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摘 要:教育部在有關小學語文教育中明確提到了聚焦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這對小學語文教師來講是一個實踐性較高的要求。文章作者將通過理論分析和案例探討來詳細論述提高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主要因素和相關措施,并通過對成功的教學案例的觀摩來引出課堂實踐中值得注意的部分和應該加強訓練的部分,以期提高小學語文核心素養。
關鍵詞:小學語文;核心素養;課堂實踐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8-03-13
課題項目:本文系福州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規劃課題“基于語用的群文閱讀教學模式的研究”(FZ2015GH094)成果。
作者簡介:陳 勇(1967—),男,福建福清人,福建省福清市百合小學教師,一級教師,本科。
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講的是任何技藝的獲得都需要有堅持不懈的積累和練習,這在語文學習中是一個基礎性的學習方法。語文學習從根本上來說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和學生必須從初始階段就做好學習準備,要懂得接下來的學習過程是一個漫長而值得堅持的過程。
一、明確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法特點
很多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容易把語文看作一個重視背誦和記憶的學科,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更是強調學生對古詩詞和文章的背誦,而往往忽略了語文教學中的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部分。與數學和英語不同,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列舉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語文學習也是培養學生表達自我感覺和生活體驗的一個過程,其中的靈活性隨著學生生活體驗的豐富性而有所區別。從這個角度上來看,語文教學不能僅僅受限于教材的知識范圍,而應該將課外的學生生活體驗引入到課堂內部的教學過程中,使得每一位學生對于自身的生活體驗都有表達的欲望。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部分學生在進入社會后往往缺少清晰表達自身想法的能力,只能模糊記得學生時代被強制要求背誦的古詩詞和課文,甚至大部分的古詩詞和課文的深層含義到成年時才漸漸有所領悟。這種情況或許是人生階段所必然經歷的一種理解上的變化,但從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語文教學在初始階段的缺陷和不合理性。這些所有的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與小學語文的基礎性教育質量密不可分。
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的《懷念母親》這篇課文為例,該文作者謝亞萍以散文形式講述了自己對親生母親和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無盡的愛意,飽含深情地訴說著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因為親生母親過早離世且作者留學國外而與之相處時間不多,再加上留學在外而無比懷念祖國和國內生活,這兩份感情和這兩種關系在作者心中同等重要,沒有哪一種是會被忽略的,也沒有哪一種是更重要的。文章是從第一人稱角度來記敘的一篇自述性散文,值得學習的有文章中語言的巧妙運用,文章整體結構的層次分明和邏輯突出,以及作者在撰寫文章時的感情豐富和真摯誠懇。并且應該從這件事的日記形式和散文形式的記敘上來啟發學生對親人和祖國的感情,以及對自己人生中所經歷的、富有深情之感的記敘和描述。學生通過具體的課文學習來充分感受心理變化過程是人生成長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自己所經歷的體驗和心理感情分享給朋友或者同學和老師也是一種記錄生活的過程[1]。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并不能感受到這些深層次的部分,但往往存在一些生活體驗敏感而豐富的學生會體會到,這時教師應啟發他們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這就是一種很好的教育方法。教師應該站在一種平等的角度聆聽學生的分享和回應,并對其給出自己的解答,而不是總是站在講臺上教育學生聽課和聽話。在《懷念母親》這篇文章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自己放進一個交流的平臺,不僅要聆聽學生的故事,還應該用學生能夠聽懂的表達方式來分享自己的體驗,通過朋友式的交流來使學生感受到教師只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路人和陪伴者,而非灌輸者和教化者。
強調閱讀理解和自我表達以及深度思考應該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值得嘗試的部分[2]。以目前教學中的群文閱讀現象為例,群文閱讀就是一種新型語文教育模式下的發展成果,這種閱讀模式強調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通過圍繞一個討論點或者多個討論點來確定一組相關性較強的文章進行教學,從教學實踐上就體現了不受教材限制的一種模式上的創新,并且通過語文教師的充分討論和安排來確定要教學的文章內容。教師在選取文章的過程中就已經對文章的大致內容和意義價值有所了解,因此在后期的教學過程中能夠帶著自身對文章的深刻思考來進行教學。群文閱讀觀點性較強的特點,也有助于學生在接受基礎教育過程中不斷提高閱讀理解的能力,這也與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標緊密聯系:通過基礎階段的閱讀能力培養來強化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二、警惕語文教學中的技術化傾向
語文教學的課堂實踐中需要警惕技術化的教學傾向,一些以學習成績為導向的教師容易給學生傳遞這樣的信號,那就是一切的教育過程都是為了在考試中獲得好的成績,致使很多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貫穿著技能性的考試技巧的傳播而忽略了語文教育中最根本的核心素養的培養[3]。以小學作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往往重視對學生進行技巧性的訓練,包括指導學生如何寫作文的開頭和結尾,如何做到文章的前后呼應,等等。雖然這些技巧的訓練和培養有助于學生語文成績的提高,但是已經從根本上背離了語文教學的初衷,使得學生在寫作文時往往會拋棄自身的生活體驗而往編造和構造的方向發展,甚至這種故事的編造和構造還不是基于學生自身想象能力的表達,而是使用固定的寫作模板來進行固有的修改式的創作。這種教學模式的濫用會使學生在語文啟蒙階段的素養能力無法得到充分的開發,而是將這種技能性訓練體驗帶入到之后的中學語文學習過程中,長此以往會影響學生整體的基本人文素養。
三、重視課堂實踐中的交流和分享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長時間缺乏思考和表達能力的培養就會形成一種呆板和木訥的狀態,值得注意的是,這種狀態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不是學生的自我選擇,而是在固定的教育教學模式下自然形成的。這種狀態下的學習效果也是不盡如人意的,教師在發現這些情況后會采取一定的措施,例如強制性回答問題的方式,這種方式和方法看似是一種改善性措施,但存在很大的弊端,很多學生往往會抱有厭煩和逃避的心理,這與語文教育中核心素養的培養是極不相符的。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育的初始階段就要采取吸引學生學習和交流的教學方法,重視課堂實踐中學生的分享和表達,必要時可以從自身做起,來為學生分享自己生活中的一些故事來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學生在還沒有形成一定的性格模式前總是存在很多值得開發的潛力,而表達能力就是其中一種。教師需要學生去引導自主性學習的潛力開發,去理解和表達某種訴求。學生在學習階段的模仿能力往往是較強的,很多學生雖然并不能確定行為的意義和價值,但是在看到教師的某種行為后會產生一種想要模仿和學習的欲望,這也是為什么教育過程中要重視教師的言傳身教的教學方法。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核心素養的課堂實踐需要教師明確語文教學中的靈活性,以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要做到重視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做到言傳身教和啟迪疏導,通過正確而又有效的方法引導小學生主動學習,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才能為學生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
參考文獻:
[1]羅士琰,宋乃慶,王雁玲.基于實證的小學語文閱讀素養研究:內涵、價值及表現形式[J].中國教育學刊,2016(10):77-83.
[2]陳明貴.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7):39-40.
[3]田春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實踐和創新策略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15(6):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