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圖

摘要:一節數學課要結束時,精心的設計結尾,運用游戲化、生活化、開放化、趣味化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概括梳理、分析反思、提煉升華、拓展延伸,不僅能鞏固所學知識技能,強化學習策略和方法,還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 有意 注意課堂 教學結尾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結尾尤為重要,課堂結尾的優劣決定了這節課的成敗。好的結尾部分一方面會順應兒童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的特點,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新的課改理念。小學生往往比較好動,并且注意力保持比較困難,所以,在上課的最后幾分鐘,學生大腦皮層很容易疲勞,并且其注意力也比較的分散,學生的學習效率也比較低下。針對這種種現狀分析,如果我們能匠心獨運地設計一個科學且饒有趣味的課堂結尾,不但能夠對新知識進行鞏固,調節學生的疲勞,確保學習的時候能夠有興趣,這樣還能夠將學生求知欲望切實激發起來,讓學生的思想更加活躍,在比較輕松和愉快的環境中鞏固教學的實際效果。
數學課堂小結對于數學課堂教學來說,它既是這節課相關知識的總結以及延伸,還能夠給后續的學習提供知識基礎做好思想上的儲備。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的內容以及學生學習的目標,巧妙設計相應的課堂教學結尾,所起到的效果是非同一般且事半功倍的。教師常在課的開始設計過渡題,導入新課。因此,在課尾小結時也應讓學生運用新知識去解決過渡題,從而讓學生明白“學以致用”的道理。
引人入勝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畫龍點睛的結尾則使成功得以鞏固。如何才能使數學課的結尾更精彩,下面我就通過幾個案例加以說明:
一、游戲化,讓學生愉悅的接受學習
案例:在數學《因數和倍數的意義》的結尾時,教師設計了“動腦筋出教室游戲”。
師:下課前,我們一起玩一個游戲好不好?平時老師宣布下課!同學們都一起走出教室。今天,請同學們按要求離開教室。離場時,要說出一句與本節課內容有關的話給同學們聽,你這句話的對錯會決定你是走是留。如9號學生可以說:“9是3的倍數?!边@樣你就可以快樂的走出教室了,同學們,你們喜歡玩這個游戲嗎?當三分之一的同學都走出教室之后,老師靈機一動,改變了游戲的規則。此時,老師在板前寫出數字0.5,隨之說道:“學號是這個數字倍數的同學可以走出去”,于是,有幾位同學一下子沖到講臺前,隨即又慢騰騰的挪回到座位前。教師立即讓學生展開討論:這幾個同學為什么又回到座位去了?接著老師出示卡片3、5,相關學號的同學按同樣要求依次走出教室。最后,還剩下學號是1、7、11、13、17、19、23、29、31等同學。
師:你們都不想走呀!
生:因為我們的學號數不能被那些數整除。
師: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嗎?
生:老師你寫一個“1”就可以了呀!
師:真聰明!
師:回去和爸爸媽媽共同分享一下這個游戲好不好?
師:回顧一下如果老師第一張卡片就出1,哪些同學可以走?
生:全班同學都可以走。
老師拿出一張大大的1,笑著請最后一部分同學走出教室。
孩子們的天性就是愛玩游戲,教師能夠在教學中,利用新穎的有趣的游戲,作為數學課的結尾。這是一個能夠讓學生積極的參與探究、質疑、創造的教學活動。既鞏固了知識,又享受了數學思維的快樂。這一結尾,使思維不斷變化中的學生,真正進入一個新的思考境界。
二、生活化,讓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案例:學習“除法估算”課后,教師出示這樣的習題:“123個游客去旅游,如果租用限載30人的旅游客車,4輛這樣的旅游客車夠不夠?”
(一)尋求解決策略
你認為以下算法哪種既方便,又合理?
1.123>30×4
4輛這樣的旅游客車不夠。
2.123﹣30×4
4輛這樣的旅游客車不夠。
3.123÷4≈30(把123看成120)
4輛這樣的旅游客車不夠。
4.123÷4≈25(把123看成100)
4輛這樣的旅游客車夠了。
5.123÷4≈31(把123看成124)
4輛這樣的旅游客車夠了。
(二)組織選擇不同算法的學生進行辯論。
(三)為什么這個問題估算時只能估大?
