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潔
摘 要: 依托經典名著進行情境創設的地理試題,能有效聯系中華傳統文化與地理教學,在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同時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充分體現文化育人的思想,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形成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本文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培養與命題實踐,以《夢溪筆談》為例,探究以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名著為素材的初中地理試題情境的創設手法。
關鍵詞: 核心素養 經典名著 初中地理試題 《夢溪筆談》
傳統初中地理試題大多缺少情境,以傳統文化素材作為情境的初中地理試題更是少之又少。高中地理教學近年來嘗試用傳統文化相關內容作為素材創設地理試題情境,已取得較好的效果,初中地理教學可以選擇相對淺顯易懂的傳統文化素材作為地理試題情境,優化試題,凸顯育人導向,促進地理核心素養的形成。本文以《夢溪筆談》為例,例談如何應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作為素材創設初中地理試題情境。
一、創設情境,體現核心素養評價導向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是地理知識、地理學科能力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的綜合表現,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地理教育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發展的連續性和階段性。初中作為學習地理的初始學段,地理學習應在重視基礎地理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地理學習的興趣及地理學科基礎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環節盡可能多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了解和思考相關地理問題(需要在教學案例和試題情境的不斷訓練中慢慢形成)。
考試既是對教學過程中核心素養培養的檢測環節,又是再次強調核心素養培養意義的重要導向工具。因此,地理試題情境的創設、素材的選取、設問的確立都應指向核心素養的培養。缺少情境的地理試題考察的主要是學生對地理知識的記憶能力,而非運用知識的能力。帶情境的地理試題能夠引起學生主動探究的意愿,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激發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的地理自主學習能力。與傳統初中地理試題相比,帶情境的地理試題更能考察地理教學中核心素養的養成過程。
二、依綱據情,篩選優秀傳統文化案例
文化是教育根基,不顧及文化,教育將會失去根本價值。教育部考試中心下發的《2017年普通高考考試大綱修訂內容》提到“凸顯育人導向”“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核內容,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現有初中地理試題選擇的試題情境往往與實事熱點相關,傳統文化情境出現得很少。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名著(下文簡稱“經典名著”)進行情境創設的地理試題,能更有效地將中華傳統文化與地理教學聯系在一起,在培養地理核心素養的同時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充分體現文化育人的思想,有助于學生進一步形成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對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經典名著文本繁多,涉獵廣泛,進行地理試題情境素材篩選時應該注意以下策略:
1.因閱讀能力定調經典文本
經典名著多采用文言文的呈現方式,難度大小不一,作為初中地理試題素材,應吻合初中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提到:“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初一、初二學生通過語文學習中的文言文閱讀訓練,已經初步掌握了文言文閱讀的基本技能,能夠通讀相對簡單的文言文篇目,理解大致的含義。
根據初中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初中地理試題在選擇經典名著作為素材時,應側重選擇簡單易懂的文言文文本。《夢溪筆談》篇幅短小,敘述文法簡單易懂,便于初中學生閱讀和理解,適合作為素材。
