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健
【摘 要】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促進民族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發展規劃》中,“促進經濟跨越發展”作為其中重要一章,不僅是民族地區發展的主要途徑和目標,而且對于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就目前而言,民族地區就業呈現出新的特點,就業人口有所增加,就業結構得到優化。但是仍然存在與跨越式發展不相適應的問題。本文基于跨越式發展理論,從民族地區就業現狀的分析出發,討論民族地區就業方面存在的問題,基于這些分析,文章最后提出民族地區就業問題得以優化和調整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就業問題
一、問題的提出
與常規的發展路徑不同,民族地區的發展是當民族內部具備一定條件時,在外部因素的刺激和推動下所進行的快速發展。即生產力水平落后的民族地區為縮小與發達地區的發展差距,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借鑒、吸收和引進經濟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用較短時間就走完其他地區用較長時期走過的階段,或是跨越某個或者若干個經濟發展的常規階段,實現發展速度和水平的整體的飛躍式的提升。
從整體來看,我國民族地區主要分布于西部。目前,西部民族地區仍處于工業化的初級階段,經濟發展水平較低,具體表現在基礎設施相對落后、人口增長過快而素質較低、產業結構單一等方面。根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共實現國內生產總值744127.2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53980元。而民族八省區地區生產總值85516.94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42612.875元,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云南省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最低,僅為31093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22887元。其中民族地區要想縮小與發達地區之間的發展差距,就必須運用跨越式的發展方式,以高于東部發達地區的發展速度,實現經濟的追趕。
一方面,民族經濟在跨越式的飛速發展中,基礎設施、產業結構、就業等方面實現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另一方面,仍存在不少與發展速度不相適應的問題。就民族地區的就業方面而言,在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就業總量的增加是連續性的逐步變化。而與其相對應的就業結構卻不是立即調整的。就業結構必須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穩定,這就造成在經濟總量提高和結構制度變遷之間存在一個很長的滯后期。因此處理好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與就業問題之間的矛盾,對于促進民族地區又好又快發展,是當前民族地區重要的現實問題。保障和擴大少數民族就業,能夠為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提供有利的人力資源保障。
文章基于跨越式發展理論,分析在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中所存在的就業問題。本文從后發優勢理論出發歸納了跨越式發展的理論基礎以及要點。隨后通過對新時期民族地區就業的特點和現狀分析,提出其與跨越式發展所存在的不相適應的問題。最后探討了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民族地區對于如何處理好跨越式發展與就業的矛盾問題的新思路和新對策。
二、跨越式發展理論的要點
跨越式發展是指一定歷史條件下落后者對先行者走過的某個發展階段的超常規的趕超行為。跨越式發展是經濟發展落后的地區為了縮小與發達地區之間的差距,依據自身現有的發展條件和優勢,通過吸收和借鑒發達地區已有的成功經驗和引進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科學技術,以效率優先的不平衡發展來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它不同于以往經濟發展常規、連續和漸進式的特點,而是一種超常規、突進、躍升式的過程,是在相對較短時間內就能實現常規經濟體需要較長時間才能完成經濟發展的目標。
跨越式發展是依據中國實際國情提出的理論,它源自于后發優勢理論,因此跨越式發展理論具有科學的理論依據。后發優勢理論是美國經濟史家亞歷山大·格申克龍(Alexander Gerchenkron)于1962年在總結德國、意大利等國經濟追趕的成功經驗之上所創立的。格申克龍將他所創立的后發優勢定義為:后發國家在推動工業化方面所擁有的,由其地位所導致的特殊益處,這種益處既不是先發國家同樣能夠擁有的,也不是后發國家通過自身努力創造的,而完全是與其經濟相對落后性共生的。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講,后發優勢指經濟發展落后地區利用知識經濟和新技術革命的成果,把國際國內有利的發展因素同自身發展優勢相結合,跳過某些傳統的經濟發展階段,使其經濟增長和結構優化趕上甚至超過一定水平,達到超常規發展。
跨越式發展與后發優勢理論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必然聯系。但后發優勢不等于跨越式發展, 后發優勢只是跨越式發展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世界上落后國家和地區依然很多, 它們都沒有能夠跨越式發展起來。因此, 必須清醒地認識、尋找、發揮自身已有的優勢, 創造并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 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跨越式發展的充分條件。
三、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中的就業現狀
隨著新中國成立以及改革開放以來民族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民族地區的就業呈現出了新的發展特點,如就業總量的持續性增加,就業結構有所優化,就業途徑得以擴展等。但是在民族地區就業現狀中也存在不少問題,這些問題有著不可避免的歷史和現實原因。
經過分析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認為民族八省區的就業趨勢是較為樂觀的,少數民族人口的就業形式也呈現出了關的趨勢,主要體現在近10年的就業總人數逐年增多,就業人口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就業結構得到優化。
(一)就業總人數逐年增多
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顯示,在近十年間,民族八省區的總就業人數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由2006年的總就業人口10126.04萬人逐年增加到2015年的11286.25萬人。2015年年末實現就業人數達到11286.25萬人,比上年凈增110.49萬人。由此可見,民族地區總就業人口有所增加,整體就業形勢呈現出樂觀景象。
