的講解與歸納。教師在設計微課的過程中要重視對歷史問題的研究與分析,將抽象的課本理論知識形象化,進而突破教學重點。以《百家爭鳴》為例,教師可以針對此問題設計微課,其中穿插動畫設計,展現那一時期的社會背景,便于學生理解社會大變動是出現百家爭鳴的根本原因這一知識點。
(四)運用微課復現歷史場景,加強對學生的歷史情感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歷史學科中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基礎。如在教學《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成就》一課時,可向學生展示中國古代的輝煌成就,這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進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教師可以通過制作以“四大發明”為主題的微課,向學生充分展示四大發明嚴密的制作流程,使其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四大文明的偉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五)注重知識細化的講解,關注微課的互動與交流。進行微課設計時,教師應從整體和宏觀出發,把教材中的知識點進行細化,并將相關的內容錄制成系列微課專題,這些專題可以以時間、事件、人物等進行細分和歸類,這樣學生就能更好地掌握微課的內容。在設計和錄制微課的過程中,要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和學生互動與交流,不但可以使學生消除疲勞感,還能讓學生更好地回顧一下已學過的知識,以提高效率。
參考文獻:
[1]李傳緒.淺談微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新課程,2015(33)
[2]穆曉紅.微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作用[J].現代教育技術,2017(14)
[3]韓珍.高中歷史教學中微課的制作及應用初探[J].教育信息技術,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