2.據學科特點選擇素材方向
從命題角度看,試題情境的設計要遵守背景材料的真實性、考查目標的匹配性、信息內容的簡潔多樣性、測試指標的可控性四個原則。從地理學科特點來看,地理事物具有區域性、綜合性和時效性等特點。經典名著種類繁多,涉獵廣泛,且撰寫年代距今久遠,深受時代局限。選擇試題情境素材時要確定素材真實有效,貼合學科特色。
《夢溪筆談》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為研究自然地理提供了寶貴的史料。著名科學家竺可楨曾撰文高度評價《夢溪筆談》在地理學方面的重要貢獻。《夢溪筆談》撰寫年代雖距今久遠,但由于自然地理環境變化多緩慢進行,時間以萬年為計,因此選擇涉及自然地理類的內容作為試題命制素材,依然可行。
3.按課標要求確定選材內容
《夢溪筆談》卷26藥議485《采草藥不可限以時月》原文的前半部分內容主要闡述草藥采摘的時間選擇,與《義務教育初中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中的地理學科能力要求關聯較少,而后半部分提及的“嶺嶠微草,凌冬不雕;并、汾喬木,望秋先隕;諸越則桃李冬實,朔漠則桃李夏榮。此地氣之不同也”與課程標準中“舉例說明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因素對氣候對的影響”及“舉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對影響”的基本要求高度吻合,可用于情境創設考查“不同地區氣候差異及影響因素”。
三、素材整合,完善傳統文化試題情境
1.素材補充
《夢溪筆談》只有文字內容缺少相關圖片輔助,是其作為地理試題素材的最大不足。因此在選擇過程中應補充相應的地圖內容。同時文章中提及的地名多與今天不同,往往是學生閱讀理解的難點,應作相應的注釋。
該段素材原文中的“嶺嶠”“并、汾”“諸越”和“朔漠”作為重要的地名位置應給予特別說明。如:“嶺嶠指今廣東、廣西、湖南地區,并、汾指現在的山西中部地區,諸越泛指長江以南地區,朔漠泛指北方地區。”并補充文中提及地名的經緯網地圖,幫助學生提取相關位置信息。
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可以針對素材中提及的地區和地理事物進行相應的圖文材料補充,如本題中可就桃李的生長習性補充如下敘述“桃樹原產中國,各省區廣泛栽培。花期為3-4月,果實成熟期因品種而異,通常為8-9月”。
2.題型確定
對比《義務教育初中地理課程標準》(2011版)及考試說明,根據已選取的素材中涉及知識點的難易程度、可考察內容的多少,結合選取文章中針對某項地理事物描述的詳細程度和補充的圖文信息確定試題類型。本段選取素材內容簡單,考查知識點較為單一,但對于部分學生而言,影響植物生長的多種因素又是容易混淆的內容,適宜作為選擇題進行相關易錯易混知識點的考查。
3.試題編制
確定好試題呈現的題型后,先由個人進行試題初編。不同題型編制的重點有所差異:選擇題素材文字相對簡短,側重設問的精準和備選項的差異度設置。綜合題素材文字較多,要為答題提供盡可能詳細的顯性或隱形依據,由此更加側重素材內容的篩選補充和設問的呈現。試題初稿成型后,請組內老師和學科專家進行審題評題,提出修改意見,反復推敲,以求試題更為科學、準確和有效。
本次《夢溪筆談》節選內容選擇以選擇題形式呈現,編制過程中,結合選擇題的試題特點及學生易錯易混的知識點,著重進行設問的修改和備選選項的設置與編排。經過反復磨題和多次修改后,試題呈現如下:
《夢溪筆談》卷26藥議485《采草藥不可限以時月》中曾提到“嶺嶠微草,凌冬不雕;并、汾喬木,望秋先隕;諸越則桃李冬實,朔漠則桃李夏榮。此地氣之不同也”。據此回答1~3題。
(附:嶺嶠指今廣東、廣西、湖南地區,并、汾指現在的山西中部地區,諸越泛指長江以南地區,朔漠泛指北方地區。)
(1)造成“嶺嶠”與“并、汾”間植被生長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差異 B.水源差異 C.降水差異 D.熱量差異
(2)桃樹原產中國,各省區廣泛栽培。花期為3-4月,果實成熟期因品種而異,通常為8-9月。由此可見,文中“諸越則桃李冬實”提到的“諸越”栽種的桃樹品種為
A.早熟品種 B.晚熟品種 C.正常品種 D.引進品種
(3)下列地理事物,與文中所提現象關聯度最大的是
A.秦嶺淮河一線與一月均溫0℃等溫線近乎重合
B.400mm等降水量線穿過大興安嶺
C.夏季風主要影響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以東以南地區
D.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
參考答案:(1)D;(2)B;(3)A。
4.反思修改
試題命制完成后,通過考試中學生的完成情況檢測試題的有效性,反思試題的優點和存在的不足,進一步修正與完善試題,更好地為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和提升核心素養服務。
參考文獻:
[1]陳進前.關于試題情境的研究[J].化學教學,2017(1).
[2]王麗芳,康同杰.淺談以時尚地理刊物為素材的地理模擬題的命制過程——以《中國國家地理》為例[J].地理教學,2018(4):47-51.
[3]劉玉岳.基于學科核心素養“五有四化”主題式探究地理教學——以“流域的綜合治理與開發”教學設計為例 [J].地理教學,2018(6):17-19.