(二)就業人口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一個地區的勞動力資源和人力資源水平是支撐該地區發展的最重要的稟賦之一。一方面,人口的數量及集聚程度是決定本地市場大小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勞動力和人力資源水平是實現現代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之一。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民族地區的人力資源水平有了較大的提升。根據普查數據計算,6 歲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2010年民族八省區人口合計為8.06 年,較2000 年的6.96 年增加了1.1年,其中男性人口由7.52 年提高到 8.41 年,增加0.89年,女性人口由6.36年提高到7.68 年,提高1.32 年,可以看出民族八省區人口受教育程度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人力資源水平提高的另一個表現就是文盲人口的大幅度下降。
(三)就業結構得到優化
民族地區以農牧為主,其就業人口傳統上也主要分布于第一產業,特別是對于西部民族地區而言,農牧業、種植業是其最主要的從事行業。根據民族八省區統計局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來,2006年到2005年這十年間,民族地區的就業人口在三大產業中的分配較之過去變得更加合理和均衡。
四、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中存在的就業問題
上一節的分析表明,我國民族地區的就業狀況在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中呈現出新的樂觀的發展態勢。但是在總趨勢向上發展的過程中,民族地區的就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就業壓力持續偏大、就業結構變化滯后于產業結構的變化、勞動力受教育水平整體偏低等方面。
(一)就業壓力持續偏大
民族地區勞動市場的勞動力總量大,但是對于相對落后的民族地區來說,經濟發展水平低,經濟總量在整個民族地區中的份額不斷下降。因此,目前少數民族聚居區能夠提供的就業崗位是有限的。其次,目前存在的人力資源供給與社會需求不匹配更加增加了民族地區勞動力的就業壓力。引發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跨越式發展以技術性人才為主要需求,但是民族地區勞動者素質技能普遍處于較低水平,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對于高新技術型人才需求之間不相匹配。最后,從整體來看,民族地區勞動力的就業層次偏低。絕大多數少數民族勞動者以從事的行業技術含量較低,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這樣一種低端就業在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的進程中遲早會面臨被淘汰的困境。
(二)就業結構滯后于產業結構
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低,是跨越式發展中經濟結構變化的特征之一。上世紀50年代以來,我國及各地區選擇的是重投資、重重化工業發展超戰略,在這種戰略下,資本密集型產業得到快速發展,結果是就業不足。民族地區基于資本密集型優先發展的趕超思想影響很大,限制了對勞動力的吸納。
此外,民族地區仍存在大量就業勞動力集中于國有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等公有制企業中,這為跨越式發展優化少數民族人力資源配置、提高勞動者職業素質技能、以及豐富勞動者就業渠道帶來挑戰。
(三)勞動力受教育水平整體偏低
民族地區人力資源整體受教育水平偏低就是指在民族地區范圍內的少數民族就業者創造財富和價值的教育、能力、技能與全國平均人力資源水平存在差距。這就從主體上阻礙著民族地區就業的實現和跨越式發展。民族地區勞動者受教育程度低,一方面是由于民族地區發展起步較晚,存在歷史欠賬,另外也是受到民族地區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等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還體現在,民族地區勞動者接受職業培訓更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就業者在職業水平上與漢族就業者存在差距。
五、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中解決就業問題的途徑
(一)提高勞動者整體的素質技能
勞動力是生產中的唯一能動因素,突破人才約束,實現人力資源的加速積累是民族地區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的先導和可持續條件。實現人力資源加速積累的主要途徑是教育。民族地區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超常規發展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培養不同層次的各級各類人才,實現人力資源水平的快速提升,為民族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發展多層次教育,如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等,緩解民族地區人才不足、結構性短缺的矛盾,滿足勞動力市場的需求。
(二)促進就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相適應
發展民族特色農業,實現農業多種經營作為首要途徑,努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民族地區農業產業化和農村工業化程度較低,長期缺乏對農產品的精加工,沒有很好實現農產品的附加增值,應該用工業思維來謀劃民族地區農業的發展,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基地建設,延長農牧產品的產業鏈,做大做精農牧產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提高民族地區農牧產品的附加值,切實提高農業產值,增加農業對農村人口的就業吸附力。
民族地區還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特別是民族旅游資源,這對促進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促進充分就業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因此,要解決民族地區的就業問題,就要充分拓展以旅游業為支柱的第三產業的發展。
(三)扶持非公有制經濟,擴大就業載體容量
近年來,隨著跨越式發展過程中民族地區經濟結構改革,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的比重下調,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中的就業人數隨之下降,因此,要支持民族地區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從技術上對其進行指導和扶持,鼓勵民族地區現有的資金雄厚的非公有制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使其能夠充分利用優勢資源,在高新技術的支持下,發展深加工產業,切實促進產業一條龍發展,為民族地區提供越來越多的就業崗位。
【參考文獻】
[1] [日]速水佑次郎編著.發展經濟學:從貧困到富裕[M].李周譯.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1(2016.2重印).
[2]鄧光奇. 西部地區生產力跨越式發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
[3]牟本理.論我國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J].民族研究,2003(06):1-10+106.
[4]鄧光奇. 民族地區跨越式發展要處理好四大關系[N]. 中國民族報,2003-04-22(003).
[5]陳志良.生產力跨越式發展及其當代特點[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0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