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四川省科技廳軟科學項目(2016ZR0249)
摘 要:本文通過問卷調研的方式對京郊11家觀光果園現狀進行調研,結果顯示,觀光果園生產區域植被覆蓋度低,田埂硬化或荒廢,土地結構利用不合理,入口、圍墻區域人工植被少,景觀質量差,路旁、休憩區植物配置沒有遵循生態學、景觀美學原理和園林植物配置原則,生物多樣性低,景觀質量差,防護林建設滯后或者品種、結構單一,果園觀光項目雷同,缺乏特色,不能適應觀光果業發展和游客個性化需求。
關鍵詞:觀光果園;現狀;京郊
一、引言
觀光果園是一種集綠色果品生產、鄉土風情、休閑娛樂等功能于一體的新型產業,現有的觀光果園研究主要集中在觀光果園內涵、模式優化、觀光果園規劃等,也有許多學者研究觀光果園存在的問題和對策,但多數從園林或者農業視角進行宏觀角度的分析,很少涉及生態學理論,因此本文選擇發展最早最快的大城市郊區觀光果園為對象,以景觀生態學理論為指導,運用問卷調研法和實地訪談法,針對觀光果園不同功能區現狀進行細致調研,以期對今后觀光果園調整發展起到借鑒作用。
二、對象與方法
本文依據觀光果園地域分布、級別、網上點擊率,選擇北京郊區11家觀光果園進行調研,采用Excel進行數據統計,按照頻率和百分比不同來進行分析,被選擇的觀光果園中,有5個首批市級觀光園,4個第二批觀光園,總計9個市級觀光園,占總數的82%,符合選擇區內市級觀光園的標準,因此被調查園區具有代表性。
三、調研數據分析
1.面積規模特征
為了解果園土地利用狀況與景觀效果之間的關系,對觀光果園面積進行調研:可以看出,面積在0畝-200畝果園有5家,占總樣本的一半,201畝-500畝果園3家,占總樣本的30%,>500畝果園占20%,為了分析三種不同類型果園在農業生產上的特點,統計三類各自的農業生產面積可以知道,每種類型的果園生產面積都超過一半以上,面積在501畝-1000畝的果園農業生產面積占總面積的比例最大,達到85%,面積在200畝以內的果園次之,農業生產面積占83%,面積在201畝-500畝的果園一方面占地面積較大,但農業生產面積較小,以經營績效特征、主要區位面積特征、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數據統計得知,中型果園既能滿足果品生產需求,還能保證一定的景觀綠化區域及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經營成果也較好。總結:一般情況下,中型果園較能兼顧生產及景觀效果。
2.園區主要區位景觀特征
統計得出,林下地表無植被的觀光果園有5家,占45.5%,其次是天然次生植被4家,占36.5%,栽培植被僅占18%。由此可見,現有觀光果園林下空間利用率低,多數地表裸露嚴重,生態服務功能差,并且嚴重影響果樹生產。兩家觀光果園林下為人工栽培植被,南口農場果園生產面積160畝,其中20畝林下種植綠色南瓜,收入1000元/畝,提高了單位土地的經濟收益率和地表覆蓋度,但由于后期疏于管理,景觀效果較差;松湖觀光果園生產面積140畝,其中20畝種植辣椒、60畝種植白菜,辣椒收入3000元/畝,白菜收入2000元/畝,標準化、規模化種植蔬菜不僅帶來了巨大經濟收益,還增加了生物多樣性和景觀類型,值得借鑒。
田埂硬化率達18%,破壞生物多樣性,籬笆使用率為36%,主要材質為木材、鐵絲、磚塊,與果園主體風格不相協調,缺乏生物綠籬,破碎化程度高,利用率低,綠籬使用率僅為18%,且植物配置不盡合理,景觀質量較差。
調查的果園中,松湖生態園和玉佛果園對田埂進行了充分利用,前者列植萱草,行距為50cm,萱草既有較高觀賞價值,又能入藥、食用,同時具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后者種植紫蘇,種植標準為2行,行距10cm,紫蘇既能食用,又能通過生物相生相克模式趨避害蟲,提高果園產量,生態、經濟效果俱佳。
調查的觀光果園中,高達63%的果園缺乏防護林建設,果園邊界破碎化程度高,缺乏統一的規劃設計,在四家擁有防護林的觀光果園中,南口農場、上莊度假村、瑞豐花果園均為天然林,品種為楊樹、金絲柳,景觀質量和生態防護功能差,僅有北京市雙河果園有防護林建設,列植3行,行距3米,防護林寬9米,楊樹為高大喬木,防風沙效果好,但仍屬于純種防護林,景觀效果不佳,也缺乏經濟效益。
