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英
【摘 要】幼兒教師任職要求不斷提升,幼兒園監管設施不斷完善,社會輿論關注不斷加強,但個別幼兒教師喪失職業道德的行為仍屢見弊端,這引起了整個社會對幼兒教師職業道德滑坡的原因進行思考。追本溯源,在培養幼兒教師的過程中,人文素養的高低與其從業后的職業道德息息相關。這給培養幼兒教師的中高職院校提出了一個重要課題:如何提升幼師生的人文素養,使他們在未來成為高職業道德的幼兒教師?這是任重道遠的工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構建特色校園文化,提升幼師生人文素養便是其中一條途徑。
【關鍵詞】校園文化;人文素養;教育;幼兒教師;工匠精神
近年來,“幼兒教師”“喪失職業道德”的字眼,屢屢出現;打開電腦,相關視頻、圖片讓人驚心。人們想通過各種辦法,試圖通過途徑來避免孩子在幼兒園受到傷害。發現,僅依靠政府嚴管,家長嚴查,公眾譴責,并不能杜絕類似事件。孔子說:導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讓幼兒教師敬業、愛業,只有在培養幼兒教師的過程中“走心”,提升幼師生的人文素養,將來他們成為幼兒教師后,才能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傳遞正能量,成為具有職業道德的幼兒教師。作為培養未來幼兒教師的中高職院校,如何培養出具有高職業道德的“人”,從源頭提高幼教工作的品質,挽救“幼兒教師”的社會聲譽,是我們應該深入思考、多方探究的問題。
提到學校肩負的使命,人們更多地關注學校的日常教學。不可否認,學校對課程的選擇與安排,教師對教授科目內涵與外延的構建,對中高職幼師生人文素養的提升產生著重大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隱性德育渠道如得到充分利用,將會提升幼師生人文素養產生滴水穿石的力量。中高職院校是直接從事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培養應用型、技術型、實用型人才的單位;中高職幼師院校培養的人才——幼兒教師因為要服務于幼教事業,又具有獨特性。
針對于此,在中高職幼師院校構建校園文化,應以培養提升幼師生人文素養為前提,以培養未來幼兒教師的職業素養、職業道德為目標,具體來說應具有以下特點:
一、立足職業需求,彰顯幼師特色
首先,校園環境的整體規劃應該充滿人文氣息。一個充滿生態美、自然美的校園,不僅能讓學生身心愉悅地投入學習,也能讓他們多識草木鳥獸蟲魚之名,品味春花秋月之美,陶冶個人情操和審美情趣,成為一個內外兼美的人。如果一個幼兒教師,具有發現美、欣賞美的心靈,給孩子們描繪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充滿希望的;如果一個幼兒教師的眼睛是空洞的,內心是貧瘠的,那么他將會給孩子展現一個灰暗無趣的未來。因此,中職幼師學校的校園應該是充滿藝術氣息的。
其次,校園環境的布置應該滲透職業氣息。長久以來,我們都在校園、班級、樓道里,懸掛或張貼校訓、班訓、名人名言,來激勵學生學習;對希望通過走職業教育的路,來成就人生夢想的幼師生來說,這些似乎遙不可攀,遠不如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業教師的“工匠精神”更能打動他們的心靈,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堅定他們的職業理想。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度政府工作報告和第二屆中國質量頒獎大會上,兩次提出并強調“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要求和鼓勵廣大青年弘揚工匠精神,培養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工匠精神”是無形中對心靈的打磨與鍛造。因此,我們的校園布置應該是滲透職業精神、傳承“工匠精神”的。
另外,校園活動的設計安排應該體現職業特色。傳統師范院校開展的校園活動,不外乎運動競技、文藝演出、知識競賽、作文競賽、演講比賽等;而中高職幼師院校如果安排體現職業特色的校園活動,讓學生貼切地感知自己的職業魅力,會更受學生喜愛。比如:童話劇表演,講故事,手繪故事比賽,簡筆畫比賽,教具制作大比拼,手機攝影大賽等,做到學與做統一,知與行合一,讓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學以致用的樂趣,讓他們熱愛自己未來的職業。總之,中職幼師院校的校園文化應該是集教育性、藝術性于一體的。
二、感受青春律動,注入時尚氣息
目前中高職幼師學校招收的學生,大多為中招考試中失利的初中畢業生,他們敏感而脆弱,叛逆而彷徨,想要表現自己的“成人感”與“獨立性”,缺乏自律意識。如果固守傳統的教育方法,單單靠說教靠“堵”,是無法讓幼師生通過在校四年的學習,成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的。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許多事實證明,只有基于學習者內在需求的,學習者的學習效率才會越高。因此,嘗試著把握時代的脈搏,去提升幼師生的人文素養。
