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
摘要: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有內部凝聚力的文化,是文化科學精神的體現。同時也是我們中國人民精神素質的體現。加強幼兒的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我們必須加以重視。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從幼教開始著手,讓燦爛的中華文化長流不惜!
關鍵詞:幼兒教育;傳統文化;融入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我們從事幼兒教育工作,應該深刻認識到幼兒教育中傳統文化融入的重要及肩上的重任,在與幼兒進行教育溝通過程中,將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運用到與幼兒的交流中來。幼兒的健康成長,不是靠說教,更多的是靠熏陶。在幼兒教育活動中滲透著我國勞動人民的結晶,表現出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如何能夠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幼兒教育工作中呢?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淺述。
一、以培養幼兒對傳統文化的興趣為基礎
培養孩子們對于傳統文化的興趣,是長時間耳濡目染的結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所以要讓孩子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從而培養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興趣。
首先,要營造傳統文化環境。幼兒對于某個事物認知,往往是從視覺上開始的,所以濃烈的氣氛渲染能讓他們去感受、想象、發揚和創造。我們可以在走廊、樓梯轉角及專門的活動區域擺放相應的表現民族文化的手工制作品,如:花燈、剪紙、京劇臉譜及古詩詞展板等。
其次,結合幼兒的學習特點,在玩中學習傳統文化。我們每天都會組織幼兒進行各種活動,然而卻很少有人注意其實幼兒在進行活動時并沒有什么具體的、偉大的、直接的目標。他們就是玩,因為玩符合他們的興趣、符合他們的內在需要。幼兒把什么都當成玩,當然,學習也成了玩,他們在玩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技能,養成一定的品質。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的,幼兒要通過具體的實物和自身的活動進行學習。因此,幼兒主要的活動是游戲,他們以玩的方式進行游戲,在游戲過程中,從嘗試對物體的實際操作發展到表現事物的意義。我在組織幼兒游戲時,有意識地把民間游戲滲透在幼兒的游戲中。如語言游戲,我和幼兒玩童謠誦讀、繞口令、問答游戲等;體育游戲時,我和幼兒玩跳房子、丟手帕、吹泡泡、跨大步和石頭人等游戲,使幼兒既體會到傳統游戲的快樂,又豐富了運動技巧,有效的發揮了身體運動的潛能。中國民間玩具花色品種繁多,制作材料龐雜,各種物質幾乎都可以被用來制作。我們在提供材料時,把玩具和材料一體化,材料既是玩具,也是學具,從而體現游戲、學習一體化,寓教于樂。例如節令玩具,民間指特定節日中的應時玩具,通常具有較強的時間性,與民俗活動緊密結合,是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元宵節所用的花燈;春節所用的鞭炮、煙花;端午節所用的香包;清明時節所用的風箏等。通過這些節令玩具,不僅讓幼兒了解了一些節日的風俗、意義,而且在玩的過程中發展了能力。
二、以嚴謹的教學理念和特色教學方法為有效途徑
(一)突出傳統知識的民族特性
我國傳統文化中有許多優秀的成分。幼兒民族文化教育應充分展現這些民族精神,使之內化為幼兒的個性特征。比如,前面提到的傳統體育類游戲,其實幼兒到現在還在玩。特別是在農村,還有各少數民族玩的游戲也有很多孩子玩。應該推薦、介紹有價值的兒童傳統游戲,比如智力七巧板、棋類、九連環等,廣為宣傳,演示給孩子們看,引導孩子去玩,繼承一些好的游戲文化。另外,我們也要對傳統游戲加以創新,使它蘊涵著更大的科技含量,能夠創造一些新的游戲。所以,幼兒園應該重視傳統游戲,發展傳統游戲。因為它對孩子來講,無論是開發智力,還是娛樂、強健體魄,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以古代今,求實創新
當代的民族文化比歷史上的民族文化更豐富多彩,進步昌明和鮮活可感,教師應從現實生活中可感知的民族文化因素入手,擇其精華,對幼兒進行民族文化教育。涉及某些文化的淵源由來時,教師方可采取追憶歷史的方法。就是可向幼兒介紹中國當前的飲食、服裝和節日文化等。涉及幼兒自身的文化,如兒童食品、服裝、玩具用品、游戲交往、文娛活動等,應將其作為重點及時教給孩子,讓孩子共同品評,以提高孩子對兒童文化的辨別力,引導孩子的文化消費。幼兒民族文化教育應以培養幼兒的文化創新意識和能力為目標,應務實,使之充滿時代感和生活氣息。教師從現實生活中可感知的民族文化因素入手,擇其精華,對幼兒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三)整體設計、綜合實施
幼兒民族文化教育應融入幼兒的一日生活和各教育活動領域中。在健康領域,可進行民族武術教育,也可對孩子進行飲食文化教育,介紹中國的筷子文化和西方的刀叉文化;在藝術領域,可對孩子進行民族音樂、舞蹈、繪畫、手工、雕塑、建筑等綜合藝術教育;在科學領域,可向孩子介紹現代生活中的科技產品、民族品牌;在語言領域,可進行民族神話、寓言、歌謠等文學藝術教育。中國的古詩文兼跨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疇,凝結前人對于人生、社會、自然萬物的文化現象,閃爍這中華民族的所特有的精神基因,任何一個人都會從中受益無窮;在社會領域,可進行社會風俗習慣、規章制度等方面的教育。
三、以提高幼兒教師自身的傳統文化修養為輔助
幼兒各種素質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成人的言行對幼兒的影響常常比課堂教育的作用更為重要。幼兒園教師對幼兒來說是具有權威性的成人。他們的言行舉止對幼兒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幼師良好的傳統文化素養應體現在:自身對于傳統文化的熟識、理解;在教育過程中對孩子滲透方式的多樣化;關心和耐心照顧每個幼兒,尊重幼兒,對待工作的自覺性和責任感,具有良好的師德等方面。
四、以教育部門的大力倡導為導航
如何繼承我們的傳統文化,這需要教育部門與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把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弘揚上升到國民素質整體發展提高的戰略高度,合理改革現有的教育體制和教育培養目標,加大對傳統文化的宣傳和保護力度,鼓勵人們去學習傳統文化,努力創造一個有利用傳統文化繼承與發展的社會環境。我想只有這樣,中華民族的根基才能更加牢固,中華民族的靈魂才能永存。
加強幼兒的民族傳統文化教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我們必須加以重視。繼承和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從幼教開始著手,讓燦爛的中華文化長流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