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香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新的課程理念正在逐漸更新著教師的教學觀,情境化教學也越發得到教師的關注和重視。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必須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情,課中有境”。為此,在高中教學階段,尤其應創設有效的情境或生動的學習環境,以充分挖掘學生的探索與創新潛能,使學生真正“卷入”教師所預設的有效教學活動中。與此同時,還應使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技能與相應的數學思想及數學方法。
關鍵詞:情境化;非情境化;關系;高中數學
一、高中數學情境化教學的含義
所謂的高中數學情境化教學,就是指教師在高中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有目的的引入或者去創立一種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且具體的場景,為學生提供各種真實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與現實經驗關系密切的條件下學習,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一定的感官體驗,幫助他們理解教材所要表達的內容,并使他們的各項心理機能能夠得到很好的發揮,促使教學過程變成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激發學生向知識領域不斷探索的教育思想。情境化教學它包括“情”與“境”兩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扒椤敝傅氖乔楦?,師生之間、學生和學習對象之間有著充分的情緒互動,帶有感情的積極投入學習過程中?!熬场敝傅氖且詫W生的生活實際為基礎,創設相應具體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情緒的優化的環境。
二、教學情境化與教學非情境化之間的關系分析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教學的中心,是知識意義的主動構建者。無論是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都應圍繞學生進行,不然,就跟傳統教學沒什么區別了。
與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相適應的建構主義教學設計思想和傳統教學設計思想最大的不同在于:傳統的教學設計自始至終是圍繞著教師如何教而展開的,而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則主張教學設計應圍繞學生如何學而進行。特別強調:“情境創設”“協作學習”和“學習環境”的重要性。因此,在運用建構主義的理論和教學指導思想指導教學設計時,教師應著重考慮:如何通過適當的學習活動,創造問題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首創精神和自主意識,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中心”,選擇什么樣的教學方法和學習途徑,使學生能夠“自由探索”“自主學習”,有效地利用各種工具和資源實現“意義建構”的教學目的。顯然,建構主義的教學設計思想(即情境化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設計思想是更加適合當下高中數學教學。
(一)情境化教學與非情境化教學兩者之間的比較。
1.優點比較 :
情境化教學:易于激發學生興趣與學習動力,發揮學生主動性、創造性,活躍課堂氣氛,顧及學生個性發展。
非情境化教學:省時,適合集體化教學 ,知識的組織較為系統化。
2.缺點比較:
情境化教學:費時,難以控制教學過程,對老師的素質要求較高;不夠靈活,特定的問題只能用特定的方法來解決;很難將問題所涉及的全部知識進行體系化;獲得的技能很難適用于不同文脈的狀況。
非情境化教學:難以發揮學生積極性和實行層次教學,氣氛枯燥,易造成填鴨式教學;易導致學生缺乏學習動機,學生們常常會因不知道“學習究竟是為了什么”而迷失方向;缺乏現實感,不知道怎樣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去;學到的抽象只是如果不使用,就會忘記。
三、關于高中數學認知和學習的情境化與非情境化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應杜絕重形式不求實質的數學情境化設計。
情境設置應該是與學習內容緊密相關的,體現數學本質的,意在引發學生思考的東西,而不是那些脫離學生實際的或遠離數學本質的東西。根據筆者近幾年所接觸到的一些情況看,那些貼標簽式的、主觀生造與實際相悖的情境設計不是數學課堂需要的。此外,以現實背景為素材的情境設置也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并不是所有的知識點都需要,例如,筆者曾見過不少“負數乘以負數為正數”的教學情境設計,無一例外都很牽強甚至繁瑣,與其如此,又何須強加一個“情境”呢?
(二)情境與情景,這兩者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從內涵看,情境與情景,前者宏觀,后者微觀;前者包容量較大,內涵更豐富,常常處于動態,具有過程性,而后者僅僅是問題的一個背景素材。就來源看,后者一般是數學問題的現實生活素材,而前者除了可以來自現實生活外,也可以來源于數學自身和探究中引發的新的情境,即數學情境并不局限于現實生活素材。一個好的數學情境,應該是有鮮明的目標指向,能融數學教與學為一體,具有數學教學活動的內驅力,并使數學課堂具有自我生長性的立體的環境。
(三)注意把握生活化情境的去情境化
生活化情境是數學一般化表達的具體呈現,它們的關系是“多對一”的關系,即定律的基本模型對應于很多個生活原型,因此生活情境創設具有潛在局限性:除提供的情境外,學生容易忽視其它經驗。但課堂教學我們一般在諸多情境中選擇一個導入課程,客觀上造成學生對其它經驗的忽視,從而視野狹隘,不利于對概念的理解,也不利于課堂的動態生成。因此我們非常有必要快速去除情境,抽象出數學結構模型,從邏輯角度去探索隱藏在結構化表達中的數學內在規律——當然這僅是數學化內涵的一部分。
我們從生活化情境引入,但目的并不在于解決這個生活問題,而在于借助這個具體情境解決一類、更為一般化的問題,所以情境導入得到模型后,我們就應將著眼點由原先的現實情境迅速轉移到內在的深層次的數學形式研究上,即去情境轉入純數學研究。當然,去情境化并不意味著情境被完全拋棄,它在課堂進行中還是能發揮作用的。因為情境豐富的現實意義被形式化的數學表達式所完全拋棄后,不同學生尤其是中下生若碰到問題,試圖將形式化表達的或具體式子賦予具體意義時或許會主動聯系先前情境來解釋或重構,這都說明情境依然在悄無聲息的發揮作用。但問題的另一方面是這種“多對一”關系意味著學生的逆向嘗試極有可能會失敗,特別是碰到小數或分數的情況。
總之,相對于非情境化教學,情境教學是最適合如今的高中數學教學,其教學方法有很多很多我們老師應積極的總結教學經驗,不斷探究和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努力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王門鋅.高中數學情境教學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1(20)
[2]陳澤民.淺析利用情境教學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J].新課程(教研),2010(11)
[3]王丹峰.淺談高中數學情境教學[J].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