首先是對自身形象的關注。中高職幼師院校的學生主要是女生,這個時期的女孩子特別愛美,對服飾與妝容具有濃厚的興趣,學校開展活動課、講座、比賽等方式因勢利導,引導學生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什么樣的妝容和衣著才符合幼兒教師身份,并幫助她們探索“私人訂制”的職業妝,一定會受到學生的歡迎。
其次是對精神食糧的渴求。在信息多元化的時代,書籍已經不能滿足學生們的精神追求,他們期待的是聲、光、影等多種感覺的沖擊,對影視作品的關注與接納遠遠超過書籍。下課后的走廊上、廁所里、操場上,隨處可見抱著手機瘋狂追泡沫劇的學生。因晚上帶著耳機徹夜追劇致白天上課沒精打采的不在少數。針對于此,學校可以開設一個簡易的電影院,在周末播放一兩部貼近學生生活的優質影片,豐富學生的課外生活,提升學生的欣賞趣味。
明星與網絡,也是不能回避的話題。一味批判只能引起學生反感,如果能夠找到觸發點,發揮明星的正面教育意義,如明星的支教行動、成長中的勵志故事、教育孩子的方法等,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布置作業時,讓求助網絡成為學生的習慣,將發揮網絡的正效應。愛情是個敏感話題。在詩社或講座中談談“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的承諾,“反是不思,亦矣焉哉”的決絕,“但得一個并頭蓮,煞強如狀元及第”的渴望,可幫助學生建立超越金錢、權利、地位等世俗的健康的愛情觀,提升其幸福感。
三、把握放手尺度,博采眾家所長
校內活動因為設計方便、安全快捷、便于監管操控等特點,而為教育管理者所青睞;親身經歷、切身體會所帶來的思想沖擊與震動,往往能讓學生更快成長。因此,建設特色校園文化,要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應該以學習成績來評價學生的一切,或者因為“安全”禁區,因噎廢食,把學生囚禁于學校。應該嘗試在“引進來”的同時,帶學生“走出去”看看。
適當放手,讓學生體會社會生活,領略別樣風景,學生會收獲更多。比如在馬路上值勤、去博物館義務講解、到景區做志愿者等,學生由被服務者變為服務者,由旁觀者變為參與者,角色發生了變化,這時“思想就會產生”。比教科書上的說教更具沖擊力,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從這些活動中,學生能明白守紀律的重要性;明白耐心與愛心的重要性;懂得工作的艱辛;收獲幫助別人的快樂……當然,在開展這些活動時,一定要與相關部門協調好,做好安排布署,確保學生的人身安全。
蘇霍姆林斯基說:“一所好的學校連墻壁也能說話。”是的,一所好的學校,應該是有內涵的,甚至連學校里的一草一木也承擔著教育工作,讓學生于直接或于潛移默化中受到引導或熏陶,所以我們必須用心去構建。也有人說“教育就是一個不完美的人領著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的過程。”這個過程有歡笑也會有淚水。
作為中高職幼師院校只有不斷提升校園文化內涵,構建特色校園文化,與時俱進,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才能培養學生“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思想,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他們真正明白自己工作的意義,在未來的工作中不隨波逐流,堅守校園的一方凈土,更好地服務社會,成為一名具有職業道德的幼兒教師。
【參考文獻】
[1]亞米契斯.《愛的教育》[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0年4月
[2]周璠.《中職校園文化建設的對策與措施》[J].科技資訊·學術論壇,2011年,2011(No.03)
[3]楊伯峻.《論語譯注》[M].中華書局,2012年2月, 68.12
[4]聶姣.《在幼師專業語文教學中凸顯幼師職業特色的研究》[D].魯東大學,2013年4月,13~14
[5]張永梅.《幼兒文學教學中的職業技能訓練——教學用一體化的文學課程設計》[J].社會科學論壇·學界觀察,2013年11月,217
(基金項目:1.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改革古典詩文教學提升中職幼師生人文素養的研究實踐”(ZJB14240/2014/4/25)。2. 2017年度河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項目計劃《互聯網+技術下幼兒園教師職前職后培養研究》(編號ZLC17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