數學課堂不是一個孤立的課堂,是一個與生活實際有著密切聯系的課堂。教者設計這樣的結尾,就是為數學課找一個生活的支點,讓數學回歸于生活,讓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讓學生在分析、比較中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讓數學價值時時體現在學生實際生活中并引發樂趣。
三、開放化,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案例:“認識分數”的結尾
出示題目:想一想,說一說,根據下面的圖形,你能想到什么分數?是怎么想的?
生1:根據這幅圖,我能想到分數1/2,陰影部分是長方形的1/2。
生2:根據這幅圖,我還能想到分數2/4,我是這樣想的,把長方形再橫著平均分,就是將長方形平均分成4份,陰影部分是2份,就是這個長方形的2/4。(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展示)
生3:我還能想的4/8,這個分數,我是在剛才平均分4份的基礎上,把每一份再平均分成2份,陰影部分就是4份,所以是這個長方形的4/8。(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展示)
師:你能得到什么?
生:1/2=2/4=4/8。
設計開放題的教學能優化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探索意識。在這個案例中,教者就為學生搭建了想象的舞臺。通過這樣的開放性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放飛,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不僅加深了對分數的認識,同時又為分數的基本性質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使學生的思維獲得了提高,個性得到了張揚。
四、趣味化,讓興趣成為激發學習動機的觸點
喜歡游戲是兒童的天性,也是引發兒童興趣的最好觸點。從而把游戲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去是非常有效的,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能夠比較放松,學生的興趣也能夠被很好的保持。
課堂結尾的鞏固練習是學生運用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如果把游戲融入鞏固練習中,就能重新喚起兒童的有意注意,激發他們主動參與練習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收獲成就感。例如教學《有余數的除法》一課時,我在練習中設計了“大灰狼和小山羊”的游戲。游戲規則是:大灰狼要吃小山羊,小山羊們必須團結起來,合力對付大灰狼。請9人上臺表演“小山羊”,其余的學生一起說:“大灰狼大灰狼幾點了?”我就說“2點了。”9個學生,每2人抱在一起,請其余的學生列出除法算式,9÷2=4(組)……1(人)。如上不斷變換“小山羊”的人數和點數進行游戲,其余的學生列出不同的有余數的除法算式。這樣教室又一次活躍起來了,學生捕捉知識的興奮點被激活了,熱情燃燒起來了。從而,學生不僅鞏固了有余數的除法運算知識,而且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思維的靈活性與敏捷性。再如:有一位老師在教授一年級上冊“猜數游戲”小結部分時,編了“小猴偷桃子”一個故事。
師:看到同學們這么有智慧,表現的這么積極,老師決定給大家講個小故事作為獎勵。有一天,一只小猴太餓了,就到處找吃的,正巧他經過一片紅薯地,看到滿地的紅薯他高興極了,于是他找來了一個大袋子裝了6個紅薯就往家跑,不料袋子是個漏的,紅薯“啪啪”掉出來2個。(師邊講故事邊貼板畫,并注明6個)同學們聽了這個小故事,你們能根據掉出來的紅薯和袋子中的紅薯列出兩個加法算式和兩個減法算式嗎?
生:4+2=62+4=66-2=46-4=2
(板書:4+2=62+4=66-2=46-4=2)
師:同學們想象一下,袋子已經漏了,小猴跑啊跑,那么接下來還會發生什么呢?
生:又掉下去一個。
師:你還能列出四個算式嗎?
師:如果還是如此跑下去,結果會怎么樣?
生:可能到家時就都掉沒了。
師:是啊,那你還能列出四個算式嗎?
師:同學們,你們想不想創編一下這樣的小故事?說一說這節課你都學到了什么?
這一過程的設計不但使學生收獲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而且,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也得到了提升與凝練。
總之,讓我們小學數學課堂領域積極地探索精彩的課堂結尾,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數學的無窮樂趣。
參考文獻:
[1]金櫻.鹽城市區幼兒園英語活動結尾環節存在問題的研究[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
[2]杭靜.初中數學教學結尾技巧瑣談[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03).
(作者單位:吉林省大安市月亮泡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