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華
摘 要:小學階段的數學教育是后續義務教育與人格邏輯性能力塑造的基礎,更是學生在處理生活問題能力上的依據,有效的小學數學教育能夠順利開展,并將相關聯的知識點和生活基礎進行有益的延伸,是未來社會經濟與政策有效發展的前提,更是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根本。故而,有效的施行教育本身的目的,對當前社會而言具備著實質性的精神促進意義,從新課標中對于生活情境融合小學數學教學的思想作為中心,全面發展學生個性的創新意識才是社會人材核心塑造的關鍵。
關鍵詞:生活情境;小學數學教學;創新思考
生活情境教育是近年來新課標對于學生教學的基礎思考方向,以倡導將知識與生活相結合,一方面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對于知識使用的概念提升,另一方面更能夠做到寓教于樂,將有意義的教學理念進行融合,為將來教學環境的發展做出有力鋪墊。
一、生活情境教學創新對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
相較于傳統教學模式的落后,我國針對小學數學教學方面提出了更加先進性的指導要求,希望通過寓教于樂的模式,提供有效的教育空間完善小學在教學中,融合基本素質與生活知識體系架構的全面性。故而,生活情境教學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使用理念便應運而出,一方面通過新奇的課程情境獲取小學生對于數學教學的興趣愛好,另一方面針對生活信息架構和個人的素質提升有了明顯的成果。
但伴隨著情景教學的改革深入,教師對于教學和生活之間的把控逐漸出現脫節,促使小學數學對于情境教學的印象走入誤區,從而又步入了傳統應試教育的落后思想中。故而,開展有效的創新手段,促進生活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中具備完善且穩定的施展過程,對于未來教育模式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現有生活情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目標缺失
現如今我國小學數學教師都脫身于傳統的應試教育體系,對于現有的小學數學教育改革缺少適應性,并且難以將相應的數學規律與生活環境相融合,促使生活情景教學的目標缺失,繼而成為一種表面的教學形式。其次,教師自身對于生活情境教學的融合缺乏認識,對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觀性和獨立性不夠重視,使學生相關領域有效的數學知識應用進度緩慢,更導致其失去學習興趣,使整體的教育水平出現下滑。
2.數學與生活相脫離
教學的意義是將知識與生活相融合,將先進的知識理念灌輸入學生思維中,促使其具備一定的生活素質和邏輯性,具備相應解決問題的條件與思維能力。但現有情況教師對于學生的理解偏差與自身教學素質約束,僅僅將相關的生活情境教學進行短淺的數據使用,并為真正做到將數學融入生活的本質。其問題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體現:
(1)受傳統教學觀念影響,過于注重數學公式和系統,輕視了生活情境教學的實用性,促使學生仍舊為傳統的應試教育進行學習,導致后續學習逐漸失去響應的熱情,并限制了創新思想的有效發展。
(2)刻意將生活情境教學灌輸入學生腦中,卻忽略了數學本身的規律和延展性,僅僅停留在簡單的交易性問題,導致生活情境教學的環節實施多余,更延誤了后續數學課程的發展與拓展。
三、解決問題的對策
1.轉變教學觀念
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成功的首要前提是教育工作者及管理部門必須樹立正確教育觀,要改變傳統教育模式下將分數作為評判學生的唯一標準,要把善于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作為教學的最終目標。這就要求老師、學校必須樹立生活化的教育觀、教學觀,要將生活融入數學教學實踐,啟發、引導學生在學習實踐中體驗生活、感悟數學,進而在生活中運用數學、自主學習。
2. 充分挖掘生活素材
生活素材是知識的重要來源,要實現教學內容的生活化就要求老師必須積極挖掘生活素材。因此,老師必須充分挖掘與學生相關性較強的素材,越是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學生理解和接受知識的程度就越高,從小學生年齡、性格特點出發選取他們感興趣的素材更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此外,選取的教學素材還要有利于學生的身心發展,更多的選取積極的、正面的素材,幫助小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如在三角形教學中,按照三角形性質,推測長和寬性質,通過類比推理,找出三角形面積和四邊形的相似地方。學生通過積極討論,大多數學生理解三角形面積和長方形面積的預算方式。同時,在生活情境教學中,可通過相似性對比,例如“0.003”和“0.03”的相似性質,是從特殊到一般認知,有利于發現新事實、新規律。通過本節課研究,學生能夠感受推理價值、推理意義,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困惑,是學習最為有趣的地方,知道如何去證明規律、發現事實,通過這種生活情境教學,改變傳統呆板、牢固的數學公式,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不斷提升學生認知能力。
3. 科學創設生活情境
創設生活情境的目的是要幫助小學生更好的理解和認知數學知識,但是老師在對教學生活化改革的過程中不能忽視數學教學這一本質內容,避免本末倒置。因此,課堂教學在創設生活情境時要緊緊圍繞數學學習內容,對收集到的生活素材進行科學的篩選和加工,既要保證教學內容容易理解,也要確保非數學素材內容適度,避免對小學生數學學習造成干擾,一些與數學概念不相符的生活素材要進行必要的數學加工,使其更有助于數學教學活動的開展。例如,老師在《圓的認識》教學中,通過電腦動畫顯示圓,唐老鴨坐著正方形車,提問學生:唐老鴨舒服嗎,為什么,學生根據自身經驗,即可判斷出車輪應做成圓形車輪。然后,再用電腦畫面顯示,唐老鴨坐在圓形車輪上,但車軸不在圓心上。同樣提問學生,讓學生知道汽車要想不顛簸,需使車軸和車輪距離全部相等。讓學生感受到問題情境的趣味性,使學生在歡笑聲中,即可學習知識,又體驗知識運用的成功感。因此,問題情境也是生活情境教學的重要方式。
四、結語
有效的教學思路與教學技術,是學生在塑造個人思想和知識邏輯性的基礎,更是未來發展與知識架構的前提。教師應該從自身尋找教學方面不足的地方,通過全方面的小學數學教育觀察,確定相關生活情境教育的可能性,并利用學生年紀上特性營造出符合他們興趣口味的題目,嘗試引導他們自己獨自或協作進行解題方面研究,確保綜合素質與邏輯能力的全面發展,并利用其中的矛盾點加強學生的記憶,確保在未來社會能夠具備實用性才是教學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施丹瑾. 小學數學教學中兒童創新人格培養實踐與思考[J]. 創新人才教育, 2016(4):19-22.
[2]汪勇. 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思維的培養[J]. 教育科學:全文版, 2016(12):00311-00312.
[3]金發奮. 創新思維在小學數學教學設計中的實施策略[J]. 新課程?上旬, 2017(5):152-152.
[4]海城. 淺談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教學的幾點思考[J]. 教育, 2016(2):00244-0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