果園入口景觀綠化和未綠化的比重分別占45%和55%,綠化率低。其中,入口處未作景觀綠化的果園,多作硬化措施,突兀感強烈,不能引人入勝。景觀綠化的果園種植品種單一,配置方式簡單,如:瑞豐花果園、翠湖觀光園、玉佛果園入口兩側均為單棵種植,品種分別為黃楊、柳樹、側柏,層次感不強,景觀單調,缺乏視覺沖擊力,雙薪觀光園入口處叢植月季呈矩形,長2m,寬0.5m,花期有一定觀賞性,但不能明確表達果園主題,植被也相對單一。
果園主路兩側綠化率達72%,主要以棚架、列植兩種類型為主,未作綠化的果園較少,僅占28%,分析得出,多數果園比較重視主路綠化,以吸引游客。主要果園主路景觀特征。
前四家果園主路綠化采用棚架形式,這種形式集景觀、經濟、科普、避暑納涼多種功能于一體,種植品種以藤本植物為主,后四家采用列植形式,其中雙薪觀光園“喬-灌-草”模式,擴大了綠量,提高了透視率,能夠最大限制的滿足城市居民的視覺需求,值得借鑒。
輔路旁植被有人工植被和自然植被之分,其中,自然植被是因為道路這種特殊景觀要素類型而形成,具有邊緣生境的特點,人工植被傾向于種植景觀效果較好的本地種,其特點是稀有種少,物種豐富度相對較高,生長旺盛,管理方便。由調研可知,果園輔路人工植被僅占36%,多數果園輔路兩側硬化或為自然植被。
休憩區,4家果園代表四種不同類型的休憩區景觀,松湖生態園植物品種眾多,能夠增加植物景觀多樣性,增強植物群落穩定性,但是,由于在進行植物配置時沒有遵循藝術景觀原則,群落美感不強,觀賞價值低;玉佛果園屬于“喬-灌-草”配置,具有較大綠地面積,能夠有效平衡生態環境,調節溫度、濕度、凈化空氣,景觀效果較好;北京市雙河果園游憩區以向日葵為主要品種,既有較好景觀效果,又能帶來間接效益;上莊度假村在果園單獨劃分出生態補償區(約1畝)--野花地帶,主要種植景觀效果較好的鄉土植物,如:福祿考、景天三七、假龍頭、蛇鞭菊、繡線菊,野花地不僅能美化環境,還能增加景觀類型,為各種小動物提供生物棲息地,同時,鄉土植物具有較強適應性,可以減少后期管理成本,因此,在園林型生態果園中,可以考慮劃分出耕地2%的面積作為生態補償區。
調研得知,90%的果園有圍墻,主要材質為磚和鐵柵欄,色調以紅色、黑色為主,但僅有28%的果園對圍墻進行了綠化,其中,北京市雙河果園在圍墻外列植桃樹,行距6米,四季青林果所在圍墻外叢植月季,這兩種綠化方式均不能較好遮擋圍墻,使其與園區景觀協調,上莊度假村倚墻種植藤本植物爬山虎,具有較好景觀效果,若能選擇具有經濟或生態價值的藤本植物,效果更佳。
四、小結
分析結果表明:不同面積的觀光果園有著同樣的特點,即果園生產面積使用較大,均在80%左右,而用于景觀綠化的面積較小,景觀效果不佳,說明現在的觀光果園經營主的經營理念仍未轉變,還是以傳統的農業生產為主;觀光果園生產區域植被覆蓋度低,林下空間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立體農業理念和技術還未掌握,部分區域雜草叢生,后期缺乏管理,進而影響果樹產量,部分果園經營者反映,為了節省勞動力和金錢,后期管理多采用除草劑等農藥產品,污染土壤環境,破壞生物多樣性;田埂硬化或荒廢,總體利用率較低,少數觀光果園利用田埂種植實用、經濟、美觀又富有文化的植物,值得借鑒,后期還應該依據各個地方的立地條件,搜集類似的植物品種,描述其性狀、功能,以便于更多觀光果園采用;入口缺乏景觀綠化,或采用材質與果園風格不搭,景觀質量差,缺乏視覺沖擊力,建議今后的觀光果園規劃在入口處多做文章,既能彰顯果園文化,又能最大程度的吸引游客;主路旁人工綠化率高,多以棚架和列植為主,輔路兩旁以自然植被為主,閑置率高,后期管理不利,部分果園進行了人工綠化,但是植物配置不合理,景觀效果不好,稍顯隨意;休憩區植物配置沒有遵循生態學、景觀美學原理和園林植物配置原則,生物多樣性低,景觀質量差;防護林建設滯后或者林種結構單一,達不到很好的防風效果,后期蟲害嚴重,管理成本高;圍墻區域幾乎沒有綠化,或者綠化與圍墻材質、色彩不搭,視覺效果差;果園觀光項目雷同,缺乏特色,不能適應觀光果業發展和游客個性化需求。總之,現有觀光果園偏重生產,景觀、生態考慮甚少。因此,今后的觀光果園規劃需要綜合考慮生產、生態、景觀功能。
參考文獻:
[1]張弼,楊海蘭,吳少武.通道縣發展觀光果園的構想[J].中國林副特產,2000(1):41-42.
[2]王浩,徐雁南,谷康,等.城市生態園林與綠地系統規劃[M].北京: 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方美(1987- ),女,漢族,四川省峨眉山市人,樂山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農業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